◇◇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协和,何日重现辉煌?   mdoctor   首先感谢“猪头看世界”对拙作的点评。我已经在博客中将《清华与协和, 执子之手,走向何方?》一文进行了相应修改,以免以讹传讹。这也说明了那段 时间高校合并、更名非常频繁、混乱,常让局外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张冠李戴。   另外,协和应该是与清华合作之后才成为“211院校”。这一点我记得非常 清楚,因为当年入学教育时,学校多次给大家解释协和为什么还不是“211院 校”。直到我毕业后,国家新一轮211评审,协和才借着清华的扶持才挤了进去。 可见: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11部协办2005[6]号》文件精神,自2005年9月8日起, 增补合肥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列入国家正式211工程建设行列,进行重点建设, 资金来源遵照以往相关文件执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http://edu.sina.com.cn/exam/2006-04-04/100032430.html   而早些年的211院校名单中没有协和:   http://gaokao.chsi.com.cn/gkxx/gxmd/211gc.shtml   协和昔日的辉煌,在一定程度上仰仗了其特殊的体制。而协和的困境,同样 要归咎于这种特殊体制。正是“成也萧和败也萧和”。   协和有个好底子,建国后,与原中央卫生研究院合并,建立院校合一的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由国家计划、拨款,协和身为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级科 研机构,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有与中央特殊的人脉关系,可谓集“万千宠爱 于一身”,从而得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并加强其在医学界“龙头老大”的地 位。   “文革”期间,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基础、血液、放射、工程等院所南 迁四川,建立“医科院分院”,直到1980年代才先后回迁(血研所一分为二,主 体回到天津,输血所留在成都)。但经这样一折腾,医科院元气大伤。紧接着, 1983年,位于宣武区原中央卫生研究院院址的五个研究所独立建院,成立中国预 防医学科学院(现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医科院再断一臂。2003年医科 院又重建病原所,此为后话。   1980年代经济改革兴起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方政府财力大大 增加,旧的高校人事制度也出现松动。南方沿海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始享受经济改 革带来的实惠,吸引了大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优秀人才,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 力扶持。于是,上医、上二医、中山医、浙医、一军大、二军大等院校迅速崛起, 逐渐打破了旧体制下形成的医学资源“北重南轻”的格局。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协和以“院校合一”的特殊体制,成为卫生部属下 唯一的医科大学。然而,此时的卫生部对协和既无教育拨款,也无科研资助。但 协和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开始“坐吃山空”,而且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 还受到日益强大的各路“诸侯”的挑战,处境更加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事业蒸蒸日上的北医、中山医、上二医(现上海交大医学院)等。我刚进入协和 时,被一派破败景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所震撼,真不敢想象这便 是中国的“最高医学学府”。   协和一直以拥有医学界最大的院士群体而自豪,协和图书馆内有一面院士墙, 悬挂着所有院士的照片(当时只有尚在协和工作的院士们的照片,不知道现在有 没有那些已故的老院士们也补充进去),足以让每个从此路过的人为之驻足,看 后无不心潮澎湃。不过,近年内,协和曾连续N届两院院士评选颗粒无收,直到 上届才有沈岩当选中科院院士,总算是挽回些面子。   其实,“院校合一”的体制也未尝不可。在美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 Mayo Clinic同时兼有Mayo Medical School。重要的是管理体制和自我定位的问 题。在行政主导型的科研、教育管理体制下,同样是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中科院就 要比医科院活得“滋润”,因为医科院的“婆婆”是卫生部,而中科院是国务院 直属。作为高校,教育部部属院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其获得的教育经 费肯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院校要充裕,而协和两头都靠不上。被没钱没势的卫生 部管着,协和“吃不饱”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读研的那段时间,协和曾提出要做中国的NIH,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这种 说法。这涉及到科研体制改革的问题,至少是生物医学科研管理体制要有重大变 化。因为NIH拥有相当大一部分科研管理的行政职能,要建立NIH的体制,就需要 科技部、卫生部放权。很明显,任何改革只要一触及部门利益,分权就是让利, 其难度可想而知。   说“院校合一”体制是“怪物”也好,称清华医学院为“怪胎”也罢,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些年来,协和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 效。不过,协和想要真正走出困境,从根本上说,靠体制改革,但这似乎是个 “猴年马月”的问题。目前看来,最主要还是靠自己努力,放下架子,丢掉包袱, 自己找饭吃,向兄弟院校虚心学习,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建设,或许能重现昔日辉 煌。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01213573   http://xinguancha.blog.tianya.cn/ (XYS200803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