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上海星期三->特稿 排毒之父?传毒之罪?林光常被起诉排毒餐受质疑 2007-09-19 作者:王晔菁   本报记者王晔菁/文 9月初,林光常在台湾地区以欺诈罪名被起诉,原告系癌症患者,称因食用 林推荐的排毒餐而贻误治疗。起诉几天后,原告身故。同期,当地媒体指林学历 有假。9月6日,林所写的“排毒书”在台北全面下架。 短短四年,林光常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建立起他的“排毒餐王国”。尽管, 台湾地区医学界34位医师曾联名质疑过他的“排毒餐”;卫生部15名专家也联名 撰文批驳其“牛奶致癌论”,均未能撼动他对众多拥趸者的影响力。湖南当地的 红薯价格就因他推荐的“地瓜餐”一个月内上涨三倍。 如今,一纸诉状让“林光常理论”坍塌,林所谓“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博 士”“具有医师、教授资格”也被指造假。对此,健康教育家洪昭光表示,事情 发展到这个地步,一点也不奇怪。 但无可否认,林光常及其引发的“林光常现象”存在不少值得考究的“奇怪” 之处——出名,从来就不会是平白无故的。   林光常就是一种商品 林光常很会作秀,其“博士级”的推销手法让正牌营养师望尘莫及。 林光常现象的产生,或许可以归结为“时势造英雄”: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 提高了,在吃得饱的基础上,还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三高人群、肥胖人群不 断增加, “富贵病”大肆蔓延,质疑现有饮食习惯的人越来越多。林光常的出 现,他的“地瓜餐”、“糙米饭”,恰好契合当代人的心理预期。 然而,我们不该忽视一点:林光常很会作秀。 林光常20多年前做过传销,当时修炼出来的一套宣讲手段如今还在发挥作用 ——动作夸张,声音高亢。看过他在电视节目或光盘中“表演”的网友评论道: “一看就不像普通的医生”“听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就晓得他在忽悠。不过,他还 是挺能扯的,我支持他去做主持人。” 简洁有力的言论最容易流传。林光常抛出的观点往往以短取胜、掷地有声。 “牛奶致癌论”“红薯至上论”,不管你是不是赞同,至少听一次就能记住了。 再加上他的语录:“牛奶是给牛吃的”“第一名是红薯、第二名是红薯、第三名 还是红薯”“可乐是冲厕所的”,想把林光常三个字从你脑子里彻底抹去,还真 不容易。 高键,上海营养学会理事、中山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他对林光常的某次 “表演”记忆犹新:画面中,林拿出一片薯片,用打火机点燃。薯片当即燃烧起 来,油一滴滴掉下来。“这样的(表演)表现力惊人,我们说一百遍薯片是垃圾食 品、膨化食品有什么什么危害,还不如这么直观的烧薯片。他把观点隐藏在这些 貌似正确的表演中,最终目的就是卖东西。他其实是个‘博士头衔’的推销员。” 境内的同类宣讲又如何呢? 早在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就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共8条,64 个字。10年后的今天,高键下社区讲课,多数人还是第一次听说《指南》。“我 们宣传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高键由此反省:是否也可以向林光常学习一 二。“将一些俗语、谚语融入讲座中,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对子,比如‘饭前 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大家一听乐了,很容易懂而且很好 记。”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林光常并不是一个人打拼。在他背后,有一支团队合力 推销他的书、碟片,他在台湾地区推出的“食品”,甚至是作为“营养学家”的 他本人。 就让我来看看作为商品的林光常,是如何打进大陆市场的? 他先是出现在北京卫视的《搜城记》中,与营养学家洪绍光、反“伪科学” 斗士方舟子展开一场充满火药味的PK;然后,转战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 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宣讲他的理论。一个月后,长沙的红薯价格涨了3倍…… 本报在今年4月30日一期曾刊发林光常专访。撰写此稿的本报记者田田辗转 联系到林的秘书,口头提出采访意图,大致说明了采访提纲。仅隔一天,林光常 本人就从台湾打来长途电话,并撰文4000字通过e-mail发给记者。这份热情与 配合,着实让记者惊喜。 营养讲座有点乱 市场为营养师敞开了大门,可绝大多数营养师却被堵在门槛外。这应该是林 光常走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缺乏竞争,一家独大。 同样是和营养学家打交道,有些采访经历就让人不怎么愉快了。 今年5月,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的首页挂出《15位专家撰文驳斥“牛奶有害 论”》一文,15位营养学家联合批驳林光常的观点。本报记者田田试图采访其中 之一的葛可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并按对方要求,通过传真发送了相关材料 及采访提纲。可直等到截稿前,才接到一位自称“营养学会工作人员”的电话, 称“专家都在外地出差,不方便接受采访。” 上周二,记者再次致电中国营养学会,希望了解他们对林光常一事的看法。 总机话务告知:全部人员都去外地开理事会或出差在外,一两个星期内不可能接 受任何采访。 从台湾地区来的林光常,千方百计地跳到众人面前,爱听不爱听,都要说给 你听;而就在我们身边的专家,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连记者以工作的名义想请 他们说几句,都被左推右挡、难以如愿,更不要说接受普通百姓的健康咨询了。 不久前,曾有媒体质疑“数千营养师几乎无人进社区”,虽有执照者众, 普通百姓却无处咨询。读罢此文,高键心里不是滋味,“哪里是我们不进社区。 我们科室,还有其他部门的一批医学专家,定期到中山医院附近的社区作健康宣 讲,很受居民的欢迎。可要想推广,一方面人手不足,另一方面,还可能遭到社 区的拒绝——要他们出场地、出设备、通知居民,他们嫌麻烦。要我们免费讲, 多讲几次,我们都愿意,可总不能让我们倒贴铜钿吧。” 今年7月,高键参加了上海营养学会举办的营养宣传周。“我们专门做了营 养小册子,一共五页,免费发放,可大部分人都不要,他们以为是广告宣传品。 我们在户外设摊作营养咨询,两个下午,只来了五六个人。” 朱均,安利公司营养培训师,毕业于第二医科大学临床营养专业。他告诉记 者,该公司每个月都有针对普通市民的免费营养讲座,但由于不正规的保健品公 司搞了太多具有强烈欺骗性的讲座,让大众对营养讲座产生了信任危机,最终危 及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营养讲座。 朱均手头有一张“国际注册营养师”资格证书。“这张证书是在老师的督 促下考取的,先学基础医学知识,然后是基础疾病知识,最后才学营养和人体健 康方面的知识,考核相当严格。”他感叹道,“但目前在国内,有那么多培训机 构,那么多资格证书,鱼龙混杂,市场有点乱,所以(我的证书)没有多大的用 处。” 记者事后证实,国内目前的确没有一统一的营养师考核渠道:卫生部有面向 医疗系统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营养学会、人事部、劳动部则有针对社会的培训 和考试,营养师的“品种”的确有点“乱”。 越离奇越蛊惑 林光常缠上官司了,这无疑包括“肠粉”在内的“营养盲”们当头一棒喝。 林光常能走红到如此地步,一大群坚定的粉丝(“肠粉”)实在“功”不可没。 这些人不仅自己将林的书本作为生活的信条,还积极推荐给身边的亲友。 “肠粉”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患,其中不少是癌症病患。这批人具有 一定的共性。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李佩文的话说,就是容易“病 急乱投医”“找偏方”,“这让一些骗子有机可乘不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病 耽误了。” 如今,在台湾地区起诉林光常的,正是两位癌症患者。年仅23岁的林雅惠, 罹患二期乳癌,后切除肿瘤。她放弃化疗,半年来只服用向林光常购买的酵素, 后来癌细胞扩散。就在林光常公开辩解的同一天早上,她不幸病亡。她生前曾说 “悔不当初”。 另一位是44岁的吕育娴,同为乳腺癌患者。她说,“就因为听了他(指林光常) 的话,我的癌细胞都已经转移到淋巴了。”此前,吕一直以林的“铁杆肠粉”自 称。 第二类“肠粉”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他们整日坐在电脑前,脸 色差、便秘、精神萎靡犯困……不少人还急于减肥或降低血脂。由于工作繁忙、 生活圈狭小,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加正规的健康讲座,或是上医院就诊。 林光常充满激情和颠覆性的言语正好燃起了他们对保健的渴望。即使到了今天, 他们依然迷信林光常。在“搜狐健康”开设的“林光常究竟该不该获刑?”的辩 论中,反对者与争持者旗鼓相当。前者中,有人表示,曾买过或下载过电子版本 的《无毒一身轻》,获益匪浅。“每天吃一份水果、两份红薯,一周吃一次鱼、 一次肉,坚持了两年,身体很好。”还有人对林光常的排毒餐大为赞赏,称其不 仅有利于身体,还能美容减肥,非常实用,“上班有精神了,面对电脑也不困 了。” 能够蛊惑他们的所谓“健康资讯”不少,香港明星的瘦身汤,东京的三角减 肥法,纽约的睡眠打坐……越是稀奇古怪,越是深信不疑。当然,林光常的电视 讲座被认为是其中“最具蛊惑力”的。 第三类“肠粉”是年过半百的妈妈、阿婆,偏听、偏信,最容易跌入骗局、 难以自拔。家住虹口区的张阿姨就告诉记者,退休后,她“最大的目标”就是保 证自己和老伴身体健康,因为“我们健康就是给小辈省钱。” 张阿姨原来是洪昭光的粉丝,后来从一道打木兰拳的小姐妹那里听说了林 光常和他的《无毒一身轻》。如今不但自己天天吃红薯,就是女儿女婿来了,也 拿蒸红薯款待。买不到红薯的日子,她很郁闷。听说林光常被起诉,她把眼睛睁 得老大:“哪能会是假的呢?他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的,没理由要骗我呀。” “肠粉”中的很多人,都可被归为“营养盲”。日前,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 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发布了题为《你是“营养盲”吗?》的调查结果,其中显示, 营养知识严重缺乏的“营养盲”占到调查总数的40%,国内营养知识的公众需求 度很高,知晓率却很低。而这高低之间的落差,成了任林光常们挖掘的金矿。 【新闻背景】林光常现象 2004年,自称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博士的林光常出版"代表作"《无毒一身 轻》,获台湾最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养生保健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台 湾地区,此书销售了60万本,差不多每40人就有一本。林因此被奉为"排毒之父"。 林的惊人观点有:鱼吃多了伤肾,伤脑神经。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 一天一个鸡蛋,后果就是心脏病。把40种最抗癌的食物排名列出来,你知道第一 名是什么吗?是红薯;第二名,还是红薯…… 2006年10月,林光常担任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节目嘉宾,其养生概念迅 速在大陆走红。大陆版《无毒一身轻》狂卖60万册。 2007年4月,卫生部15名专家联名撰文批驳"牛奶致癌论"。   后林光常时代 林光常被起诉了,可这并不代表他的营养理论统统成了害人理论。他的理论 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正像健康教育家洪昭光说,林的问题是“走极端”。对其理论“偏听偏信” 的人有可能走上极端。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贾健斌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提到:现在,新奇、 另类的养生学说越来越多,但其中有多少是得到严谨科学论证的?盲目求新求变, 可能会“弄巧成拙”。科研成果和健康理念,还得相信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推 敲的。 比如,1997年就已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大致如下: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奶类、豆类 或其制品;(4)经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 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7)如饮酒应限量;(8)吃清洁 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经过10年,其中有些内容还需要补充和修改,我个人总结了16个字”,高 键说道:“谷物为主,能量平衡,弱油少盐,突出运动。”此外,强化铁的酱油 和强化维生素A的食用油就像强化碘的食盐一样,值得推广的。 对于“营养盲”,高键也给出了建议:应该通过专业机构获取营养知识,比 如全国性营养协会这样的机构;切勿轻信某些商业性杂志、出版物的资讯,这类 营养信息的娱乐性大于专业性。“我推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中国食 物成分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撰写,比较权威,有较 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人体42种必需的营养素比较切合实际,适合中国人。 不必拘泥于吃什么东西,而要重视是否将营养素补充完全了。”朱均说,有一些 人蔬菜吃得不少,肉类却几乎不碰,自诩吃得很营养,其实却存在蛋白质摄入不 足的问题。其实,食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提倡吃不加工或者粗加工的食物,原 因是精加工会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流失,但那些消化道很弱的人,就不太适合吃生 的和粗糙的食物。 (XYS200709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