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院士选举不止是制度有弊,还有人的问题   陶世龙   据2008年1月1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2007年12月27日,北京,中国科 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 有名。同一天,福州,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 件,内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   按报道所说,谢华安一篇重要论文的核心数据使用了他人的实验成果,但没 有注明出处。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国祥所说,核心数据不标明出处,会让人以 为是作者亲自做实验得出的,涉嫌抄袭似无疑义。如严格执行选举院士的规则, 是不应该当选的。   舒圣祥先生写了篇《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就中国现行院士制度提 出问题,我很赞成,以前就发过这方面的文章,这次看见舒先生的文章,马上就 转发了。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认为不止是制度的问题,还有人的问题。   从现有材料来看,谢华安抄袭是事实,培育杂交水稻有贡献也是事实。所以 在抄袭被揭露出来后,不少网友留言对他表示同情,并指出有些学历高获得学术 地位也高的人并没有他有本事而不平。   这是把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而出现的困惑。   有了贡献是应该奖励,但订了规章制度要不要执行?   有贡献应该肯定和奖励,应该说谢华安已经得到;是否还应该以院士的头衔 作为奖赏呢?如果院士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当然可以用来作为奖赏,不过选拔院 士的规则也得相应改变。   既然现在院士制度还没有改变,只能按现行的院士评选标准来选举。犹如高 考或古时的科举,纵然就其制度来说都仍有不少弊端,但能因此允许作弊吗?谁 都不能说是可以,这应该是常识。   但是谢华安居然当选院士,那么中国科学院超过2/3的院士是违反了规则, 这就不仅是制度之弊了。在选举院士如此严肃的事情上尚且如此,在别的事情会 怎样呢?从什么学术“违规”、“不端” 的守则、规范、条例订了许多,还设 有机构管理,但不见效果,作用还不如不花纳税人的钱的私人网站,这是为什么? 因此不仅应追究制度,还应追究到人。   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据新华网主页 - 新华教育2008年01月15日 10:29:30  来源:中国网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有名。同一天,福建农科 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内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 作而成。水稻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刊物《中国水稻科学》的编辑人员表示,作为 论文的核心数据,如果不一一注明出处,严格来讲确属抄袭。   1981年,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汕优63”;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 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甚至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中国人都吃过“汕优63”。因此,虽然在公众眼里谢华安远不如袁 隆平出名,但其伟大贡献在业内却无人不晓。但谢华安学历不高,仅仅只是龙岩 市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这本来理当成就一段自学成才的科学佳话,为何今天 却疑似演变成了一幕科学丑闻?   因为谢华安的中专学历,谢华安事件首先在公众中间引起了一场实际贡献与 理论水平之争。在我看来,就该事件而言,单纯争论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哪个 更重要”,意义是有限的。如果真要给个答案,那也应该是两个都重要。关键的 问题在于,中国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更看重哪一方面。试想,如果院士评选标准本 身就是实际贡献与理论水平兼重,那么谢华安也就没有必要为成功当选院士非自 身所长地非要“苦心经营”出一些理论成果来。那么,院士评选标准是否存在过 于偏重理论水平而轻视实际贡献的问题呢?“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 “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这样的评选标准是否 足够合理?   另一个问题是,两院院士选举实行的是学风道德一票否决制,那么,中科院 在增选过程中既然已经接到举报材料,谢华安仍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这究竟 说明什么?是院士们不自觉地就“更应看重实际贡献”达成了共识,还是如外界 猜想的那样,在抄袭、剽窃之风大盛的今天“如此轻微的抄袭早已不算个什么 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院士产生方式是有问题的。既然院士增选过程 中丑闻频出,那么与增选腐败遥相呼应的必然是学术腐败的层出不穷。   当然,归根到底,发生这一切,根源仍在于院士的名号太有“魅力”,即便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的谢华安亦不能免俗。应该说,因为“汕优63”,谢华 安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1996年—2006年任福建农科院院长,当选八届全国人大 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 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样一个“荣誉等身”的科学家,为何依然 如此在乎一个院士的名号?以至在5次被中国工程院拒绝后,仍然要继续参选中 国科学院院士?两院院士师昌绪的话一语中的:“当了院士,不用退休,社会地 位又高,等于有了聚宝盆。”对院士名号的变态神化和极端功利化,不仅制造着 科学浮躁与科学丑闻,也使围绕院士名号的争名逐利日益公开——很大程度上, 这既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也是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舒圣祥) (XYS20080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