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中国古代科学家:魏伯阳   曾敬民   魏伯阳 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 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化学、炼丹术。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 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 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 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 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 于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的人物,他的弟 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 类》,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1卷。 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2卷、 《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 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 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中国炼丹术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代, 炼丹术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取得长足的进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 论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世 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炼丹家对此书均很重视,被称为“万古丹 经王”。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 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用 许多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 《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 丹修仙著作。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 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讲的是靠自 身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 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认为,“《参同契》之中心理论只是修 炼金丹而已”,并斥责内丹、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 旁门邪道。此说可取。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 丹”。原文记载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四周,加入6份水 银,再用炭火加热,便生成铅汞齐。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是反应物。 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与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 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 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即黄芽 (Pb3O4)。第三变是将第二变的产物铅丹与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 混合药料置入丹鼎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 后武火,昼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还 丹”。这种“还丹”就是氧化汞。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 炼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黄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应)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应)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 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 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 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在阐述服饵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不老时,采用的是不恰当的类比法, 认为黄金既然不朽,还丹又能发生可逆循环变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应)) 那么饵服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这种希图把黄金、还 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荒谬可笑, 但在当时有些人却深信不疑。   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魏伯阳指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 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蘖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 所为”,“非有邪伪道”。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 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 以舒发的结果。   魏伯阳不只是囿于阴阳五行学说,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他认为阴阳相对的 两种反应物质还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 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他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类同者相从, 事乖不成宝。”“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 亦狄和胶补釜,以硇(氯化铵)涂疮,……愈见乖张。”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 有其内在原因的。这大概是根据炼丹家们一些失败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魏伯阳 的这一理论虽然遭到葛洪的反对,但到了唐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竟 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实际上,魏伯阳的这个相类学说是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经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 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还记述了 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   必须指出,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 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炼丹术变得 更加神秘,影响了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此外,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 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这就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 并导致服丹中毒,这实际上阻碍了炼丹术的发展。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赵府味经堂刻,明嘉靖年间。   [2](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   研究文献   [3] 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商务印书馆,1948。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