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谢华安、袁隆平和美国科学院   作者:TAO   最近关于新当选院士谢华安议论颇多。新语丝素来以直言不讳著称,我却想 来和一下稀泥,但估计会对争论双方都有些参考价值。   我从来不赞成唯学历论,但也从来就不赞成专门找"小"人物成就大事的例子 用来贬低正轨教育的作用,甚至用来作为打击正规学历的棍子。   我设想,事情的演变大概是这么发生的:   袁隆平当年虽贡献巨大,但可能因为学术理论创造水平尚不够高(不是没有) 而未能当选科学院的院士。笔者虽不学农,但对植物还略知一二。当年(1970年代 初)在农村下放时,已经知道杂交高粱,杂交玉米需要有所谓的不育系,恢复系,保 持系,每年要"制种",以使杂交优势得以保持。那一套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在 那以后,把这一套理论,方法推广出去,取得成功的农作物大概不止一两种。杂交 水稻用的也是这套理论,方法,和其它的杂交**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经济社会价 值之高非其它农作物可比。杂交水稻关键是要能在自然界发现或能人工培育出雄 性不育系。整天泡在稻田里和野外的科学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株。 袁"发明"了杂交水稻,经济,社会意义上上贡献巨大,理论上也有创新,但上述这 一套理论并不是他发明的。因此,当时袁未能选上科学院院士很难说就是很大的 不对。遥想当年在美国甚至爱迪生算不算科学家好像都还有争论,说明美国也存 在像我们今天这样的争论。因此对袁当年的未能当选也大可不必有过多的遗憾。   问题是多年后袁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显然对中国科学院形成很大压 力,使科学院表现出了“幽默”。大概中国科学院里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比美 国科学院更高明。在中国科学院,究竟应强调理论还是经济贡献,历来反反复复,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至今如此。工程院同样也不能免俗。科学院的领导不能左右 院士们的投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他们却难以顶住美国科学院的“导 向”作用。去年年末科学院选院士时我猜想科学院管院士的部门和投票人无不受 此压力。谢可以说是恰逢到更强调贡献之时,美国科学院给他帮了大忙,甚至袁 未能当选而随后又能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本身更帮了谢的大忙。袁先生现 在的知名度已经大大超过中科院院士的平均水平,因而我想他也不必再为当年的 未能当选而遗憾。   关于引文规范问题: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受前苏联的占优势的影响,确实引 文很不规范。我就知道不少文章并没有后附文献和文中引用处一一对应。文后所 附的文献目录是文章写完后随意挑选附上的。翻看一下那时的国内期刊和俄文期 刊就知道那时甚至对数据可信度的统计检验也远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想象一下, 现在算标准差只消用计算器按几个键就完成,而那时要用算盘(至多是`手摇计算机) 来计算平方,开方...。   但是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就已大大改变。如果到了90年代还不规 范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XYS200801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