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晓宁带回三大基因库”事件的公开信的附议 (由其他专业人士联署) 作为在海内外各个科学领域的学人,我们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中有很多人, 已经或准备在不同的环境下以多种方式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近来国内多家媒体 对博宁基因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Berning Gene,下简称博宁公司)及其首席科学家陈晓 宁女士的报导和方舟子等生物学者对此的相关评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人物采访的资料中选用了大量的商业炒作语言。在介绍陈女士的个人 学术成就及带回产品的价值时予以夸张,其程度连博宁公司的顾问、美国德州大学休斯敦医 疗中心的金力博士也不愿苟同[注一]。无论这些消息的根源何在,其后果是使国内公众无法 得到有关博宁公司和博宁产品的准确和完整的资料。 为了提请公众注意,我们有必要就博宁公司及其首席科学家陈晓宁女士最近的行为声明如下: 根据现时的资料,我们认为方舟子等生物医学界学者对陈本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评价是客观 的,公正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代表博宁的生物界人士或机构试图对方舟子等学者所作 的鉴定提出公开反驳。作为非生物医学专业人士,我们急切要求并希望国内的有关专家,包 括与博宁有商业利益关系的的专家以及曾参与陈任主任的国家实验室论证的学者们,能就方 舟子等生物学家的公开信所提出的专业问题做出正面回应。在见到这样的回应之前,我们仅 就我们各自的专业判断能力,接受方舟子等生物医学界人士的评价。 我们从事的各种专业活动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用严格的专业标准来判断,不是 可以用金钱、舆论堆砌出来的。陈晓宁这种混淆商业炒作和科学研究的作法势必影响正常的 科学发展。对于那些以“科技产业化”为名,引导媒介对其学历和学术贡献做出不真实的报 道的不诚实行为,我们有义务代为澄清。 我们也注意到,在博宁意图把陈女士的基因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媒体一致把陈的“赠库”誉 为“爱国主义”的壮举,使其具有超越科研和商业的色彩。通过陈女士的捐赠行为,博宁公 司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好感。利用媒体的夸张宣传,博宁自我鉴定陈女士的未实现“无形资 产”为5亿元。此举无疑是绕开了按经济原则对博宁的产品及其政策允许的市场作充分评估 的正常程序,而通过媒体直接向公众散发不确切的市场信息。博宁的行为是不符合基本商业 规范的。她以未经科学验证的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风险科技产品为资本,利用公众对国家给与 的职称和荣誉的信任,通过人为炒作,为下一步上市圈钱做铺垫。陈晓宁的行为是把从国家 某些部门得来的声誉直接转换成私人利益。这是一种危险的潜流,它将会危害国内(含香港) 证券业,特别是即将运作二板市场(创业板)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双重地损害投资者和消费 者的利益。其长远副作用是削弱公众对国家部门、包括科研单位的信心。 博宁不但直接夸张地宣传陈女士,还通过他们的顾问和利益关系人对媒体发布若干专家评价。 这些评价均高度赞扬博宁的技术和产品甚至陈晓宁的人格等。由于这些专家和以往合作人 士在发布言论时没有声明他们已存在的与博宁的关系,此等报告违背了避免实质上的或形式 上的利益相关的原则。博宁在宣传中利用这些人士的评价来取得公众的信心是对接受采访的 专家和公众双方的不诚实行为。因此,我们有义务提请新闻界注明消息来源,必须公开表明 发表评论的专家与该企业以往和现时的关系。 从博宁公司提供的资料看[注二],其创办者以及顾问团成员所拥有的权力囊括了从国家科研 经费的拨放,科研方向的确定,科研机构的人事安排,产品归属权的确定以及对市场的控制 等。对于这样一种在这个基因技术源生地美国根本不允许的运作体制出现在中国,我们 表示担忧。中国改革开放已近四分一世纪,对于如何界分独资,合资之间的利益划分,管理 的配合,市场的管制应该已经积累了即使不完善也相当成熟的经验。目前出现博宁这种集科 研管理—学科研究—产品行销为一体的 “铁三角”实在令人困惑。我们希望政府有关机构 能够请一些专家对博宁公司的运作机制和权力构成加以评审并制定出相应制衡机制。 据我们所知,人类基因疾病的诊断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它的商业化也应该遵循有远见 的、公平市场竞争的原则。技术上,在国家取得广泛听证之前,允许一家公司应用单独一种 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地推广价格不菲的人类基因疾病的诊断[注二]必然导致国家和民间有限 的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普及性的公共医疗和卫生保健。在技术 发展方面,如果有人认为国内的基因研究和应用比较落后,从而应该允许形成单一的技术和 市场“垄断”来加以促进;我们则更应该看到,利用不成熟的单一技术不但妨碍其他技术的 发展,甚至会阻碍更先进技术的产生。两者均不利于大众健康的普及。 重要的是,人体基因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医学科学问题,同时也是牵涉到伦 理、社会、法律、和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医学手段一旦被误用,后果不堪设想。有 关基因的医疗产品因直接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障息息相关,产前基因诊断更牵涉到人体胚 胎和人的生命问题,应执行与国际接轨的严格审核,并先予以政策性的规定,慎重应用。博 宁公司以建立垄断性的商业市场为目的,抢在有关法规建立前推广其单一的基因诊断技术起 码是对患者利益的不负责,并有可能构成对国家医疗管理权力的僭越。 最后,我们支持任何人士,包括象陈女士这样的美籍华人科技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中国的经 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尽力。同时我们也支持科学技术商业化,它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和应 用科学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反对以牺牲公共利益来达到市场盈利目的。特别是如果该市 场产品又与人类的健康直接相关,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觉得有关方面有必要澄清 新闻界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实报道以维护大众利益,科学研究和科技职业的尊严。 [注一]与陈晓宁共同创建“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家协会”、担任“博宁基因生物工程公司” 顾问、德州大学休斯敦医学中心副教授金力博士在给方舟子的电邮中承认:尽管不是博宁或 陈晓宁的责任,但有关报道中用了夸大的修辞。 [注二] 有关资料来自媒体对陈女士的采访,以及博宁基因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的网页 (最 后查阅时间2000,9,5;13:00美国中部时间)。 签名联系人:邓子贤,zi_xian@hotmail.com 签名: 邓子贤. Ph.D. Candidate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Master of Arts in Government (1992,Tarleton State University of the Texas A&M System). Xie, Qun. Ph.D. in Statistics (1997, Yale University), Currently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financial service company. Yan, Jie. Ph.D. Candidate (Phys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袁伯炯. 物理学博士,纽芬兰纪念大学(Newfound Land Memorial University), 加拿大; 物理学硕士,纽芬兰纪念大学,加拿大; 物理学硕士,同济大学; 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of M-L (A major investment firm). Zhou, Wei. Ph.D. Candidate (Applied Physics Depart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Master in Physics (Stanford University). 李晓峰 博士 (计算机软件专业,中国科技大学). Zhao, Xinyuan. Ph.D. Candidate (Physics and Astronomy, Rutgers University). 何绍义 Ph.D. i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1998,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USA); M. S. in Library Science, (1990, Clar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larion, Pennsylvania, USA); M. A. in Linguistics, (198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Assistant Professor, (5/2000 - present)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Assistant Professor, (9/1998 - 5/2000), Palmer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ong Island University, USA. Wang, Jian Li. Ph.D. Candidate in Chemisry, Virginia Tech. Qiao Shan. Ph.D. (1997,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Master (1987, High Energy Physic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sociate Pr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Center, Hiroshima University, Japan. Yang, Haijun. Ph.D in Experimental Particle Physics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Postdoc in Dep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 CERN. Wei, Yongge. Ph.D. in Chemistry (1995, Peki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eking University. 覃耘, 美国休斯顿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 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学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士, 现任美国 J P Kenny 公司, Manager of Flow Assurance, 及资深工程师。 Wang, Junyuan. Ph.D. Candidate (Statistics, Iowa State Univerisity), MS in Statisitics (1998, Iowa State Univerisity). Xia, Jun. MBA (Xavier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