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再谈新生儿哺乳,兼答寻正 作者:费思   前几天我讲了讲自己生产后开始几天的喂奶实践(参见拙文《并不浪漫的喂 奶故事》),主要是担心国内一时的“母乳热”中,新生儿父母先是对母乳喂养 的困难估计不足,在实践中一遇到挫折就轻易断定母乳不足或是其它条件不合格, 再就是轻信一些催乳师的偏方。于是我决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喂奶经历,讲讲可 能存在的困难和医院的常规处理方法,比如坚持泵奶、指喂而不用奶瓶之类。不 想这些实践经验被寻正看作是靠不住的,是与科学和事实对立的中医思维。   究其原因,不过是我对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那些放在妈妈肚皮上的 新生儿挣扎着、蠕动着、凭着本能与毅力,他们成功地爬到妈妈的胸前,找到乳 房,开始吸吮。无论是自然还是上帝的创造,不要低估生命的力量与价值。” (参见寻正文《奶水还是妈妈的好》)——表示了难以想象。我为什么会产生疑 问呢?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人类婴儿由于头重脚轻,出生后头两个月连脑袋都拿 不稳,一般要到六个月以后才能学习爬行。但凡有点育儿经验的人,对于新生儿 能够从妈妈的肚皮上爬到胸前吃奶的壮举,都难免要觉得惊讶吧?   那么寻正是怎么回答我的疑问的呢?“我要提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那就是 作为非专业人员,你们凭什么怀疑一个专业人员对相关事件的描述?自己的经验 很可靠么?你们的质疑是很可笑的,因为你们不仅质疑寻正的判断能力,还质疑 了原作者的研究团队的诚信,该研究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参 见寻正文《把经验当规律是中医思维》)。   读到这段,我不免莞尔,寻正指责“中国教育不训练人的独立思维能力”— —这原因一部分是先入为主固守己见,一部分则是被这种所谓权威的压服。原来 我的“准偶像”尽管博闻强识,却到底不是科研圈里的人。在科学界,有争议的 工作还少吗?如果是已发表的文章就当作金科玉律,又怎么能Critical Thinking?设想任何一场学术报告,下面的人提问质疑工作中让人费解的地方, 即便是不专业的问题,报告人(哪怕他是该领域的顶尖人物)多半也会耐心解答, 何曾听说过这样的反驳:“你们非专业人员凭什么怀疑一个专业人员对相关事件 的描述?你们不仅质疑我的判断能力,还质疑了我的研究团队的诚信!”话音未 落,pia的一记柳叶刀丢过来! 如果科学圈子是这样子的,我第一个仓皇逃窜。   不过我还不甘心处于这种无知状态被所谓权威压服,也不愿意想当然地从 “小宝宝在宫内练拳脚都练了好几个月了”推断他出生就能爬行。可寻正也太不 厚道,自己讲了半天别人的工作也不给个参考文献,好在这篇文章并不难找[1]。 读文章要带着问题去读,我关心的问题不外乎有二:(1)寻正所谓的“从妈妈 的腹部爬到胸前”,新生儿完成的究竟是什么样一段爬行过程?(2)分离组 (出生后母先接触15-20分钟,分离20分钟做测量称重,之后再接触)和接触组 (母婴持续接触1小时以上) 在之后的哺乳过程是否体现了显著差异? 前一个问 题纯属好奇,也是我和寻正意见不一致的焦点,后一个问题则真正涉及到要不要 在临床实践上推广出生后一小时长时间母婴接触。   对于第一个问题,Righard原文并没有给出很详细明确的描述婴儿从什么位 置开始爬(尽管其实提供了照片),寻正翻译的时候想当然地发挥了一下,容易 造成误解。不过小鹅爸爸推荐给我的关于“breast crawl”的宣传网站[2] 倒是 解答了我的第一个疑问。这里提供的重要科学证据之一也是寻正提到的Righard and Alade (1990)这篇文章。而这个网站给出了指导“breast crawl”的具体实 践方法, 关于新生儿“爬行”的初始位置(“start position”)是这么规定 的:“Nose in the midline of the mother’s chest, eyes at the level of the nipples ”(婴儿头部趴在母亲胸口,鼻子处于母亲胸部中线即两乳之间, 视线在乳头水平上)。原来寻正所谓的“从妈妈的腹部爬到胸前”,是小脑袋趴 在两乳之间,缓慢转动头和肩膀,直到够到一侧乳头。这样的运动能力倒是不奇 怪了,我还特地就此问了小鹅爸爸,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在小鹅出生时观察到她的 运动能力是与这一描述相一致的。而寻正在自由发挥的转述之下,是不是带了文 学夸张呢?会不会误导不了解的读者呢?   话说回来,我还是很感动于新生儿能够自主探索寻找乳头并吸吮的过程。有 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该网站提供的一个视频,相信体验过哺乳不容易的妈妈都 会为这个小婴儿的能力惊讶和感动,甚至视频中在场的医护人员或是这个宣传网 站描述这一现象时,都禁不住赞叹这是个奇迹:“It was a thrilling experience not only for the parents but for the entire staff, who felt that they had witnessed a miracle.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自己没有喂养过 孩子之前也不会试图去了解哺乳的困难,书本上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是平面的,有 时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也难怪寻正会觉得新生儿会爬到妈妈胸口吃奶没什么了 不起的。   经验与科学认知并不像寻正强调的那样是对立的关系,如果一味强调“经验 是不可靠的”,具体的案例又怎么提供参考价值,又甚至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呢? 现代科学首先是实证科学,是以实验方法为基础并通过经验来验证的科学,所谓 “循证”,应该是强调获取经验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比如随机双盲对照之类。 科学研究产生的结果如果违反经验直觉,就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分析。经验在 事实面前是可以丰富和纠正的,怎么就成了科学认知的天然大敌了?   最后回答一下寻正对我个人经验的质疑。我是足月自然分娩,生产过程除了 担心胎儿产道感染我打过一针青霉素之外,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物如催产素或是 麻醉剂。幸好寻正不是医生,否则不问病史就把我打入“人为诱导的异常”案例, 并武断认为我这个案例可以印证他的道理,我真是冤死了。其实如果稍微留心读 一下我的哺乳经历的话(不过寻正肯定是不屑为之的),大概就能看得出来我是 在国外生产的(比如我提到了同病房的土耳其妇女),就算产后母婴接触或是哺 乳措施不当,还怪不到白衣咸饭这些医生身上。寻正既然非要把白衣咸饭扯上, 我只好承认,自己是喜欢白衣咸饭的,至少读他的文章学到很多,也觉得他是真 诚和可以信赖的医生。   无论如何,寻正对母婴接触和新生儿觅食反射的介绍还是很有价值的。值得 注意的是,Righard这篇发表于1990年的文章,提供的数据是压倒性的差异(如 果排除受哌替啶影响的,接触组几乎是所有婴儿都会吸乳;而分离组只有一半一 半)。尽管必须指出,该实验不太可能是双盲情况下完成的,换句话说,观察者 是预知不同组的处理方法的,同时不同组观察时间也可能有差别。但这样显著的 结果绝对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这篇文章也没有进一步地跟踪持续组和分离组在 整个哺乳期的差异。为什么将近20年过去了,婴儿爬行觅乳和母婴持续接触1小 时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我很想知道后续的研究工作,又没有精力挖文献, 还是交给寻正,所谓能者多劳嘛。只是即便确实存在这样美好的开始,也只是第 一步,希望在临床上能有更多的努力来关注和指导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Righard L, Alade MO. Effect of delivery room routines on success of first breast-feed. Lancet. 1990 Nov 3;336(8723):1105-7. [2] INITIATION OF BREASTFEEDING BY BREAST CRAWL (http://breastcrawl.org/) (XYS20080930)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