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是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吗?——评《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一文 李元 近来我发现我读报的能力越来越差,最困惑的是真假难辨,版面不清。就 拿和人身健康关系最密切的介绍名医名药的文章来说,使我看不清究竟哪些是货 真价实的信息;哪些是自我吹嘘的广告?幸亏我虽已年入古稀,身体尚好,无需 多加理会。但是我嗜书成癖,最爱看图书评论方面的报刊,屡蒙《中华读书报》 赠阅,更是每期必细细拜读,使我收获很大。该报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广 告效果更为显著,难怪许多出版社都是整版整版推出新作,引人注目。但也有些 版面,貌似书评或特稿,但又像广告。我喜欢一清二楚,而不是模棱两可。比如 美国的《时代》、《生活》期刊,常常有十多页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关于某 一方面的介绍(如迪斯尼乐园),但是总要加注“广告”的字眼,以免误会。然而 在2000年6月28日《中华读书报》第15版“专版”上用通栏大字标题“真正意义 的科普经典”刊出了张秋秋的整版大作,刚一接触不免使我兴奋了一阵子,但细 读之后却相当失望。文中对一些中国科普作品和外国科普作品(特别是他全力宣 传的《青少年科普经典》丛书)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加以评论,其结论主要是中国 的科普作品如何的不行;外国的科普图书如何的完美,才是真正意义的科普。仔 细一想,张秋秋先生此文的目的何在?也许想用一套引进的外国优秀科普读物来 让中国的科普作家们开开眼界,学些科普创作的思路和技巧(真是这样的话应该 表示感谢)。但是我读之再三仍感觉到此文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不遗余力地宣传他 视为至宝的这套科普经典丛书。 十八年前我已推荐此书 早在1978年4月15日我已上书邓小平同志建议出版《生活自然文库》与《生 活科学文库》,主要内容摘录于下:“最近在北京举办的外国科技图书展览会上 展出了二十册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翻译出版(香港1977年印)的《生活自然文库》 和《生活科普文库》中文版,引起读者广泛兴趣,争相阅览,排队等候,供不应 求。这反映出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需要,也说明目前我们这类科普读 物的奇缺!很多读者纷纷要求和希望能迅速推广普及这类图书,以增见闻,以长 知识,并补充我们知识读物中的若干空白。这二十册图书的名称如下: 一、《生活自然文库》十册:1.《动物行为》、2.《马类》、3.《原始人》、 4.《生态学》、5.《昆虫》、6.《哺乳动物》、7.《南北极》、8.《海洋》、9. 《地球》、10.《宇宙》。二、《生活科学文库》十册:1.《人体》、2.《药 物》、3.《飞行》、4.《人与太空》、5.《物质》、6.《头脑的秘密》、7.《行 星》、8.《船》、9.《时间》、10.《轮》……(下略)”不久得到小平同志的批 示,交由掌管科技的方毅副总理处理。又过了不久,中国科学院得到国务院的指 示,这两套丛书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时代公司合作进行。在1981年这两 套文库的简化字中译本先后出版30册(英文原版共49册),后来因故其余19册虽已 译就但未出版。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这两套科普文库,并不是张秋秋先生的新 发现,我在十多年前已经上书中央建议出中文版,而且在1981年已出版30种。 生活自然科学文库的历史作用 为简化起见我就把这两套文库简称为《自然科学文库》。在文化大革命刚刚 结束,改革开放初期,众所周知的书荒遍及全国,科普书是缺中之缺,《十万个 为什么》就成为当时唯一的科普百科读物,但是那时我国出版物插图和印刷与 《自然科学文库》相距甚远,而且这两套文库所反映的相当广阔的科学领域和自 然景观更使禁锢了十年之久的我国读者眼界大开,颇感惊异。当时(80年代初)读 者的感受正是近20年后张秋秋的形容的那样:“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不读 此书,不会知道原来还有这些好的科普。”可惜张先生的眼界太窄,感觉迟钝。 很多读者近20年前的兴奋感,今年才传递给张先生,才使他“不看不知道,一看 吓一跳”。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自然科学文库》在我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广泛认识世界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这两套文库知识基础好,插图精美 (虽然不是全彩色),从60年代诞生以来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曾译成许多文字出版。 正因为如此我本人在书刊上介绍这两套文库的书评已不止10篇,1998年12月号 《知识就是力量》期刊上我以“20世纪的缩影——漫谈美国《时代—生活丛书》” 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认为从1923年《时代》创刊和1936年《生活》诞生以来积累 了大量资料和图片后,因此能出版《自然科学文库》等近20种系列性丛书,内容 极其广泛,因此成为20世纪的缩影。即使如此,也不能说这两套文库已经成为当 今科普出版物中的真正的经典。因为后来群芳争艳,好书越来越多,已不能让这 两套文库一枝独秀了。 当今百花齐放的科普丛书 今年6月中国科协与中国作协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我在 会上作了“积极发展科普美术,改变我国科普书刊面貌”的大会发言。在有关发 达国家的科普读物中有这样一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普图书在中国的比例 越来越大,而且向彩色化发展。例如60年代开始出版的《生活科学文库》和《生 活自然文库》中的彩色图版大约是全书的二分之一。美国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 的科普杂志《国家地理》也转向全彩色图版。在许多科普书刊中彩色图版的比重 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总的趋势。70年代英国出版了一套《知识的乐趣》10卷本, 是全彩色科普图解丛书,一时风行全球。这是当时图解科普图书的顶峰。80年代 起许多国家纷纷出版全彩色的科普书刊,其中最具特色的是1981年7月在日本创 刊的大型全彩色科普月刊《Newton》(牛顿),其图片之精美,版面之开阔超过以 往任何科普杂志,因此我把它誉为‘世界图解科普杂志中的超新星’。同时综合 性的和专题性的全彩色的科普丛书也相继推出,例如《牛顿专题丛书》,选自 《Newton》杂志精品。美国《科普文摘》全彩色丛书(有香港中文版)。法国拉鲁 斯的《青少年科普丛书》,法国的20卷《海洋世界》。美国时代—生活丛书中的 《行星地球丛书》(16本)、《到宇宙去旅行》(20卷)等等。阿西莫夫更为少年读 者推出了33卷本的《少年宇宙丛书》,其最新版为33卷本(不久将在我国出全彩 色中译本)。其中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从90年代大为发展的英国DK科普图书,现 已出版百种以上,是全图解、全彩色、全方位的科普知识丛书,已经有几十种文 字的译本,我国也大量引进。除了图书这种基本形式之外,音像和电子出版物中 也有很多科普作品……。” 自封“经典”未必经典 张秋秋一文中一再称这套“目前所能见到的符合上述标准的一本‘科普’图 书,便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科普经典’……文字优美,插图精 彩,用纸高档,印制考究,是目前中国科普图书界难得的佳品。说它最健康,是 因为它没有感染上述病症;说它最真实,是因为它是一锅煮熟的饭,而不是夹生 饭。”以上这段话只能说是张先生把这套书自封为科普“经典”,其实这套书的 原名为《生活科学文库》,(只是24册中的10册),连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社 自身都未敢把此书封为高于其它科普出版物的经典,也许这样做有利于图书的推 销罢了。至于张先生提出的中国科普图书的五大病症和所谓标准只是一家之言, 怎能随意贬低中国科普图书的身价只为了积极推销洋货而自我吹捧呢? 请注意,现在是世纪之交,而不是80年代和60年代,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 不论是翻译引进还是国产科普作品都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了。《生活科学文库》 早在80年代之初就已引进我国,何必现在又大惊小怪、百般美化呢?请看看当前 的科普图书市场,是只有这一套丛书是经典之作,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吗?正写此 文之时,忽见到陶世龙先生已有专文电传到京,不必我画蛇添足,请他来评论那 些病症吧。为了节省篇幅我不再开列目前书市上的科普好书,特别是和这套“经 典”旗鼓相当的书。就拿这套“经典科普”来简单分析几点。 书虽不错 但嫌陈旧 张文说“丛书出版以来,多次再版,隔年修订”,是这样吗?我手边有一本 《行星》一书的香港印刷的中文版,分明写着1966年,(英文)原版,1977年美国 英文原版,1980年第三次印刷。香港中文版是1980年。再看中文版是1999年10月 北京第1版。第一版是根据香港版印刷的,它是1977年美国版,1985年修订版, 1995年第9次印刷。这就是说北京出版的这套“经典”是1985年修订版的译本。 经我核对该书的前8章绝大多数的文字和图片都和香港1980年的中译本相差不大, 而在1985年修订版中改动不多。(有一部分原来是彩色版的图片,这次改版时反 而成了黑白版了)。只是在1985年修订版中增加了第9章,份量只有半章多点。因 此许多科学上的新信息、新图片这次全都没有。其它9册的情况也大体相仿。我 随手翻阅几本全彩色翻译的科普图册,《宇宙》(法国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 1996年法文原版,浙江教育1998年中文版);《迷人的世界》(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8年译自90年代的外文版);《彩色图解百科》(英国DK出版社1996年版,外文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中文版)。相比起来仅就新度上来说所谓的 “科普经典”已经落后了十多年;在印刷上来说“科普经典”只是半彩色,因此 从现代科普出版物的角度来说“科普经典”也不一定有资格坐上经典的宝座。至 于文字结构上来说,《生活科学文库》有它自己的形式和风格,每一本书总是由 一两位著名科学作家和编辑部合作而成。好处是整套丛书有共同的特色和编排格 式,相对地就使创作受到一定限制,虽然如此,《生活科学文库》在基础知识上 不失为一套好书,但并不是张先生所说“隔年修订”,自从这套书出版以来的二 十多年中也不过修订这两三次,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和时代生活图书出版社 有二十多年的交往,在1998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还和该社的负责人谈 过应该全面修订这两套文库使之和时代合拍。看看所谓的“科普经典”中所列的 外文参考书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书,所以说“书虽不错,但嫌陈旧”!此言并不 过分。 岂能信口开河自定身价? 为了标榜“科普经典”的身价,张文不惜以大量篇幅介绍了每一套书的作者 共14位。一般说来只介绍有代表性的一两本书的作者就可以了。何必全盘托出。 如果有100位作者,难道也要一一介绍吗?这还不算,为了要自定身价,居然把知 名度极大的《科学美国人》也抬出来了,而且纳入这套丛书的源头。张文中说: “1946年,有感于科学在美国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生活》杂志又衍 生出来《科学美国人》,成为当时最有名的科普杂志。”天哪,这真是天大的笑 话和误会!无缘无故地把《科学美国人》的历史砍掉了101年!按《科学美国人》 应指《Scientific American》,而这本杂志本不属于时代公司,更不是由《生 活》杂志衍生出来的。《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怎能由比它晚生91年的 《生活》杂志衍生出来呢?我分明记得在19世纪最后一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 军侵入北京的那年,德法侵略军把北京在古观象台的珍贵天文仪器瓜分而去。有 一部分还运到德国的皇宫里陈列。这成为1900年世界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所以 《科学美国人》在某期(可能就是那年12月)的封面上刊登了中国天文仪器的标缴 的铜刻版图片,成为历史的见证。那时连时代公司的影子还没有呢!奉劝张秋秋 先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为了推销这套所谓的“科普经典”而乱拉关系, 信口开河! 不是广告 胜似广告 总起来说张秋秋的这篇“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一文不应列入科普文献资料 中,更应该纳入当代图书广告大全中。虽然它以科普评论家的姿态出现,但想用 贬低中国科普作品的手法来抬高“科普经典”丛书的身价,我看这种做法反而适 得其反。 张文唯一使我深受教育的是:该文不是广告,胜似广告。不信请找来一读便 知真假。 (原载《科学时报》,转自“中华读书网”)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