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考试制度是创新型社会的地基——驳朱大可文   田方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   2006年10月底,朱大可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发表《应试教育是创新型社会 的死敌》一文,强烈攻击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朱文不仅宣时称高考制度已经" 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大肿瘤",而且指控应试教育"塑造了国民的畸形人格","对未 来民主制度的建构,形成最大的威胁。"其言辞之凌厉,火力之猛烈,为笔者历 年来所仅见,特撰此文驳斥之。   选拔、测评和教化   笔者自童蒙入学起,二十多年来参加过大大小小上千场考试,包括高考、四 六级、考研、考博、两次托福和两次GRE考试,眼下正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一 轮轮考试于我简直如梦魇一般,此恨绵绵,似无穷期。尽管如此,基于公共利益 的考虑,笔者却不能不肯定考试制度对于社会良性运行的重大意义。   考试的主要社会功能不外有三:选拔、测评和教化。任何社会若想长久发展, 都需要将教育资源分配给富有学力的青年,考试正是实现这一分配目标的利器。 识别个人的学习潜力复杂而耗时,唯有考试可以提供一套量化的参考指标,使国 家得以在大规模范围内筛选可塑之才。这并不意味着考试制度会如朱大可所言, "放弃那些更为重要的价值标准"。恰恰相反,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就是通过考试 维护和体现的。既使那些攻击统一考试的人们,恐怕也承认高考是近三十年来中 国最公正的资源分配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手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达到的知识水平,因此大 多数教育机构依据考试成绩颁发学历或技能资格证书。朱大可认为,"考试形成 连续而漫长的链索,大规模消耗国民精力、财力和时间力"。国人的确在考试上 花费庞大,但是任何一种制度均有其成本。政策制订者能做的,只是选择其中代 价较小的一种。如果教育部废除统考,任由高校自主招生,每个考生就需要参加 数所高校的多次升学考试。若再加上个别面试,其行政成本会大大高出当前的统 一考试制度。就遴选人才的效能而言,统考制度实际上节省了,而不是浪费了大 量社会资源。至于国家考试的超额收费问题,这本是官僚部门的一种寻租方式, 可以通过价格听证机制解决。寻租行为存在于所有行政部门,并不是考试制度本 身的问题。   笔者乐见教育界从不同角度对统一考试的批评,不过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作为 内容的考试大纲和作为形式的考试建制。朱大可认为"考试成为政治修辞的技巧 训练","许多教科书概念错误,逻辑可笑, …… 成为考试的唯一标准答案"。 我完全同意,可这是考试内容的问题,由官方意识形态所决定,与革除考试建制 属于两项完全不同的议题。就近年的一些考试改革来看,研究生入学考试取消政 治经济学属于前者,增加春季入学考试则属于后者。我们不能因为考试内容不尽 理想,就连考试建制一道废掉。   朱大可大概觉得说理不足服人,又进行了一番国际比较,说"世界上没有任 何一个国家,面对着如此严重的考试困扰。中国已经沦为应试教育的头号大国。 "没有做过详尽调查的情况下,朱先生就敢作出这样的全称判断,实在令笔者瞠 目。事实上,考试制度乃各国通例,法国、印度、日本和韩国都设有专门的国家 考试机构。某些欧美国家虽然实行较为弹性的申请入学制,很大程度上也要参考 全国性的统一考试成绩,比如美国的SAT和ACT两种跨州考试。而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不仅让美国学生头疼,也逼迫全球数十万考生机械地记忆一大堆生僻的英 语单词。那同样是朱大可所谓的"单一标准答案的荒谬世界",不知作者为何不加 以批判。台湾已经取消了联考,却代之以一套更加复杂和灵活的考试体系,由各 校自主选择方案。有位台湾的大学教授评价道: "考试依旧在,只是名堂多"。 这同大陆的"3+X"高考改革方案思路是一致的。   考试制度支撑创新体系   以上这些批评还不是朱文的核心命题。朱大可极力强调,应试教育"消解了 创新思维生长的可能性,成为人才培养的最大阻碍"。中国在建立创新型社会方 面的确有不少障碍,教育体系的弊病是主因之一,但请不要将考试制度作为教育 问题的替罪羊。考试制度和创新体系并不抵触,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不见得相 互矛盾。任何创造都不是空穴来风,你想发明点新东西,首先需要掌握已有的知 识和技能,否则就会"重新发明轮子"。只有学习能力极强的青年才有可能攀爬到 知识体系的高峰地带,继而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重大发明和创造。对于绝大部分 学子,各项考试就像一级级阶梯,引导他们在既有知识体系内逐层爬升。很多人 认为中国的考试只会让人学会死记硬背,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笔者参加的大多数 考试除了识记测验以外,都要求灵活解决某类应用性问题,考生只有创造性地运 用书本知识才能够给以解答。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很大程度上内容也 是重叠的。为考试做出积极准备的学生,会强迫自己吸收知识;能够有效应用知 识的学生,也很可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强大的筛选机制,考试制度将 表现优秀的学生送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为创新型社会提供了人才储备。尽管存 在少数高分低能的学生,现有考试制度的选才标准在效度和信度方面并无重大偏 差。我们今天消费的创意产品,包括媒体广告、报纸评论、学术论文和软件产品, 大都是那些曾经的高分考生生产出来的。如果我们想修建创新社会的宏伟大厦, 就需要确保考试制度这一地基的稳固。   当然,再完美的考试制度也不可能将创新型人才一网兜收,因为这项制度本 质上是保守的。它善于考察应试者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却很难测评创造新事物的 能力。举例来说,商学院只能教出金融师,而教不出企业家,因为市场太过千变 万化了。在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是靠同行评议的学术建制和鼓励发明的市场机制 推动的,这两种制度在我国远不完备。考试制度只是创新型社会的必要条件,而 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笔者称其为创新大厦的地基,而非其支柱。   国家的确应该给创新型人才开辟更多的活动空间,但这一目标是不可能通过 弱化考试制度达到的。即使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也不能满足比尔-盖茨的创业 欲望。教育体系的功能在于借助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并配以优越的教学资源。人 才使用这些资源后进行的创新型活动,需要依靠市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支持,这 已经超出考试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韩寒、马云和谢泳这类成功人士的经验说明, 我国已经开始在"学历社会"之外提供给人们多元的向上流动渠道。   确立主体性无关考试   朱大可还痛骂了"应试型人格"。他认为这种人格"擅长模仿、抄袭和剽窃", "拒绝独立的价值判断","成为在集体和公务空间里说谎的能手"。朱文批判的这 些品性,恰恰有悖于考试制度的基本原则。考试制度力求杜绝抄袭和剽窃,迫使 考生在严密监视的环境中独自求解,而无法蒙混过关。非考试的选拔机制,比如 保送生和特长生制度,更有可能诱使人们作弊和撒谎。中国很少有人像笔者这样 参加过如此众多的考试,按朱文的逻辑,我最应该具有"应试型人格"。然而,笔 者正是在多次考试中学会了考场自律,理解了公信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朱大可指责考试制度让人"放弃主体性,服从威权",甚至引发"国民和国族 的政治危机",真有几分危言耸听。任何国家的教育机构都会多多少少要求学生 服从权威,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并不在于免除考试,而在于自由权利的保障。民主 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区别不在于对权威的尊重程度,而在于权威的合法性来源。美 国对考试教化功能的重视并不弱于中国,否则外国移民入籍的时候为何还要参加 "公民资格考试"?朱大可仅凭想象,就宣称"应试人格一旦进入民主程序,就会 把民主当作考试,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完成投票程序……"。拜托,没有读过书 的大老粗都知道投票给保护自己利益的候选人;参加考试多的公民接受过更多教 育,难道会傻到不清楚自己的利益指向?   朱大可最后给出一项大胆的政策建议--取消高考,代之以高中会考。大部分 参加过这两项考试的人们都清楚,高中会考只具有测评的功能,目的在于保证高 中毕业生的质量。会考的选拔效能远不如难度较大的高考。如果提高会考的难度, 会考就会变成高考,换荡不换药而已。朱大可又主张"从幼儿园开始,把想象力、 创造力和反叛性,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不知朱先生如何考核反叛性?越 不配合考核的孩子应该越有反叛性,那么老师怎么进行考核?笔者并不反对鼓励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这些素质很难以考试测评,更适合在发明和文艺竞 赛中评比。某些研究表明,创造力和其他可供考评的能力是紧密相联的,我们也 不必太担心有些素质没有纳入考试体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的确存在严重的问题,但主要不是考试制度的问题。全 国范围的统一考试制度也需要改革,但改革方向应当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得到强化 和发展,而不是削弱和取消。只有在高度的社会诚信和监督环境下,欧美大学的 自主录取制度才有可能公平有效地运作;我国高校若是照搬过来,其结果只会造 成更大面积的招生腐败。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可 供替代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正是造成上世纪社会内乱和政治危机的制度原因之一。 现有的考试制度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源,事关学统、法统和道统三大基石。它 所体现的公共价值正是思想界需要捍卫的。朱大可作为一位文化批评家,对制度 改革的发言应当保持慎重。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fangmeng (XYS200801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