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和谐”岂能成为包庇学术腐败的盔甲 作者:李老虎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马老师因坚持给几名抄袭论文的学生判零分,受到 学院“二级教学事故”处分,理由是“给学院惹了麻烦,破坏了和谐的氛围”。 (2007-06-29 《中国青年报》)   “学生的论文只要有一句话是自己写的,就不能给零分。”该校某领导的话 仿佛是某些贪腐分子东窗事发后常说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那句辩护词—— 貌似有理,实则心虚,做为高校的领导,他应该知道,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哪 怕只是论文中引用、标注的不规范,都可以被认定是抄袭而毁了作者的学术声誉 和前程。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文件曾对剽窃做了5个层次的区 分并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惩罚,其中有一条就规定“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 子、段落或插图。可能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且必须提交向原始作者 的书面道歉以避免被吊销发表权利达3年。”——这岂止是给抄袭来的论文判了 零分,而是给抄袭判了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稍有学术常识的人都不应该说出那样的话来,无怪乎马老师会对此觉得“惊 讶”。然而,领导的另一句话“惊愕”之外简直要让人悲哀了:“你要么给学生 全部及格,要么全部不及格。”——莫不是说,在这位领导的检阅核实之后,发 现所有的学生论文都存在抄袭剽窃的现象,无可奈何而劝导这位大学里新来的年 轻人遵从“法不责众”的潜规则?可是,这样的解释对于留心新闻时事的人却有 些说不过去。还记得2006年的6月份,上海师范大学2002级油画本科班12名学生 论文被集体“枪毙”,两厢比较之下,这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学院对待学生论文 的态度未免是“责之太严,纵之太宽”。( 2006年06月14日《新京报》)   新闻报道中说,那次学生论文被集体“枪毙”的理由是“内容只能算作个人 小结,不具学术性,需要重写”,而学生指导老师则认为避免了通常学生论文的 “千篇一律和抄袭”,也没有泛泛空论。事情似乎已经很清楚了,在这个学院的 某些领导看来,学生的论文一定要具有“学术性”,即便一个本科生达不到那样 的要求,抄袭也是可以原谅的;而学生的论文一旦看上去不是很美,即便有独立 见解,纵使没有半点抄袭,都不会及格——这难道就是该校该学院领导所追求的 不能被破坏的“和谐的气氛”?试问,这被抄袭剽窃乌云笼罩的学术的“和谐气 氛”中,科学孜孜以求的“真”还会有生存的空间么?没有“真”的“和谐”之 美只能是虚幻的、终将破灭的假象。   一个大学里面的领导们应该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但是他们还是要明知不可 为而为,追究其背后的隐藏的体制性因素,可以看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估中, 学生、教授们的论文数量、质量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它和学校的排名、学 校的级别、招生档次以及学校获得资金的能力密切相联系——与此同时,学校的 各级领导的仕途和学术地位又与上述因素紧密相关。在这样的利益链条组织成的 利益驱动机制下,不但学生的论文抄袭拼凑,就是某些知名教授剽窃起来也毫不 客气——毕竟在走马灯式的评估流程里谁有功夫去一一核实您有没有抄袭呢?在 学术浮夸、论文跃进的风气熏染下,学生和教授们的论文抄袭行为不再单纯是个 体行为,他们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演变成了事关学校整体“和谐”的大事, 学校与他们的“学术成果”共享利益,势必也要与他们抄袭剽窃的行为“荣辱与 共”——因此,学院领导为学生的论文抄袭辩护、说情,向不肯包庇抄袭行为的 老师打击、施压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样的体制都运行在潜规则的逻辑里,不能明说,于是在全国共倡创 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就被某些领导信手拈来,成为用以包庇学术腐 败的“盔甲”,而“破坏和谐”的“大棒”就可以毫不留情地挥向不识时务者。 岂不知《论语 》“学而篇”里有子早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道德规范的应用中,和谐固然是值得 宝贵的,但仅仅为和谐而和谐而忘记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绝对不可行的呀!   因此,背弃基本学术规范的“和谐氛围”实际上是毒害学生学术品质、戕害 学校学术思想的有害氛围,即便获得暂时的眼前利益也必将危及大学教育的远大 前景。而打着“和谐”的旗号掩饰学术不端,实际上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 甚言之,是对“和谐”的曲解与污蔑,否则其他领域的任何反腐行为也都可以认 为是“破坏和谐”了!   零分论文酿成“事故”   本报记者 张伟   2007-06-29中国青年报   马老师坚持给几名抄袭论文的学生判了零分。他的坚持为自己换来了“二级 教学事故”的处分。处分他的理由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其他一 些学生的论文也是抄袭的,因此有“主观错误”。   这个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小字辈满腹委屈,到处找人倾诉,认为自己为 纠不正之风付出了代价。但他宁肯为自己的理想主义“埋单”,也不愿意接受给 学生改判这个建议。   据马老师说,这个建议,是他的院领导提出的。他认为,拒绝这个建议,触 怒了院方,是他受处分的主要原因,院方认为他“给学院惹了麻烦,破坏了和谐 的氛围”而对他不满。   今年2月初,该学院05级某班毕业课程考查,马老师在学生们上交的论文中, 发现有8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有心”的学生将三篇拼凑成一篇,有的干脆 原封不动地挪过来,“连题目都不改一下”。   马老师参加教学工作并不久,之前听说过本院学生抄袭论文的传闻,但这是 他第一次亲见有学生这样做。他想都没想,就给了这几名学生零分的判罚。“没 想到,我触犯了潜规则。”这个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强调。   成绩交到学院后,马老师的寒假开始了。春节刚过,他接到领导的电话。这 不是个拜年电话,对方一上来就“怒气冲冲”地责问他:“作为老师,怎么可以 给自己的学生判零分?”“你这是打击报复”,马老师转述称,自己还没来得及 回答,就被领导一句话给堵了回来。   关于这一事件的第二次谈话,发生在开学后不久的领导办公室里。就是在这 里,马老师表示自己不愿意取消零分的判罚。   “学生的论文只要有一句话是自己写的,就不能给零分。”领导的这句话, 让他觉得“惊讶”。另一句话则更令他“惊愕”:“你要么给学生全部及格,要 么全部不及格。”   这期间,他听说被他判零分的学生家长一起来到学院,对他进行了声讨。他 认为这些家长对学院产生了压力。   年轻人心中因坚持原则而获得的愉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接下来学院组织的 碰头会上,领导对他“报复学生”这一条,认定不放。   数月后的6月13日,马老师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告知要给他“二级教学事故” 处分。处分内容里,除了在论文判分时的“主观错误”外,还有一条,是针对他 去年秋天的一次写生课。处分决定认为,那次写生课马老师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 任务。   “且不说这完全是编造。”马老师说,“过去这么久的事儿如今提出来,明 显是为了找借口。”他认定,这是领导无论如何一定要处分自己。   然而该领导表示,这恰恰说明他并非有意整马老师。他多次强调:如果要处 理马老师,“早就可以了,不需要等到现在,而且我可以给他更严厉的处分”, “我们一直在挽救他,只是这名教师……”说到这里,领导收住了话。   “我们从来是支持老师抓教风、抓学风的,我怎么会因为这个而给他处分 呢?”领导显得委屈,他甚至用“天理不容”来形容这样的事。   他声称,对马老师的处分,是由于他“对学生涉嫌报复”,而绝对不是来自 零分学生家长的压力。   因为“论文抄袭”而引发的这场矛盾,最后演变成一名教师和学院领导之间 的龃龉。马老师指责,领导对他说的一些话,带着“文革语气”。他甚至整理了 一份“语录”,里面收录了领导讲过的一些话,比如“你的问题多着呢”。   对这些话,该领导没有直接否认,但他认为马老师偷偷录音的行为是对他的 “不尊重”。“将来即使要上法庭,我也不怕他把这些话拿出来当证据。事实俱 在,这是谁也抹不掉的。”   领导手里掌握着马老师的“罪证”,这是他一再强调自己处理得“并不过分” 的依据。这些包括“学生座谈记录”和“家长写来的信”的材料,他表示欢迎记 者翻阅。   对这些材料,马老师同样表示毫不在意,因为这是“领导善于使用的手段”, 是利用学生及其家长与他的矛盾获得的。   于是,一纸处分之下的双方,都充满了委屈。一个认为自己是坚持理想却受 到挫折,事实上,他并不希望与自己的领导闹僵,甚至多次要求记者在报道中 “不要触及学校”。另一个,则认为自己“爱护年轻教师的苦心被误解”。   记者采访中,该领导仍表达了他的“苦心”。他为马老师担忧:一个年轻人, 非得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对他自己的成长恐怕没有好处”。 (XYS200706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