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莫名其妙的“拿得起,放得下”   马千里   可能于丹知道自己关于《论语》的理解会引发争议,以回避对自己误读的质 疑,她一再以“心得”来搪塞,好象只要是个人“心得”,你看马是马,我看马 是鹿,就无所谓对错了。这一机巧的说法确实转移了不少人的视线。但,于丹所 谓的“心得”也往往并非关于《论语》的“心得”。大多是对类似《小故事,大 智慧》一类书中的小故事有所“心得”,而回头从《论语》中寻找似是而非的个 别词句“贴”过来。而更多的论述方式却是:   1、提出一个论述主题来;2、找个《论语》中的句子;3、讲个小故事。   这样的论述方法的前提是必须保持观点、章句和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于 丹往往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为了让《论语》作 为论据显得合适些,于丹不惜削足适履,歪读《论语》以适应自己的观点;对故 事的应用也有类似的现象。所以,最终使论点、论据两张皮不说,还暴露了对 《论语》的真实理解能力。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一章,于丹提出“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 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于丹要推 销的“为人”方式是“宽恕”,“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 容”。   其实关于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论语》中是有现成的句子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别人的不义之举,一般有三种对待态度,一是 “以德报怨”,别人对你不好,你却待他甚好,总有一天会感化他;二是“以怨 报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 直道而行,恩怨分明,不能够放纵不良行为。   显然,孔子的观点与于丹希望的“宽恕”是两拧的,反而孔子不赞成的“以 德报怨”倒有几分合乎于丹的意。但这一章句显然不能引用,否则那无疑是自打 嘴巴,智者不为也。所以只好从《论语》中另找依据,最终于丹发现了和“宽恕” 长得有几分相似的一个“恕”字来。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大概 就是这个“恕”字吧!“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自己解释,“恕”的做法应该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丹翻译说“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 别人干”,虽未见真意,也倒差强人意。但毕竟与“宽恕”还是没有关系啊?我 们先不讨论 “恕”到底其本义是什么,且看于丹怎么绕到“宽恕”:   于丹又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拿来,但“忠恕”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于丹信口开河地说:“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这种解 释真是匪夷所思,让人摸不着头脑。即便如此硬伤,还是没有绕到“宽恕”上来, 所以于丹只好继续绕下去,说“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 要给别人造成伤害”。我们实在看不到“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和“做好自己, 同时想到别人”之间有什么关系!而“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和“宽恕”有什么 关系呢?于丹来了个精彩的乾坤大转移:“‘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 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真没想到“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的“言外之意”竟然是“给你造成了伤害,你 也应该尽量宽容”。   虽然恰似盲人走迷宫,但毕竟硬是绕到了“宽容”。真是让人惊叹的“于丹 手法”!   按照“于丹手法”,该讲故事了。于丹讲了个老俗套的佛家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 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 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 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 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小和尚和老和尚对佛性的修炼、感悟程度上的区别。这本 与“宽恕”、“宽容”没有关系,那么于丹是怎么找到两者的联系呢?我们看, 于丹在讲故事之前,先做了个小铺垫。她说,做到宽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 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好了,有了共同点了,这个 故事里的小和尚就是“老在那儿想”,想了二十里路嘛。故事里还有“背起和放 下”,于丹就此有了“心得”,老和尚能够背起,并且又放下,所以做到“宽恕” 就要像老和尚那样“拿得起,放得下”。于是,于丹说:“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 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 一片海阔天空。”幸亏是于丹,要换别人,就这一番“绕功”这个时候也早就满 头大汗了!   好个“于丹手法”!   且不欣赏玩味“于丹手法”,我们来看于丹对“恕”字的误读。孔子很明确 地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如于丹所理解的字面意思是: “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其内涵就是用自己的感受, 设身处地来推测别人的感受,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我想要的东西,要想到别 人也可能是别人想要的东西,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要让给别人;我不想做的事情, 也要想到可能也是别人不想做的事情,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别要求别人那么做。 我们看,无论“让给别人”还是“不要求别人那么做”,其背后都有一个对自己 某种欲求的克制。所以“恕”表现成行为就是“克己”。《论语·颜渊第十二篇》 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的“克己 复礼”,就是为了遵守礼法制度,就必须克制自己一些不合适的欲求;也只有有 所克制、有所不为,才能够遵守制度的约束。“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在孔子学 说里,“恕”属于“仁”的范畴。在《颜渊篇》里还记载,孔子回答仲弓问仁的 时候,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仁”的内容之一。“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就是“恕”。在生活中,比如乘坐公交车,谁也是想有个座位的,但你 能够委屈一下自己而把座位让给别人,这就做到了“恕”,是符合“仁”的作为。   我们可以领悟到,“恕”在孔学里是修为成仁的一种内修之法,是求己之法。 从另一个角度说,“恕”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具体来 说就是“克己”。与“恕”相对应的是“忠”,“忠”是修为成仁的外修之法, 是待人之法。也从另一个角度说,“忠”就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对待别人的态 度和方法。对己“恕”,对人“忠”,这实际上是实现“仁”的最基本的、也是 最核心的个人修养。所以,曾子才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作为对内的克己成仁的修为之法,与“宽恕”、 “宽容”实在扯不 上关系,更不是于丹所“心得”的“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也不是“他人给你 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而于丹从那个佛家故事里居然 “心得”出 “拿得起,放得下”,莫非是看到老和尚腿脚灵便,拿放自如?无论如何,这个 故事都与 “恕”扯不上关系。而于丹竟然依靠强词夺理般地论述方式把这些捏 合在一起,还动辄信誓旦旦、理直气壮地说“《论语》告诉我们”,其实她所说 的这些“心得” 实在是《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的。于丹的一些听众、读者之 所以竟然也相信那些道理来自《论语》或与《论语》有关,实在是得益于于丹那 令人眩晕的“绕功”、令人瞠目的“于丹手法”。真是莫名其妙! (XYS200702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