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方舟子、鲁迅和中国的理性 量子猫的精神空间 http://qtmcat.blog.sohu.com/   “方舟子”这个名字,几年前已经听人说起。记得最早的一次,是闲聊国内 科学家的一些项目时,中科院的一位老师说起来的,说方舟子揭露了很多中国学 术界的腐败和造假。对于国内的学术研究,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基本上不感兴 趣了,而且也早已不太喜欢看热闹。多少年了,新闻甚至电视都不怎么看,“方 舟子”这个名字,自然也没往心里去。   后来偶然的,进到了新语丝网站,看到《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的介绍,觉 得很好。周围很多人相信那些无效甚至有害的保健品,但你很难说服他们别买这 些东西。他们的一些话反而让你张口结舌:“那么多人都证明是有效的,你说无 效,你怎么证明你是对的?你怎么就能代表科学?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呢?”自己 的好心,仿佛成了妨碍别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恶意。现在看到很系统的讨论这些东 西的书,一阵欢喜,不仅买了许多本(至少有8本)送了亲戚和朋友,还在网上 极力推荐。   也是由于这本书,才在最近的两三个月里,断断续续看了方舟子和新语丝上 其他一些人的诗文,仿佛那遥不可及的一点星光,突然地近在眼前了。自己沉寂 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心,也有了一些躁动。似乎不说些什么,这种躁动就不能 平息下来。   也许是同龄人的缘故吧,经历了若干岁月的一模一样的风风雨雨,免不了会 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读到方舟子《最后的预言》那首诗,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校 园。那个出诗的年代呵!那段出诗的年纪,或许是人一生中心灵最自由、最激情、 最浪漫、最张扬、也是可以最自我的一段最动人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那个骄傲的少年,被“一朵迷路的蒲公英”迷惑,走入了诗的童话世界中。 有一位骄傲的少年 坐在角落里 慢慢地品尝她的微笑 ......   而我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沉迷于一种类似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落叶飘进深谷 歌声找不到归宿 ......   但人生的路,不论怎么样选择,肯定都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路呵路 飘满红罂粟 ......   心灵,就在漫漫的长路上,追寻着遥不可及的一点星光。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   没有云,就不会有风;没有黑夜,就不会有光明。然而,心灵期冀的童话世 界没有到来,一场风暴之后,仿佛宿命似的,这位童话诗人顾城却先行离去了。 也正如以后的岁月印证的那样,童话的梦幻结束了,激情和诗的年代也结束了。 方舟子的《诗人顾城之死》,还坚持了一种无望而又无奈的不甘心: ...... 无数的天使 在你身后放声高唱   顾城的身后,已不再有无数的天使高唱。但我想,肯定不乏许多寂寞的激情, 仍暗流似的涌动。在一本《顾城绝命之谜》的书的扉页上,我写下了几行梦呓一 样的句子,算是和那个童话世界的告别。 ...... 其实我已经死了 在阳光和尘埃和死中 我很快乐 不必说你爱我 不必说你明白什么 不必再说什么 其实真的没什么 听听流行音乐吧 或者 下一场大雪   不曾想都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   但激情这种东西,一旦在体内滋生张扬开来,如果没有一种出口释放出去, 是不可能自我消去的。而没有激情的生活,我也无法想象,该会是一种怎么的样 子!   快二十年了,我很清楚的知道,任何个人的力量或激情,在一个已不属于诗 和童话的时代里,不管你多么的不甘心,也只能是一种无奈。或许,那本身就不 是童话,也不是诗,只是一群本该早已飘去的美丽云朵,有几小片碎絮偶然的掉 队了,被一群骄傲的孩子,遥遥的捧在手里,化作了天边的彩虹。那是一种早已 不神秘的、也早已不该属于这个时代的、已经远远的逝去的时代的心灵磁场留下 的一脉迟迟不愿消逝的余波,而我们,只是被短暂的共振了一下!   我们其实应该有自己的路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醒悟着,有多少人还在梦里 徘徊,有多少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有多少人还在一条小路上拥挤着挣扎着。 但没有疑问,生命的激情和勇气从来都不会那么轻易的服输和屈从,我们应该都 还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快二十年过去了,回望一下走过的路,仍然不免孤寂和凄凉。为了那种不曾 熄灭而寂寞燃烧的激情,还是为了那一点遥不可及的星光?不管怎么样,生命的 激情和勇气从来都不会那么轻易的服输和屈从,我们还是在自己选定的路上一步 一步地向前走着。   而方舟子,或许不是方舟子,只是那群骄傲少年中的某一个,却已经象一点 星光一样在夜空里呈现了出来。   有一点星光,就会有点点星光。混沌的夜空会越来越明亮。   我们本来不应该孤寂和凄凉。或许我们本来就不孤寂和凄凉。   快二十年过去了,已经又是一代全新的少年了。   我只希望新的一代,有更独立的意识和自我选择。对脚下的路,能少一些盲 从,多一些理性。人生的历程,或许可以少一些曲折和迷茫,多一些幸福和美丽。   在一个诸如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学生该读一些什么书的贴子上,我自己觉 得可以拿方舟子来说说事儿。我知道,少年人啊,骄傲的少年啊,总是心比天高。 所以,我尽可能的低调。   “推荐读一读方舟子吧,我觉得他有点像当年的鲁迅。”   “作为一个诗人,或许他不是很有灵气和天份。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 或许他不够投入和敏锐。但是,他却给他的激情和心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口, 给我们混沌的夜空带来了一丝光明:那便是把科学的理念一点点导入大众切切实 实的生活。”   “从他的代表诗和诗集的编后记中,可以看出他在校园里那种青春激荡的印 迹,可以看出刚走出校门时心理和思想变化的脉络。一个骄傲的少年,从最初的 憧憬、困惑和犹豫中,从人文和科学的交融中,不断思索着走向社会并成为一名 时代的战士。”   “看到《方舟在线》封面的一句话:‘你可以和方舟子讨论几类问题,他却 可以和你讨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呵呵,方舟子,向你致敬!”   然而,意想不到的,反应会是这样:   “‘你可以和方舟子讨论几类问题,他却可以和你讨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 题’。这个托也太大了点吧?”——查理王   “这是无良编辑的马屁话,吸引眼球用的。还真有人当真。”——BEOWULF   “请不要侮辱鲁迅。方舟子打假的确是做了天大的好事,可是过分fan方舟 子就不对了。”——BEOWULF   “楼主这品味太低了。”——YG.ONLINE   还好,也有支持的:   “我对方舟子的印象也颇好,他的性格,是我欣赏的那种:有理想、有原则、 有立场、不和稀泥当老好人、不骑墙见风使舵。”——BWFILM   我对方舟子并不熟悉,但对他人格的信任,在看了他那首《最后的预言》和 几篇文章后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我不认为方舟子会容许有人在他公开出版的书的 封面上对他进行没有任何道理的吹捧。而在当代这个时期,的确,可以使人信任 其人格的人不多。所以,向方舟子致敬的话,我是发自内心。   什么才是文学?似乎更不用多说了。我们这一代人还算幸运,基本上还是在 真正的文学营养的哺育中长大的。我们赶上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回光返照,我们 赶上了文学中最能触动心灵的“诗”的磁场的余波。真正的文学不是华丽的词藻, 不是风花雪月。真正的文学是那些可以传承文化、思想、信念、理性的东西,真 正的文学是力量的文学。150年前英国的德昆西在《知识的文学和力量的文学》 中已说得不能再明白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方舟子的那些充满豪情的诗,和他 科学文化打假的檄文,是我们这个理性稀缺的时代很珍贵的一种文学!   其实在那个贴子里,为了一个早已是共识且并不复杂的科学的标准的问题, 已经码了很多字。为了那种没有根据的信口开河,已经很不客气地说过:“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个有350多人次的回帖中,也只有两三 个回复者的发言是理性的。   能做到理性并不太容易。没有背后的广博的知识和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和逻 辑思维,我想,在当今天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很难做到理性。   刚好,这几天在新浪方舟子的博客上,看了他几乎全部的文章。其实,我想 别人也一样,一生中恐怕很少会有几次,可以把一个人的几乎全部文章看完,除 非是对他特别有兴趣。“你可以和方舟子讨论几类问题,他却可以和你讨论几乎 所有领域的问题”这句话一般的说说,基本上还是可以成立的。   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些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他都有很理性的立场。如外星生 命,我尽管不尽认同他持的观点但他的观点也无可厚非。如进化,他了解得很细 致很全面并重新阐释了达尔文。关于性格遗传,他引用文献很清楚地说明了大约 有50%的因素,而这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如此等等。在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转基 因、克隆人、克隆器官等等他很专业很清晰很简明。你和他谈谈相对论、UFO (他是参加一次UFO座谈在一堆UFO爱好者或专家中唯一能理性对待这个现象的)、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也都不大。而对于那些已成为科学的知识性的问题,对于 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精神、受过相当时期科学训练的人,基本上是不用去怀疑的。 但这不是说那些有了博士、院士头衔的人就具备科学精神。   其实我觉得,方舟子倒不是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不可。只是,实在有些忍不 住。骄傲的少年啊,你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那天边一朵美丽的云?为了那遥不 可及的一点星光?   科学打假引起这个国家以至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从体制上 考虑问题自不必说,中医问题已经说得太多这儿不说了。是他,和活跃在新语丝 的其他作者,横扫了一些加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无聊、无理、无稽之谈。而对于 在国内、国际上对一些小文人的无聊的炒作和吹捧,也是他,和活跃在新语丝的 其他作者,力图还其本来面目。在自己的小圈子关起门来自炒自卖泛滥也好污染 也好作为一个悲哀的时代任何个人实在无可奈何,至少别在国际上闹笑话丢这个 国家每一个人的的脸。也是他,对那些似乎是受身体文学影响“对鲁迅的下半身 叫春”的无耻文人掷去匕首和投枪。我甚至觉得有点玷污这种武器,那种文人无 耻到这种程度,简直都不配被审判。他出版的科学打假和讨论科学精神、传统文 化等等的书已有十数本之多。难能可贵的是,他基本上都能做到有理、有据、有 节。写文章的人知道,这背后,要有多大的勇气、毅力、和辛劳的付出啊。而且, 虽然是小事但却很值得一提,新语丝的很多资料性文章和新语丝网刊,他亲自输 入和校对的也不在少数。   对于一个在大学要读GRE,到美国要在竞争很激烈的环境中去做博士、博士 后研究,第一个开辟了中文网络文学并至今仍高规格的持续着而年龄也才刚刚四 十来岁的人能做到这样的,我自己是从心底的敬佩和支持他。不管怎么样,他已 经与中国从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和谐社会的转型过程联 系在了一起。中国科学研究走向规范化、理性化是必然的,未来的学人或许不会 知道曾经有个为科学规范和理性而战斗的方舟子,但置身这段历程的人不会忘记 方舟子。方舟子可能并不想成为英雄,但历史的潮流把他推倒了风浪尖上。我倒 是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方舟子出来,我一样的敬佩他和支持他。   其实主要的并不是想说方舟子多么的广博,多么的不可思议。主要是想给出 一个人生和职业发展可以不一定沿着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走到底的例子。在中国 经济、文化正在大发展的这一阶段,可以做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文化的、历史 的、科普的、教育的、环境的、金融的、艺术的、文学的,等等等等,都有广阔 的天空可以驰骋。更多的中国人,应该有自己更独立的思想、个性和自我的价值, 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而拿他来和鲁迅比较,我实在是孤陋寡闻甚至可以说是太无知了。我自己仅 仅是通过这两三个月来断断续续读了他的几篇诗作和他的几篇批评文章得出的印 象。而这种说法,几年前就早已不是新闻了。我真的是很遗憾没能早几年就读到 他。   虽然我自己对鲁迅也极其的敬佩。在中国新文化舞台上的那拨人中,如果说 给我少年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烙印的,首推鲁迅。大学期间曾经特意去过绍兴的鲁 迅故居一次。去年江南一游,在绍兴第二次拜谒鲁迅故里,也许是经历过了一些 世事的缘故,面对鲁迅心里很难平静。在鲁迅纪念馆里,对着鲁迅的历历事迹, 久久地徘徊,不愿离去。回来后写下了一段话:   “......也许是最初没有别的书读而读了太多鲁迅作品的缘故,(经过文化 大革命后的中学的图书馆里,基本上就只有这类书很多可以借到),尽管后来也 极喜欢梁实秋的平实入微,喜欢胡适深刻的直白,喜欢徐志摩的如歌如画,喜欢 郁达夫的深情浓意,喜欢朱自清的雅致高洁,喜欢老舍的博大通俗,喜欢赵树理 的生动活泼,喜欢卢隐的直爽热烈,喜欢英国的散文、瓦格纳的歌剧、费里尼的 电影、巴尔蒂斯的绘画、斯塔拉文斯基的交响乐,喜欢很多很多别的东西,但我 不得不承认,我还是很喜欢鲁迅。喜欢他冷峻的热烈、凛然的义气。摹景状物筋 脉毕现,写人抒情入骨七分。铮铮铁弦携风雷,蜡炬成灰照千秋。作为一种文学, 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风骨,作为一种品质,作为一种品味, 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种信念,鲁迅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不能被取代的。”   这几天看了方舟子更多的东西,才真正知道,在这个时代的人中我还真没有 见到像他对鲁迅那么崇敬的,也没有见到有谁像他对鲁迅领悟得那么透彻的。我 相信那个时代鲁迅的很多友人和敌人很了解鲁迅,那个时代的大家们关于鲁迅的 文章我也读过很多。做为一个操控了世界人口几分之一的一个泱泱大国命运一段 相当长历史的巨人毛泽东,在去世前别的书不能看了却还在研读特制的大字版的 鲁迅文集。鲁迅生前死后,研究鲁迅的文章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但是,给我留下 印象强烈的只是方舟子,从少年时期捧着鲁迅全集读,离开故土到了美国心里放 不下的沉沉重重的还是鲁迅,再回祖国口诛笔伐腐败溃疡放松小憩时床边案头放 的还是鲁迅文集。是方舟子,从鲁迅那永远不死的精神和灵魂中,读出了“理性” 两个字。而我对鲁迅的理解,也一下子豁然开朗。想想自己以前,实在是很惭愧, 自以为对鲁迅理解得不少,而实在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和方舟子相 比,真真是差了一个数量级。   我曾经试图弄清楚隐含在一个人的敏锐、勇气、实力、毅力等等背后的激情 和精神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为了一些科学问题我花了很长时间阅读爱因斯坦,所以支撑爱因斯坦的我很 清楚是一种“理性”的信念。   支撑鲁迅的,我第一次明白,也是一种理性。从传统文化的故纸堆中,从维 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中,从对当时新近出现的西方科学的领悟中,从托尼(托尔 斯泰的博爱和尼采的超人)精神之中,从大肆宣扬而于当时的中国未必对症下药 的民主呼声中,从各种党派的纷争和主义的喧嚣中,从这个古老国度的内忧外患 中,不断地思考辩析着而沉淀下来的一种“理性”的信念。说他是反抗专制的精 神也好,说他是个人主义也好,说他是自由主义也好,今天回过头去看看,历史 还是清晰的把他一个人凸现了出来。他一个人,一支笔,一种声音,没有盲从, 没有敷衍,没有妥协,几乎是独自的面对着一个时代,“我以我血荐轩辕” , 勇猛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评论说:   “20世纪的亚洲,最伟大的作家是鲁迅。”   前一段时间因为评论“中国当代文学大部分是垃圾”引起中国文坛轩然大波 的德国学者顾彬有一段这样的话:   “有关好的中文的问题,鲁迅是我的标准。胡适写诗写得太可怕了,但是连 鲁迅用白话写诗也写得非常不好。但无论如何,他还是掌握了中文。写小说,写 散文,没有其他的中国作家在这个方面上能跟他比:鲁迅不光掌握中文,他同时 也掌握文学的形式(forms of  literature)。另外,他真的有他个人的立场, 无论你同意不同意。很多中国作家没有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他们跟着政治走, 有的时候跟着市场走。一个作家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怕什么。”   郁达夫在鲁迅死后写的几句话很能说明问题: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 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 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我们再看看鲁迅自己早年关于国家人生的信念:   “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 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致,个性张,沙聚之帮,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 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从鲁迅去世到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黄仁 宇先生的话说,从蒋介石到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的高层结构和底层结构以及社 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数目字管理也都已到位,中国作为经济强国基本上也名 实相符。或许,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辈们的灵魂是否可以因此而有一些些的 欣慰?   我很有些怀疑。在新的国际竞争和国际一体化进程中,游戏规则已经不知不 觉地逐渐地变化了。国际互联网在现在特别是未来的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基础性和 决定性作用现在应该已经基本明朗,而我们在其基本构架(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方面却几乎没有发言权。衡量国力的不仅是经济总量更是经济的质量,知识产权 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在重要的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几乎还是 空白。然而,法/轮/功出来了还依附者众多。在很落后的地方,几十亿的投资却 被财政拿去修建豪华的庙宇。作为大众文化的主力之一的文学就其出版量来说或 许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候,但是其文学价值呢?就说那几位最优秀的作家吧,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还有一点时代的气息之外,大多都不关大众生活的痛痒,而 更多地,说是伪劣假冒产品或是污染本来就不太洁净的环境的垃圾一点都不为过, 而还有为数不少的,恐怕比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堕落时期的文学还要堕落。就 连那理性最后最引以为自豪的殿堂——科学的领域里,也竟然造假抄袭不 断。......   呜呼哀哉!历史竟然经常如此的相似!   于是,有了方舟子,有了《新语丝》这么一种不同的声音。和近一个世纪前 相比,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   所以我很理解方舟子。支撑方舟子的,也同样是从人文和科学的感悟中获得 的一种“理性”的信念。方舟子脚下的道路,也同样是从个体价值和历史的使命 感中作出的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一点,从他的一些散文如《江山无限苦情伤》中, 从他那充满困惑、挣扎而又坚定不屈的诗作中,从他对文化的深层次关注和一些 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中,等等,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这种信念从蒙昧时代的结束开始,一直是人类文化或精神气质中永远不死的 灵魂。不管是钉在十字架上,还是火刑、绞架、屠刀,“理性”这种不死的灵魂, 一直在人类精神的天空烁烁的闪耀着。这种“理性”和激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 这个人不想敏锐、不想有勇气、不想强大恐怕都很困难。   鲁迅百年前的话:“导中国人群以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而中国如能获 得真正的改变和发展,科学精神和理性是基本的前提。   我欣赏方舟子的人生态度: “人之高贵,就在于能从没有意义的偶然存在中发掘出有意义的本质,在无 意义的世界中创造有意义的一生,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永恒的真谛。” “......我不相信这种痛苦只属于我们这一代。每一代中的高尚者都真诚地 希望民族的苦难在自己的手中结束,甘愿为下一代的幸福作出牺牲。就连鲁迅也 自欺欺人地打气说要扛着黑暗的闸门,把下一代放到光明的天地去。然而直至现 在我们仍扛着这道闸门,而且份量越来越重,而且会子子孙孙扛下去,直到闸门 重重合上的那一天。”   不想再多说什么了,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很微不足道,但每一份热爱美好生 活的愿望和为此的努力汇集起来就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而这种新的社会历史潮流,在新语丝,在海外,在国内各界,已经逐渐形成和汇 集并壮大起来了。这种潮流必将冲破中国旧思想、落后意识形态和僵化体制的束 缚,把中国的社会带入一个新时代......   再读一次《最后的预言》: 握紧我的手 让我的图腾烙在你的手上 请传递这一把火 直到 百年之后  ......   我自己大二时,在黄河游览区碑林游玩,看苍茫天地、枯叶飘零、大河奄奄, 曾经哺育光辉灿烂并雄视宇内的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啊,今何以堪!少年的一种激 情和壮志,油然而生,留下一首小诗,抄在这里,再次向方舟子和《新语丝》致 敬,也与今天的少年共勉! 千丘万壑白日斜,奄奄大河漫黄沙。 飞尘枯叶迎巨帚,重扫史碑载宇华。 (XYS200707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