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请看工程院士李幼平   顾念怀   A. 工程院士李幼平的事绩为何如此多变:   1、2000年2月刊《295联谊通讯》(5)上对其主要成就介绍如下:   70年代,我国导弹射程逐步加大,信息在弹头再入大气层过程中遇到了严重 的微波等离子体而中断,地面站无法收到来自弹头的信号,科学数据大量丢失。 李幼平在分析了多种参数的复杂关系之后,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由程自然增长的科 学设想,并提出“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案。方案付诸实施后,尽管我 国导弹射程已加大到洲际,核战斗部定型的重要数据,再无丢失之苦。   2、2000年8月上刊(6)期上刊出《更正启事》:   <295通讯>5期中报导有关“李幼平当选中国工程院士”一文,个别内容作 如下更正:文中第四段一行“严重的微波等离子……”中“微波”二字去掉:四 段三行更正为“考虑到碰撞频率的自然剧增,仍可维持S波段利用记忆重发技术, 建议采用慢记快发、边记边发方案来获取黑障区内丢失的重要信息。”本方案虽 经李幼平同志过目,但采访文字表达不确切,造成差错,特此更正,并向李幼平 及读者致歉,向发现错的同志致谢。   3、清华大学本科生网介绍校友中从事核武器研制方面重大贡献院士中关于 李幼平介绍:   70年代,李幼平和他的同事们掌握了一种“不作核爆炸,照样可以对飞行中 的物理装置进行科学鉴定”的遥测方法。此后,中国的多种核武器就是靠这种方 法得以顺利定型。80年代,李幼平提出一种利用碰撞频率自然增长的科学设想, 并建议“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案。方案付诸实施后,飞行定型的重要 数据,再没有因等离子体黑障而丢失。在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李幼平曾 获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   4、2001年10月《电气电子教学教程》中关于“李幼平研究员传略”介绍: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导弹射程逐步加大,从而使弹头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遇 到了因严重的微波等离子体中断,而致地面站无法收到来自弹头的信号,科学数 据大量丢失的难题。李幼平在分析了多种参数的复杂关系之后,提出了巧妙地利 用碰撞频率随高度下降而自然增长的设想,经过集体研究与讨论形成了“慢记快 发、边记边发”的方案。   注:本人看到1、内容后即向主管技术工作的领导-俞XX提出质疑后,不得 已俞、李与编辑共同研究后做出如2、更正。就是不提本人(发现错者的)的名字。   5、院士提名书的主要内容:   关于李的主要成就、贡献集中概括在第一句:“主要解决核弹头遥测中很多 关键技术……”(准确讲应是:弹头再入遥测)。因为,弹头再入段等离子体 (“黑障”)对无线电波严重衰减使信号中断始终是世界性难题。解决黑障下获得 遥测信息当然是再入遥测面临的最关键、最首要的问题。虽然提名书中列有10条 之多,但核心的、最主要的集中在第5.条中。抄录如下:“5.我国核弹射程加大 后,再入无线电遥测因气动力加热等离子体‘黑障’而导致数据核弹射程加大后, 再入无线电遥测因气动力加热等离子体‘黑障’而导致数据严重丢失。传统理论 认为只有把工作频率ω提高到等离子体角频率ωp以上才能解决问题。李分析后 发现:当高度下降,碰撞频率υ剧增,存在着碰撞频率与电波衰减系数的反变区 段:并预言无需提高工作频率,只要将天线安装在ωp/υ较小的地方,将工作频 率维持在与S波段就能有足够的出‘黑障’,以后时间可用‘慢记快发’的记忆 重发技术来获得‘黑障’中丢失的重要缓变(主频10赫以下)信息。按这一见解确 定的技术路线付诸工程实施后,多次飞行实验均获得成功,尽管东风XXX号实弹 再入倾角大,1997年底实验再入后有一半时间信号中断,但重要的数据都通过记 忆重发取得。从此我国核弹头定型不再受‘黑障’困扰”。   多么经典的重大成就三部曲:理论分析发现、预言-引出记忆重发技术-技 术路线实施获得成功、不再受‘黑障’困扰。实在是“合乎逻辑的、完美的重大 贡献。但在当事人、老同事们看来是那么虚假、失实,漏洞百出。   提名书内容和前4条内容是一脉相承,同样文笔、内容,同样的三部曲。如 果仔细分析,还可看出有显著的区别。前4条是很明确、很紧密的将他的理论分 析与记忆重发方案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间因果关系。提名书就含蓄、扭捏多了, 先是大段的理论分析,然后突然180度大转弯才奔向主题-‘记忆重发’方案(而 且故意删去‘边记边发’4字),这时他不能不有所顾忌,给自己留点‘后路’。   B. 质问工程院士李幼平:   1.究竟新遥测系统总体方案是何人、何时、何地首次提出的?   2.你于何时、何地进行理论分析?有哪些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怎能推导出 总体方案?   3.你的事迹、贡献为何一改再改,让人难辩真假,这是为什么?   4.自我于2000年6月提出质疑、申诉以来已有四、五年,你就是不敢站出来 表态,这是为什么?   C. 总体方案的诞生和其贡献:   1. 总体方案是这样诞生的:   我是于1965年2月调到核工业部九院(现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计部 十五室(现名‘电子工程研究所’,即五所),开始与李幼平共事。66年开始两弹 结合试验,我敏锐的感到,将面临再入段黑障屏蔽信号这一世界性难题,遥测系 统首要的、最关键是攻克黑障。我反复回忆当年在廿基地试验中信号中断的状况, 终于发现在低高度下处于稠密大气层时(约10KM左右)可收到信号,这一基本规律 不正可以加以利用吗?终于形成了新的构思-将无线电发射机与记录装置相结合, 发送信号同时记录下来,待全部信号发送完毕后,立即将记存之原数据以更高的 速率连续反复发送。这便是归纳为“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总体方案(简称 ‘记忆重发’)当上述构思完整形成后,我便向当时主管遥测专业的设计部副主 任汇报,提出以本人设计的总体方案为框架和基础立即着手研制新遥测系统,中 心目标就是在再入段黑障下能可行获取遥测数据。于1967年4月经批准开展工作, 并吸收高殿华、陶广义同志参加研究;由我起草正式技术文件《718遥测系统总 体方案设计》。从此时开始开始遥测系统研制工作;后于1967年5月向时任副院 长的朱光亚汇报,批准正式立项;并即着手调研。于7月份由我主持与高、陶两 位共同完成《遥测系统设计方案》这应是九院遥测系统第一个完整可行的设计, 对‘记忆重发’系统的弹上、地面站有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可以说为今后的记忆 重发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此方案安排于7月份由我向朱光亚、王淦昌、郭永怀 和陈能宽四位院长汇报后,即向国防科委汇报,批准后立项。向国防科委报告中 指出:“新遥测系统不仅能检验引爆系统性能,更重要的是检验核装置在再入过 程性能,达到不经过热试验对武器定型,这对我国尖端事业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时间上赶上东-4、5”。十分遗憾是221武斗升级,停工停产,本人也受迫害进 ‘牛棚’;从此项目中断,我估计至少白白推动了5年时间。   2. 九院五所的证明:   为了肯定我在九院的工作成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于1989 年7月22日为本人开列的证明信,摘要如下:   “为发展我国的尖端国防科研事业,经国务院批准,该同志以技术骨干身份 1964年由国防科委20基地调到我单位,从事尖端武器遥测技术的发展工作。该同 志在我单位工作8年期间,做过很多有益的科技工作。”   “该同志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国家任务。1967年该同志负责研制新 型遥测系统(718遥测系统)的技术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技术调研和总体方案设计 工作。该同志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实验技术能力强,并有一定的领导才 能,富有技术进取性,在各项工作中获得过较好的成果。”   “由于早期对尖端武器研制工作的保密性要求,我单位职工很少公开发表技 术论著,该同志在我单位已存的技术论著有‘718总体方案遥测系统设计’。”   3. 总体方案的成就和贡献:   记忆重发方案因两弹结合而诞生,也在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中显示其光彩。 遥测的最终目标就是取得全部试验数据。对于中远程的两弹试验,遥测系统的作 用尤为重要;由于两弹高昂的价格,每次试验都要投入数以千计的人员,为准备 每次试验要准备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也就是说试验的成本极高。从而对遥测系统 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更体现其重大价值和作用。其关键就在于靠‘记忆重发’ 方案的实施。   3-1 总体方案的创造性:   60年代开始,美国为克服再入段‘黑障’试图提高频率穿透,多少年后,以 劳民伤财的失败而告终。本人以独特的构思采用‘慢记快发、边记边发’方式巧 妙而成功的躲开‘黑障’,在低高度下获取全部数据,极有成效地解决了复杂的 技术难题,在我国是首创的(时间是1967年4月)。当时封闭环境下无法知道美苏 采用什么办法,直到去年方知美国最后也是采用记忆重发方案(也不知道谁先谁 后,这无关紧要);本方案的创造性还表现在跳过美国选频这一弯路而直奔记忆 重发,方向对头,争取到了时间。   3-2总体方案的先进性:   虽然本方案是解决再入‘黑障’遥测中最先进的,以60年代至今另一手段便 是磁记录回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戈壁滩、大海中回收的困难,数据提供不 实时,制造成本高,因其很大的重量而减少了弹头的有效载荷……。其技术先进 性达到世界水平。特别是当今涌现出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记忆重发的多功能、小型 化、可靠性带来极大优势。   3-3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核弹价格之高是超出一般想象的,多种型号的冷试验替代热试验节省的军费 可能接近‘天文数字’。而且‘冷’试验的试验周期比‘热’试验短得多,从而 大大加快了武器定型和装备部队的进程,这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更重要的 是避免了热试验的核污染和热试验的极大危险。   实践证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研制好的记忆重发系统配于遥测系统后取得 完全成功,在远程导弹东-4、5及多弹道大倾角等恶劣黑障下都取得全套数据, 如东-5黑障中断了20秒的信息均由记忆重发系统获得。可见在整个遥测系统的贡 献中,它应是首位的、突出的,难怪李幼平为如此‘看重’记忆重发。   D. 结论:   前言-李幼平为什么死抓住记忆重发方案,不择手段地扮演方案创造者。因 为:   (1) 无线遥测是建立在无线通讯、微电子、数理统计等基础上的应 用工程,在基础理论及工程设计等方面早已完备。要想在这方面有突破、创新, 几乎是不可能的。李幼平不是申报几次科学院士而碰壁吗?虽然平时以‘理论’ 自居,论文报告中恬不知耻地吹嘘科学设想、预见、发现……,只能骗骗无知者。   (2) 要谋取遥测专业的工程院士,必然要拿出在此领域领先甚至世 界水平的东西,要能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决非李之强项,他不愿深入实际,缺 乏实干精神,热衷于写文章、报告。何况九院研制的遥测系统在同行中很难说是 最强或领先者,从这方面李是难实现院士梦的。   (3) 李只有抓住记忆重发总体方案才有‘希望’。从前述方案创造 性、先进性及其实效,是国内同行的磁记录回收无法比拟的。当李幼平个人名利 思想膨胀到不可自制时,什么科技道德、良心、法律都置之脑后,加上背后有力 的支持,李幼平便走上了不光彩的道路。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达到了目的。   1、李幼平是不折不扣的剽窃者:   对不属于自己的方案、设计、观点……在使用引证时不注明来源出处(原创者) 便是剽窃。决不因其提法上的不同而改变总是的性质。正如偷窃者把它说成是拿、 捡、借……也不会改变其性质一样。李之事绩、提名书中故意不提来源便是剽窃。   记忆重发总体方案是我于1967年4月创立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下列几 点事实也可说明李幼平决不可能提出或创立总体方案。   (1) 在我们研究充实方案内容时,李正热衷于用电解电容器充电存储 模拟信号作记忆,从原理到工程实践都是错误的,当然以失败而告终。   (2) 当我们外出调研到成都,去成都电讯学院看望休假的李幼平,他 知道我们的任务;但他从不询问,毫无兴趣,对再入段等离子体毫无认识、兴趣 的人,怎能设计相应的方案?   (3) 据我回忆到67年李仅参加过一次两弹结合试验,对再入段等离子 体毫无实际感受和认识, 他又是很不喜欢深入实际观察的人,怎么可能会创立 方案,那岂非无木之本,无源之水。   事实上李在1979年第3期《电子技术参考》中发表的“贮存器与遥测”一文 中已暴露出剽窃嫌疑,文中虽用的主语是我们,其实就是我-李幼平。如:“由 于废弃了‘先记后发,采用了边记边发’……。飞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灵 的。”“贮存器不仅仅是克服黑障的一个视频部件了,而成为革新整个再入遥测 系统(包括微波部分)的主导因素。”不知是谁废弃了‘先记后发’,我的方案一 开始便是‘边记边发’,李幼平的‘先记后发’从何而来?文章完全以记忆重发 方案的创造者自居,我们二字不过掩人耳目,(文章中李始终没有提到其合作者 是谁)。如果当时老同事指出其问题,也许李以后不敢那么放心大胆地去剽窃, 可惜中国知识分子的冷漠、明哲保身、缺乏正义感的弱点客观上是起了姑息养奸 的副作用。   当幼平事迹中公然提到:“……并提出‘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 案……”遭到我质疑时,马上改为建议、可用……这样李及其代言人某主管部门 都居然诡辩他已‘改正’了,‘没有把别人成果据为己有。’作出这种解释不是 弱智,便是包庇。不管前面动词如何,其主语都是李幼平,事实上早已据为己有 了。本人揭露李事绩失实事已有五年,这么长时间内李始终保持沉默,不也证明 他有难言之隐吗?   2、李幼平是拙劣的伪造者:   混淆颠倒时间是李幼平造假手法之一,(提名书中仅一处提到时间)记忆重发 技术没有产生时间,当院士拿到手后,他把产生时间一会儿是70年代,一会儿是 80年代。最神奇的是他1982年的理论分析会产生1967年的记忆重发方案,事实上 在60年代某一过渡系统早已用了微波,还用李的分析?对总体方案,李会以提出 到建议到可用最后变成集体讨论足见假到何地步。篇幅极少的提名书中,李竞用 170多字来简述他的理论,足见李对其理论情有独钟,把他放在极重要位置。此 理论前提是低高度下都存在严重等离子体,目的是选择频率‘穿透’黑障;可是 70年代以前美国已宣告选频失败,相应的理论也毫无价值。连李于1979年的文章 中早已否定了选频之路,如文中指出:“单纯依靠提高频率来减少数据丢失的方 案,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办法,不值得去做。”那他为什么到上世纪末他还致力于 选频,只能说是为了争取‘院士’的实用主义需要。几十年实践证明,只要存在 ‘黑障’电波是难以穿透的,李居然会得出别扭的让人难以捉摸的结论:“S波 段就能有足够的出‘黑障’……”。李能举出一点实例来证实怎么足够穿透‘黑 障’的?再入段等离子体是一极复杂的动态过程,李用简单、粗糙的分析能得什 么结果?选频的理论,怎么会得出记忆重发方案?(实质上李的理论是否定此方 案的)。拿出毫无价值的过期的理论来故弄玄虚不过是想打扮成‘理论家’,为 了标榜提升自己的成就。其他类似的事例实在不少,如什么“微波等离子体,利 用自由程自然增长的科学设想、发现、预见……”实在佩服李之大胆,好象世界 上知识分子都是笨蛋,那么好糊弄。   3、李幼平是疯狂的贪功者:   李与总体方案毫不相干,从未参与‘记忆重发’系统的设计、研制,据了解 李在这一领域毫无建树(80年代以后做了一点工作),没有解决什么关键技术问题。 却成了记忆重发方案的所有者(创立者)。由于此方案的实施取得的巨大成效-彻 底解决再入段遥测数据丢失问题。理所当然的功劳都属于制订‘技术路线’的李 幼平,他却把真正方案创立者和为记忆重发研制、改进辛勤的同事们全都抛到一 边而去独享成果。   更有甚者李在几处提到:“李幼平和他的同事们掌握了一种不做核爆炸照样 可以对飞行中的物理装置进行科学鉴定的遥测方法。”遥测是一种测量手段,是 为核装置服务的。70年代,李不过是一个搞遥测的小技术人员,他有什么资格去 掌握核装置?有何才智去探索核装置?怎么会由他和同事们提出‘冷’试验代替 ‘热’试验方案。请问李幼平是于70年代何月何日与哪些同事讨论得出遥测方法, 有何报院领导的书面报告?如果李讲的这种遥测方法存在,李为何不写进提名书, 因为其贡献将远胜于记忆重发方案,李怎么会白白放弃这一特大贡献,这与李的 一贯作风也不符的。事实上1967年7月份院领导便提出这一战略目标(见C之1)还 需等李幼平提出?李幼平贪天功为己功真是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XYS200702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