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对《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洪成教授的“剪刀加糨糊”逻辑》的答复   吴洪成   近几天在“新语丝”网站看到署名为lawyersmith及“木子”对我的著作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下简称吴著)一书提出抄 袭的观点,感慨颇多。为了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河北大学的社会声望和 学术地位,迫于无奈,现作简要答复:   一、吴著第19页第17行至第20页第22行参考了郑登云教授编著:《中国近代 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第102-103页内容,但主要是资 料性的叙述,并且对注释内容十行共计300字作了核实,注释来源也有变化,见 吴著第20页注释(1),可以对照郑著第103页注释(1)。   二、吴著第21页第1行至第23页第4行参考了董宝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 《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第310-313页 内容,但已经作了注释,见吴著第23页注释(1)。在整理本书资料的过程中, 本人曾在华师与董教授沟通,得到他的认可。   三、1、吴著第50页第10行至第18行,第51页第2行至第52页第5行,第53页 第2行至第7行,参照了苏云峰研究员著《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 (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一书第176-179页的部分内容,但已经作了注释, 见吴著第53页注释(1)。   2、吴著第55页第1行至第56页倒数第1行,参照了苏著第141至143页,注释 漏了,但是其中的两个图表相关资料在《清华大学90年》及《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两本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有,其它文字大约300字左右。   四、1、吴著第57页第1行至第10行,参考了苏云峰著《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 学:1928—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8月版)一书第113页的部分内容,已经 作了注释,见吴著第58页注释(1)。   2、吴著第98页倒数第3行至第100页第13行,参考了苏云峰著上书相关内容, 但已基本作了注释,见吴著第58页注释(1)、第100页注释(1),但注释中的 页码有排版误差,也可能是我在校对过程中不慎造成的,其中两个图表的部分材 料在《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中有。   五、吴著第77页倒数第16行至第81页第2行,第81页第6行至第83页第14行, 参考了谢长法著《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1年版)一书第231-240页有关内容,但第77-78页图表资料源于《清华大学 史料选编》一书,我对其中第6、7两项内容已对谢著作了更正,其他多已经注释, 见吴著第79页注释(1)、第81页注释(2)。其中漏注的内容约近1000字,已与 谢老师进行协商,他多次表示谅解,不再追究,并与山东教育出版社签字达成共 识,定性为“注释不规范”。协议书在出版社、他本人及我处均有存留。   六、吴著对参照黄延复(清华大学教授)著《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版)一书相关的内容基本已注释,分别见吴著第66页注 (1),227页注(1),322页注(1)。对其中的第94页倒数第7行至95页第23行, 参考了黄著,遗漏了注释,但主要是教师队伍的人名,属于资料。   七、吴著第126页倒数第2行至127页第19行和第128页第3行至第14行参考了 禹青华《清华人的务实风格》一文[该文刊载于《书摘》(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 办)2002年第5期],但已加注释,见吴著第127页注释(1)。   八、吴著第181页第2行至第182页第12行参考了杨立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西南联大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文[该文刊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但已加注释,见吴著第182页注释(1)。   九、吴著第201页倒数第4行至202页倒数第5行参考了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 神和办学特色》一文[该文刊载于《高等教育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 会、华中科技大学主办)1997年第1~2期],但已加注释,见吴著第203页注释 (1)。   书稿清样稿完成后,我曾经和山东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亲自到清华大学把书 稿送给黄延复先生仔细审阅,得到他的肯定,并签字同意出版,意见书在我手上 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都有留存。并且,黄先生明确表态他的资料可以供我使用,鼓 励我继续作深入研究。   全书写作始于2001—2002年,期间我忙于西南师大申报教育学博士点一级学 科、教育史学博士点、教育部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 学博士后流动站,均为主要带头人或带头人,当年全部申报工作成功,可谓西南 师范大学(现改名西南大学)的有功之臣,为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于工作头 绪繁忙,教学任务又重,书稿撰稿匆促,也有疏忽之处。该书经出版社编审,延 至2004年底出版。我远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工作,功成身退,把学术资源及发展 平台空间留给了西南师大。由于联系工作调动,磋商申请,反反复复,两处工作 转换以及环境、人事等均有适应过程,工作也繁重,因此最后清样、校稿忙乱, 当然中间也不乏自己对学术规范的忽略,致使书稿中出现问题。现在已过去3年, 我一直引以为戒,加强自律。不过,需要商讨的是,该著的批评者忽略了这样一 个事实,即所指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在相关地方均已加了注释,且在参考文献中 列出,引用多的在“后记”中言明。这可以进一步对照。   上述批评者把拙著与河北大学的形象及其教育学院对学生违规处理的措施并 举,对此需加解释。该书创作于5年前,主体完成于西南师大。当时我任西南师 大教科院人文教育系主任,《西南教育论丛》杂志副主编,博士生导师,教育史 学术带头人。在写作期间学术界的学术规范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河北大学教育 学院对学生相关问题论文抄袭的处理规范2006年以后才颁布,如果以此加以对照, 逻辑上也不通。何况我在来河北大学之前早已经是教授、博导,该书对我没有功 利性作用,处罚之说不知从何谈起。国家对高等学校学术规范的各种定性应是有 明确界限的。吴著主要学术论点、结构思路、研究角度的核心与主体为作者研究 撰著,虽有漏洞及不足,但与批评者评议不相符合。我欢迎善意的批评,但对歪 曲事实,恶意中伤的做法是无法接受的。   我自从工作以来,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学效果优良,师生关系和谐,在 学生中有很好的声望。在西南师大的13年多中,曾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荣 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类二等奖,2004年调离时,在西南师大网 站上学生发表惋惜和遗憾的文字,有的学生痛哭伤怀,令我感动。到河大以后, 教学工作、教师品行在师生中有极佳口碑,这些都说明本人堪为师表,深得学生 的信赖和尊重。   我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大量的从事学术研究,迄今已经问世的著作 颇为丰富,有许多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术研究需要纯正,也要规范, 但是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如果对所用的材料或观点已经作了注释,并在参考文献 及“后记”中都有明确的交待与说明,应该是允许的,否则又何来继承与创新呢。 至于注释摆放在段落位置问题,属注释不当,那就属于另外一类性质,而在数年 之前,学术界对此并无明确规范,也没有重视,以现在的要求对待数年前的事情, 不应该是合适的。因为标准尺度是会有变化的。事实上,网站上发表上述指责吴 著的文章在这方面并未顾及,真不知为何会如此理解?   以上是我对上述网上文章的解释与说明。   2007年12月27日 (XYS200712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