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予欲无言”是说孔子行的是“无言之教”吗?   马千里   我有个朋友是非常善于写一些励志类的小文章的,后来他讲了一个写这类文 章的秘诀,说很简单啦,就是“讲故事,说道理”嘛。先找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故 事,这样的故事网上也很多的,把故事叙述一下,然后总结点道理出来,要是能 够结合自己的一点真实经历,那就更好了。他还说,《读者》之类的杂志上大多 是这样的文章。   这当然是一种写法。还有一种写法与我朋友的正好相反,那就是先提出一个 观点,再找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如果能够引经据典,拉个名 人来说话就更有说服力。《于丹<论语>心得》里大多是这种写法。   比如在第一篇“天地人之道”里,先说《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 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因此,于丹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是主张和实 践“无言为教”的,进而说“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为了证明孔子行的是无言之教,于丹引用了孔子一段话:“天何言哉?四时 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于丹翻译说:“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 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我们看于丹的论证逻辑:《论语》章句是简短的,所以孔子是讲究“无言” 这种教育方式的;并且,孔子本人也说过“天何言哉”,看来孔子是要向“天” 学习“无言”的。   但这样的论述成立吗?我们先看,说《论语》简短是正确的,说“无言,也 是一种教育”也是成立的。但问题是这两个“正确”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也 就是说,《论语》的简短并不说明孔子行的是无言之教。而实际上,“无言”就 是不说话,而孔子的话再简短,也是“有言”的。并且,《论语》是什么?《经 典释文序录》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很明白,很大成分就是“聊天记录”;于丹也承认“它就 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看到的都是孔子与大家谈话,正是大大的“有言”,于 丹从哪里看出是“无言”的呢?《论语》本身更多地让我们看到孔子行的是“有 言”之教。   那么“天何言哉”能不能说明孔子行的是“无言之教”呢?如果单独看孔子 这句话,我们倒是能够理解孔子对“无言”的推崇,甚至可以“想当然”地认为 孔子一直在实践“无言之教”。但这实在是一次断章取义的典型。孔子这段话出 自《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整个章句是这样的: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 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很突兀地说:“我打算不再说什么了。”这个“欲无言”同时也正是说 孔子并没有做到“无言”,而恰恰是一直在“有言”,现在好像是受了某种外界 事物的刺激,而“打算”、“想”从此不想说什么了。子贡听了很惊讶和担忧, 就问:“先生要是不讲,我们还能转述什么呢?”子贡所理解的“言”正是于丹 所理解的 “讲学”、“教学”,他担心老师要是不在讲学,学生就没办法转述 老师的语言了。这时候,孔子才说了上面的一番话:“天说过什么吗?不还是四 季更替、万物生生不息吗?”   孔子说的“天”可不单纯是什么“苍天”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天” 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哲学名词。最早提到 “天”这一概念的《尚书》和《诗经》 中,“天”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含义,一是“苍天”,古人认为上为天,下为地, 合称“天地”,指的就是“物质的天”;另一个是抽象的天,如同具有人格意志 的神灵,一如我们现在说的“老天爷”。《论语》里记载孔子谈到“天”的时候 大多是在遭到重大变故的时候“引天自慰”,如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说:“噫! 天丧予,天丧予!”在受匡人围困之时,他说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 其如予何!”这里说的“天”都是“老天爷”。而 “天何言哉”中的“天”, 结合后面所说的“四时”、“百物”,显然是“物质的天”。但也并不仅仅如此, 这里也有“老天爷”的意思,是说“老天爷说什么了吗?天地万物不还是照常运 行吗?”看来次处的“天”是两种含义兼而有之的。这很有点像屈原《天问》里 的“天”,既有“苍天”的意思,又有“老天爷”的意思,甚至还有“宇宙”、 “时空”的成分。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这段话里揣摩孔子当时的情绪是很激烈的,他一咏三叹地 诘问:“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这里用感叹号似乎更贴切些。我们还可以 从孔子“予欲无言”这四个字里看到孔子内心的一种无奈。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 使孔子如此情绪低落又情绪激动呢?我想大概跟教学无关。   也就是说,孔子“予欲无言”中的“言”并不是讲学之“言”。“予欲无言” 如果是“我打算不再讲学了”,那很可能是孔子在教学上受到了某种打击,才产 生了不再讲学的念头。比如学生淘气不听讲,干脆就不讲了。或者讲了也大家也 听不懂、领会不了,干脆就放弃……但这好像不太可能。孔子在很多方面,尤其 在他的人生大志向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唯一在教学上最为成功;那是不是教学 理念发生了变化了呢,是觉得“言教”不如“身教”?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完全 可以心平气和地说道理,没必要这么态度一会儿消极,一会儿又发脾气的。   孔子的“言”,除了讲学的“言”之外,还有三个更为重要的内容。一是对 当时时政的评价。比如《论语·八佾篇第三》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y ì) 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是孔子对当时鲁国 权臣违礼做法的批评;二是对历史和当时政治人物的评价。比如《论语·宪问篇 第十四》有:“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 ‘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 子通过这些评价,来展示自己的政治观点;三是向各国国君、权臣解说自己的学 说。比如《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然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并不能对政治现实产生任何改变,孔子对人物的评 价对当时的当权者也没有任何正面的启示,尤其他在推销自己的政治学说的过程 中屡屡碰壁。寻求从政以推行大道的“周游列国”也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周游列 国后期,孔子思想出现了消沉的倾向。《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凤鸟 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也是在这一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都表达了孔子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也流露出对自己的政治努力破 产的失落。而这里的“予欲无言”,也是这一消沉倾向的又一次表达。   孔子“言”了一辈子也没什么效果,所以很感慨地说:“予欲无言!”这种 内心的失落与绝望能有几人理解呢?甚至孔子比较得意的学生子贡也理解成“不 再讲学”,真令孔子更为伤感,所以连连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于丹也 把这个“言”当成了“讲学”,继而说“无言,也是一种教育”。这一说法其实 也不是于丹的独创。在《论语》诠释的最基本的读物朱熹的《论语集注》里就有 这一论调:“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 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后世学孔者多不假思索 就沿用了这一说法,我为孔子一叹!   综上所述,《论语》“予欲无言”章和于丹所谓的“无言之教”实在是风马 牛不相及,不仅不能证明孔子是“无言”的,反而更可证明孔子的“有言”。尤 其这个“言”其实也是和教学、讲学的“言”毫无关系。而于丹单单抽出这句话, 无非是看中了其中的一个“天”字,用来引出《三五历纪》里盘古开天辟地的故 事罢了。   顺便提一下,尽管本章与“无言之教”毫无关系,但并不是说孔子就不重视 “无言之教”。也正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里,本章之后的一章恰恰是一个 可以看作“无言之教”的例子: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是鲁国人,资料不详,看起来像是个孔子不喜欢 的大夫之类。他想见孔子,派人先来致意,孔子推脱自己病了,不见。可等来人 刚出屋门,孔子就拿出瑟来,又弹又唱,故意让人家听见,来显示自己很健康。 孔子用这种“无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你们的行为是我不赞许的,我不 过是不愿意当面给你们难看,自己回去琢磨琢磨,好好改正吧! (XYS20070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