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您知道李文霍克和杰勒是何人吗?   作者:随便一说   《北京青年报》5月23日第三版刊登《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的文章(作 者:记者谭璐),赞颂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贡献,文章本值得一读,但是也有点 瑕疵,令人不说不快。   文章中在介绍偶然发现偶然事件在科研中起到的作用时,讲到“安东·万· 李文霍克就是在显微镜下对一滴污浊的死水无意观察时发现了微生物;爱德华· 杰勒看到挤牛奶的女工免出天花便发现了接种疫苗”一句。笔者读到此句,惊讶 不已,文章这两位科学家的名字,与笔者记忆中的相去甚远。不知道读到本文的 网友,您知道李文霍克和杰勒是何人吗?   我用“安东·万·李文霍克”和“爱德华·杰勒”作为关键词在谷歌搜索, 每个只发现一条,就是北京青年报这篇文章,可见这个译名并不通用。但使用笔 者自己记忆中的“安东·万·雷文虎克” 和“爱德华·琴纳”在谷歌搜索,每 个都发现许多条,这足以证明谭璐先生/女士用的名字不是通用的译名。北京青 年报的这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下也是科普文章,对外国人名字的译名还是应该规范 些,使用常见、约定俗成的译名,不要另起炉灶,费力不讨好。当年有人将孔子、 孟子翻译为“孔休斯”、“孟休斯”,已经成为经典的错误,不能不防。更令人 更为费解的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万·雷文虎克的荷兰文名字是Anton Van Leeuwenhoek,把Leeuwenhoek翻译成“李文霍克”,还可以理解;而发明天花疫 苗的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的英文名字是Edward Jenner,即使英文发音不准, 也不能翻译成“爱德华·杰勒”(根据新华社规范,Jenner翻译为“詹纳”,但 几十年前人们就把这位牛痘疫苗的发明者的姓翻译为“琴纳”了)。   从谭璐先生/女士的文章猜测,他/她可能引用了“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先 生”的著作《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的资料,如果他/她看到是《走向丰衣足 食的世界》的原文版,我上面的批评对谭璐先生/女士还保持有效,如果引用的 是中文版,我上面的批评自然要给该书译者。但谭璐先生/女士也有不足之处: 引用时为什么不查对一番呢?可见谭璐先生/女士工作作风不严。对此还有两个 例子可以佐证:1)他/她声称琴纳是从“挤牛奶的女工”受到启发的,其实这个 说法是以讹传讹,那位所谓的“挤牛奶的女工”,是当地一个上层家庭的女孩, 肯定不是农民,自然也不是“挤牛奶的女工”(参见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798jenner-vacc.html)。2)天花疫苗 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不能被“发现”,只能被“发明”, 谭璐先生/女士文章中 的“便发现了接种疫苗”云云,是一个初中学生都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堂堂的 北京青年报编辑、记者和校对,分不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实在令人难 以相信。 (XYS200705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