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 前几天我才跟国内的记者说过,夏建统伪造头衔的性质和陈晓宁、杨池明 不同,无非是满足他那点可怜的虚荣心,想必不会造成什么大危害,犯不 着对他穷追猛打。看了这篇对我反咬一口的采访,才感到他真是比我想象 的还要无耻,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已按哈佛建筑学院的院长助理的要 求把有关资料都寄去,让校方自己去处理好了。有几条,再说一下: 一、夏自称今年6月完成博士答辩,明年6月才能参加毕业典礼,就算这回 他说的是实话,那么我揭露他以前对记者吹嘘24岁(1999年)拿下博士 学位,其实是开始读博士学位,他还没有毕业,可能要过一两年才毕业, 等等,哪一点揭露错了? 二、夏承认自己不是教授,而是助教,那么我揭露说所谓“哈佛大学最年 轻的教授”,其实是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都兼任过的助教,又哪一点揭露 错了? 三、象陈晓宁一样,夏把造假的责任全往记者身上推,并说记者已向他道 歉,敢不敢与记者对质(据《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11日的报道,采访 过夏的刘姓记者说,因为时间有一段了,记不大清楚当时具体的说法,但 是虽然没有夏提供的文字材料,但当时有几位记者同时采访,不应该有很 大的误差,而且稿件完成后由夏建统在北京的联系人认可后才发表的。)? 如果不是被采访者自己吹嘘,助教如何能变成了教授,乃至“最年轻的教 授”?如果夏向记者说的是“助教”,比他年轻的助教多得是,“最年轻 的”又从何而来? 四、夏说吹捧他的是“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报纸采访文章”,他没看过 原稿。但《钱江晚报》2000年08月21日也吹捧过他,他当时就在杭州,能 没看过?对失实的报道为何不主动澄清,要等被揭露了才大喊委屈?又为 何攻击替他澄清的人? 五、夏的履历实在没什么可吹的,跟他同一系的有位王兵,1997年清华大 学本科毕业,1999年获哈佛建筑学院的硕士学位,现在跟夏一样也都号称 是“Teaching Fellow/DDes”(应该也还没毕业),比夏还突出。 六、夏号称得到哈佛大学获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两个硕士学位,但 现在能查得到的,是他在1999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如果两个硕士学位 的“报道”失实,夏是不是也该澄清? 七、夏号称“兼任美国XWHO设计顾问公司行政副总裁、常青藤合和设计机 构(由哈佛20多名教授投资合办的公司)执行总裁”,敢不敢列出这些机 构的英文名称让我查一查看是否存在,是什么样的机构?如果这也是“报 道失实”,为何不做澄清? 八、夏以名人自居,把别人的揭露当成出名的代价,实在是太自顾自怜。 他除了以“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出名,还出名在何处?这个名已被证 实是假的,连他自己也承认,那么他还剩多少名气?装出一副受媒体骚扰 的名人状,实在太恶心。 (方舟子) 拉拉杂杂一大堆,还是含糊,尽管引了方文在后,却没有针对问题给予回答: 1,拿到了学位,什么时候拿的?是否是24岁前? 2,他是否是教授?没有毕业怎么做教授?教课的不全是教授。夏只回答他是最年轻的学 生,而非最年轻的“教授”。 有提到逻辑,什么偷换概念,这篇采访就是这个毛病,然后加上什么羽扇纶巾的废话, 挨得上吗?被“杀”了一回,再重新“捧”? (Moutian) 再评夏建统-无耻啊无耻! 请看: 1. http://www.bjyouth.com.cn/Bjqnzz/20000803/GB/265^RW100516.htm 《北京青年周刊》 2000年8月3日 星期四 [第5版]-[人物周报] 哈佛博士的"疯狂"生活 (2000-08-16) "..我到美国后对我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是我的导师和义父,哈佛大学的前任院长查尔斯 ·哈里斯教授。" 评: 天天向老板叫爹,自然一俩年就可拿博士喽.(1998年才进Program),不知其师兄弟们找到 这个诀窍没有.话又说回来,哈里斯教授敢认这个儿子吗?不怕被指责这样会对其他学生有欠 公正吗? 2. http://www.zxtech.com/xinling/haoran/hao009.asp 夏建统——我和西湖有个约会 浙江经济报记者 徐王婴 "...今年5月,他的博士论文被通过。.." 评: 到底是哪一月? 要是五月不是正赶得及毕业吗? “..因为我的公司从一开始就有赢利,而且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交通等诸多行业都有 很好的发展。..” 评: 惯例:坑蒙拐骗者一定和经济利益挂钩. 3. http://www.jfrb.com.cn/epublish/gb/paper62/29/class006200001/hwz252797.htm 解放日报 哈佛博士的疯狂生活 "主持或参与设计的世界性大型景观建筑将近10项,具有世界影响的专业论著多部。" 评: 能否将具有世界影响的专业论著多部列一列? (注意:不是专业论文,论文是按篇算的,只 有专著(Book)按部算.) 4.http://lyol.com.cn/lyb/8312.htm - 2000年9月1日 哈佛大学专家考察龙游石窟 "[本报讯]8月28日下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教授夏建统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仅一年 半功夫,他就完成设计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创下了哈佛的一个奇迹。" 评: 到底是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两个硕士学位还是设计学和工商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哈佛 MBA?) (不说不快) 好好的西湖,为什么要给美国人来规划?一定给搞得不伦不类。 (霍山) 我猜他没有博士学位。因为哈佛的DDes的要求是要先拿到一个 硕士学位才能成为博士生,之后至少要学2年(4个学期)。第一年 的第2个学期要通过一个总考试并要提交proposal for the doctoral thesis。我估计他只是在6月份交了博士论文的proposal, 通过了总考试,而不是什么博士论文答辩。 如果他真是96年入学,则有可能今年6月完成博士答辩。不过这也 讲不通。因为参加那个杭州项目的人中有一个叫 Michael Flaxman, 他是96年入学2000年拿的博士,那么他应该是和夏同时入校同样 用4年拿到DDes。而他的职务是 Instructor/DDes,比夏 的teaching fellow高若干级。如果夏真在6月拿到DDes,职务似乎 不该是teaching fellow, 而应该和Flaxman一样至少也是Instructor. 不能想象夏从杭州弄来项目骗来钱,而在他这个项目中干活的人 和他同等资历学历,职务级别高他若干级工资至少比他多一倍。 (福尔摩斯) (下文原载《今日早报》2000年11月3日) 夏建统:“知识英雄”还是“学术丑怪”?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25岁的“哈佛天才”遭遇了某些媒体的不公。昨日,身为“靶 子”的他通过互联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毫无疑问,被媒体称作“哈佛天才”(前一阵子纯粹是一个具有非凡含义的名词,后来 变得具有嘲讽意味)的夏建统绝对不是徒有虚名之辈。我们应该为这个浙江同乡感到骄傲。 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在18岁的年纪大学本科毕业。不是任何有天分的人都像他那么刻苦, 那么敬业。用不到5年的时间拿到哈佛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毕竟不能 等同于到超市买东西。更何况他正实实在在地为他的家乡做着很有意义的事情。身在异乡和 英文鸟语主宰的国度,夏建统明显地感受到了身为异乡人的温暖,感受到自己身上洋溢着的 东方古老文明的温暖。他所身处的设计学院,左有燕京学社,右有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他感 到一种被祖先文化簇拥着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他这一代幸运的中国留学生才可以拥有的。当 祖国并不强大时,林语堂、竺可桢、梁思成等前辈学人在哈佛只能感受到寒凉。   今年8月底国内众多媒体“集中火力”赞美过年方25岁的夏建统。过了大约一个月,“ 形势”急转直下了。北京、河南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甚至是与做“赞美报道”的报纸出 自同一报纸系统),推出“广被宣传的三留学人员涉嫌伪造学历头衔”之类的文章,又把这 个“哈佛天才”大大奚落了一通,暗示此人有夸大资历、伪造学术成果之嫌,并指名道姓地 指出他曾经如《围城》中的方鸿渐般虚构“克莱登大学”背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媒 体“帮助”夏建统完成了从“知识英雄”到“学术丑怪”的角色转换。   作为家乡的报纸,我们早报认为有必要就某些事实作出回答,还夏建统本来面目。我们 无意把夏建统当作新时代的“知识偶像”来维护,但是不能容忍某些以“学界护法”自居的 人用霸道手段滥杀无辜。同样,有的媒体出于发行量、广告或者轰动效应的考虑,而“锁定 ”一些学界精英,肆无忌惮地进行无原则的商业性炒作,这种做法是可悲的。   为了求证事实,有必要让事件主角“亮相”。11月2日,当早报记者与身处大洋彼岸哈 佛书城里的夏建统取得联系之时,美国东部时间正是凌晨,夏建统刚刚做完一天的繁杂事情 (学术的与设计事务)。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他有些犹豫:“说心里话,原来我不希望 就这些新闻媒介的问题再作什么回答。我实在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就像我在《做一回哈佛情 人》序言所说的,没有一件是可以割舍得下的。我的心脏(先天性‘双心桥’)需要动一个 手术,但是因为杭州项目的原因,我从去年底一直拖到现在。”   但是夏建统很快就有了决断。“你们是家乡报纸的记者,我真的很愿意回答你们说的任 何问题。”   我的博士文凭的确“拿”到了   记者:有些人死死揪住不放的是你的“博士”资历,到底你是否已获得博士学位?   夏建统:我想他们盯的倒不是我的博士资历,而是我的“教授”头衔。不过我很谢谢他 们比我自己还“关心”这些东西。我今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然后因为杭州项目的事情 赶回杭州,因为哈佛每年只有一个毕业典礼,所以原则上我只能等到明年6月才能参加哈佛 的毕业典礼,但是我的博士文凭是的确“拿”到了,之所以被拖的原因之一就是参与像杭州 这样的项目。另外值得提起的是,以此攻击我的人自己学的是生化,一般要在试验室很长时 间才能毕业。而我们设计学博士是应用学科,最重要的是通过资格考试,而且哈佛设计学博 士生在通过考试之后,必须在一到两年内毕业。我想引起他们怀疑的是因为他们拿他们学科 的情况来衡量我的学科。还有,我从入哈佛到拿到设计学博士,都肯定是最年轻的。(无论 按通过论文答辩的今年6月还是参加毕业典礼的明年6月计算)。哈佛的设计学博士从1992年 才开始有(也是所有学校里最早的),录取的生源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我是我们导师所有 学生中最小的,也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关门弟子。对于他们在这种问题上的纠缠,我可以说是 非常非常地反感。第一是因为这是我用无数不眠之夜的努力换来的,努力不仅仅是指在时间 上的投入,而且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也许很多人可以吃苦勤奋熬夜完成劳力工作,但是在 没有什么休息的情况下去应付编程序、写中英文的文章,做设计的项目等等事情,更加需要 一种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投入。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炼狱”;第二是做事成功与否并不 一定是要一定的学历文凭做保障的。我自己就觉得在哈佛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几个令 人羡慕的文凭,而是吸收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   我不否认有些学界的“打假者”或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科学的前进更加需要一种 实干的精神,一些做出事情的人。   被人攻击是由于某些媒体把我“从助教变成了正教授”   记者:国内媒体似乎普遍浮动着一股浮躁之气,常常无端狂笑无端骂,对你这样的年轻 学界人物做商业明星式的爆炒,你有什么想法?   夏建统: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不知道被炒的其他人在这方面到底是刻意地或者故意 地,好像有些人有这种可能。二是关于媒体,浮躁之气的确很盛。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感觉 到现在媒体的工作者很多是年轻人,很少认真地做本职,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也许 这种现象并非国内仅有。对于我而言,被人攻击的原因就是某些报纸夸大了事实,从助教变 成了正教授。   报道失误的记者已经表示过歉意,但我不想“影响别人的前途”   记者:国内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报纸采访文章的原稿,你是否亲自过目?   夏建统:我没有看过北京、上海等地报纸的文章原稿,我在北京和上海停留的时间都只 有半天。应该说很多报道没有出入,有些人也没提出什么看法。因为一个报纸的报道不正确 而“一棒子”将其他的报道全部否定,也是让我很惊诧的地方。这种手法,在逻辑学上谓之 “偷换概念”。   另外,报道失误的报纸的记者已经和我表示过歉意,我也不希望因为“我的事”而影响 了别人的工作前途。倒是这是我想表达的另外一个看法,无论是报纸记者和到处找人抨击的 撰稿人,有没有曾经动过“恻隐之心”或者“爱心”?当他们在吹捧和打杀的时候,有没有 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过?当我收到很多没有任何解释只有污言秽语的匿名电子邮件的时候, 我觉得我最大的感慨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忽略了对人格的培养,从而导致我们的这些文化 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不仅仅是可以用嫉妒或者眼红可以形容———我在刚出版的散文集 里中有一篇文章《永远的端午》,文中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无奈。王朔很火,李敖很红,然后 又出来伊沙、余杰、方舟子。这就是现在中国的文化舞台?   学会接受因为出名带来的一切   记者:哈佛的师长们是否知道你在国内媒体上的“不幸遭遇”,他们怎么看?   夏建统:我的导师知道了这件事后,也很生气,但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为什么中国的 年轻人不愿意做事,一场文化大革命闹腾得还不够吗?”对于打到学校的骚扰电话,他嘱咐 要让打电话的人留下电话号码。  另一句是对我说的:“学会接受因为出名带来的一切,无论好处和坏处。”(“Trytolea rnenjoyingbeingfamous,badorgood.”)   另外,我希望这件事情以后不会再骚扰我的学校,我的导师,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做杭州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而不是在感受我们现在的文化圈不太好的一面。   最大的影响是精神的内伤   记者:也许你讨厌炒作,讨厌某些传媒从业者的无聊与无行,但客观上你已经被炒了一 回,“捧”你时红红火火,又“杀”得你面目全非。先“捧”后“杀”,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选择回避、沉默还是正面应对?   夏建统:我想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影响是精神的内伤。尤其是当流言蜚语发展到影响 我的家人的时候。我很长时间选择沉默除了很忙的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人和事 的失望,当然我也希望有媒体能公正地给我应答,但是我更担心无休止地纠缠只能浪费自己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的这件事是因为杭州规划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起。一直以来,对于 西湖的规划一事,我可以很问心无愧地对世界上所有人说:我只是用最实际的行动为自己的 国家、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件我自认为能做但是并没有想象那么轻松容易的事。从去年9月杭 州市国外智力引进办联系我起,我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而这次的项 目,我和所有设计人员包括所有教授和20多名研究生,都是完全不收任何设计费用的“义务 劳动”。我希望西湖能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我希望未来的杭州仍然会是一个“人间天堂” 。我更希望那些高唱着“爱国”、“主持科学正义”的人们,也能真真正正地为培养了他们 这么多年的祖国,为了他们自己很“热爱的科学”,学以致用,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繁忙之中写文章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让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保留一份人性的纯 真。也因为如此,这件事后,我会继续努力地写更多的文章。   西湖申报“文化遗产”有没有戏的决定权操纵在我们杭州市和市民自己手里   记者:你手中的杭州项目进展如何?你个人对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景怎么评估? 可以明确地说有戏么?   夏建统:项目进展一切顺利,将在12月初完成,明年元月16日至19日在杭州汇报展览, 4月左右完成汇报书面资料。但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原来没有预料的难题,包括数字化资料 的获取,双方配合时间上的问题等等。   关于能否申报成功的问题,一句话,有没有戏的决定权操纵在我们杭州市和市民自己手 里。首先,我们完成的规划方案和管理方案肯定不会有问题;第二,我们已经邀请联合国文 化遗产委员会官员一起参与项目的审核和汇报阶段工作,这是一个优势;第三,完成方案之 后相应要做的工作很多,将是决定我们申报成功的关键。有些方面需要下大决心,如拆建或 改变某些高层建筑;调整风景区管理机构的设置等等。所以,我说如果能按照预想的做,是 肯定会成功的。我也听到很多没戏的传言,不知道又是哪些人自己想出来的。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坐在我面前的夏建统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轻狂。不知为什么,看 着他,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赤壁怀古》中的一段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夏建统刚好也是新婚,不过,有别于公谨的是,他 很平和。   夏建统25岁,生于浙江衢州。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设计学博 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兼任美国XWHO设计顾问公司行政副总裁、常青藤合和 设计机构(由哈佛20多名教授投资合办的公司)执行总裁。研究课题包括数字化城市景观、 GIS和网络GIS、东西方文化及景观等等。他提出的“关于动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是现代 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最新的理论模型。曾参加主持德国、英国、以色列、埃及和美国等多个城 市的规划设计项目并获奖。(摘自今年8月30日上海某报A5版的有关报道)   伪造履历败坏海外留学生的集体声誉   提出质疑的是同为留学美国的博士方舟子。   方舟子:我跟哈佛设计学院博士班办公室打电话询问,电话里明确告诉我,说夏建统还 没毕业,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毕业。夏建统是作为硕士班的助教带学生到中国实习的 ,而这种助教是国外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常做的,也是学校给予留学生工作机会和奖学金的一 种方式。因此,所谓“哈佛最年轻教授”一说显然是胡说,蒙人。   从哈佛了解到的情况是,可以这样概括为——夏建统是哈佛98级的博士研究生,所谓“ 24岁拿下哈佛博士学位”,其实是自24岁开始攻读哈佛博士学位;所谓“哈佛大学最年轻的 教授”,其实是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都兼任过的助教。   虽然我不能肯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出于他们的本意,虽然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出于商业目 的还是其他的原因,但是我决不能看着大多数公众被谎言所蒙蔽。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将来 我们回去,开出来的履历还有没有人相信!   虚假浮夸,伪造履历是败坏海外留学生集体声誉,侵犯我们大家的集体利益的行为,我 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揭露,制止。这对制止学术界腐败,捍卫科学研究的严肃 性,为真正干实事的人创造一个较公平、合理的环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因为当事人经众多媒体报道成了名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开始调查。(摘自10月11 日北京某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