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河南大学白春超《再生与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一书的抄袭问题   俞兆平   这几年来,学术界加大了打击抄袭、剽窃的力度,舆论界对学术腐败也同仇 敌忾地一致声讨,再加上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开始制定并实施学术道德规范条例,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那横行肆虐、泛滥成灾的学术抄袭、剽窃之风。明显的是, 国内各著名的打假网站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比以前少了一些。这是令人高兴的 趋势,它标志着公众的舆论力量已渐渐地有了实际效应,它也给已经恶化了的中 国学术生态环境带来了恢复的希望。   但在这强劲的势头跟前,居然仍有无所畏惧者顶风而上,这是就是河南大学 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白春超同志。其专著《再生与流变——中 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抄袭、剽窃了我 的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思潮的历史定位》(《文艺研究》2004年第6 期)及专著《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揭人抄袭,需有证据,现举证8处,敬请诸君审定。   1、白书(P64): 鲁迅已经清醒地察觉到了19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 间的“偏至”和失衡,“物欲”遮蔽了“灵明”,外“质”取代了内“神”,人 旨趣平庸,致使罪恶滋生,社会憔悴,进步停滞,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恶 果。   俞文(《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P21): 鲁迅看到19世纪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之间的“偏至”、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恶果:“物欲”遮蔽 了“灵明”,外“质”取代了内“神”,人的旨趣平庸,罪恶滋生,社会憔悴, 进步停滞。   2、白书(P63): 出现在美国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初,面对物质功利和人文精神这一对矛盾的日益激化,新人文主义者无法 忍受因现代化的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恶果, 而承接西方古典主义传统,对激进的、具有叛逆性的现代思想动向予以激烈的批 判。   俞文:(《文艺研究》04、6,P22) 20世纪初,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在 思想领域内均展现出一种思潮迭起、新旧冲撞的紧张势态。在美国则出现以白璧 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思潮,它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 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而承接西方古典主义传统,对激进的、具有叛 逆性的现代思想予以激烈的批判。   3、白书(P63): 其实,把梁实秋的“人性论”放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来 看,其“人性”概念的第一层面对应的另一方即是“物性”,而它演绎、分化后 的第二层面对应的才是“阶级性”等涵义。人们往往忽视同其“人性”概念的第 一层意蕴,当然无法理解梁实秋理论中的反“物质主义”的内质与意义。   俞文(《文艺研究》04、6,P21); 梁实秋的“人性论”,其“人性”概 念第一层面对应的另一方是“物性”,其演绎、分化后的第二层面对应的才是 “阶级性”等。若忽略梁实秋理论中的现代性内质与意义,以后者涵盖、取代前 者,势必产生对其理论简单化的误读的现象。   4、白书(P4): 闻一多虽未师从白璧德,但他和梁实秋长期同学共事, 志同道合,关系亲密,情如手足,对新人文主义相当熟悉并持肯定态度。比如在 《先拉飞主义》一文中,闻一多非议浪漫主义者别出心裁导致“艺术类型的混乱” 时,便把白璧德作为理所当然的权威来引证:“关于这一点,白璧德教授在他的 《新雷阿科安》里已经发挥得十分尽致了,不用我们再讲。”   俞文:(《文艺研究》04、6,P22) 至于闻一多,虽未亲聆白壁德的讲授, 但他和梁实秋志同道合,亲如手足,也受到新人文主义的波及。如,他的《先拉 飞主义》一文论及诗和画的界线抹杀、艺术类型混乱时,便引述道:“关于这一 点,白壁德教授在他的《新雷阿科恩》(即《新拉奥孔》)里已经发挥得十分尽 致了,不用我们再讲。”这说明,他对白壁德的论著是相当熟悉的。   5、白书(P63): 他们瞄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物欲横流、道义沦丧”的 弊病展开批判,思考着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吴宓认为:“以物质之律施之 于人事,则理智不讲,道德全失,私欲横流,将成率兽食人之局。盖人世自有其 律,今当研究人世之律,以治人事。”为防止社会出现“率兽食人”的可怕局面, 他提出要寻求与“物质之律”相对立的“人事之律”,教人“所以为人之道”, 来阻抑人文精神的頺败,重建精神的价值体系。出于同样的思路,梁实秋也指出: “把人当作物,即泯灭了人性,而无限制发展物性,充其极即是过分的自然科学 的进步,而没有人去适当的驾驭那些科学的成果,变成纯粹的功利主义。”   俞文(《文艺研究》04、6,P20-21) 1919年底,留美的陈寅恪与吴宓有 一番深谈:“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 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他们负笈西洋之始,首先探索的是人 类生存意义这一形而上的哲学根本问题。……吴宓在中国高扬起新人文主义的旗 帜:“以物质之律施之人事,则理智不讲,道德全失,私欲横流,将成率兽食人 之局。盖人世自有其律,今当研究人事之律,以治人事。”他跟随导师与挚友, 首先寻求的是与“物质之律”相对立的“人事之律”,教人“所以为人之道”, 来阻遏人文精神的颓败,重建精神的价值体系。同样地,梁实秋也指出:“把人 当作物,即泯灭了人性,而无限制发展物性,充其极即是过分的自然科学的进步, 而没有人去适当的驾驭那些科学的成果,变成纯粹的功利主义。”   6、白书(P3): 20年代中期以后,梁实秋陆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 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等四本著作,建立起比较 系统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俞文(《文艺研究》04、6,P25): 1927年起,梁实秋陆续出版了《浪漫 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等四本文艺理论著 作,建立起一套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7、白书(P132): 梁实秋在建构自己怕文学理论时,经常使用普遍、常 态、纯正、健康、标准、规律、秩序、集中、驾驭、节制等概念作为关键詞,这 一系列涵义相关、相近的概念,其聚焦点便是古典主义的“纪律”。因而,在 《文学的纪律》一文的末尾,梁实秋引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作结:“心灵的合规 则的秩序与活动便叫做‘纪律的’与‘秩序’,便是使人们守纪律守秩序的主因: ――因此我们才能有节制和正义。”这就是梁实秋所追求的文学的理想、美学的 终极。   俞书(《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P164): 从以上概念内涵中,我们可以 读到一系列相近的名词:规律、标准、秩序,普遍、常态、纯正、健康,驾驭、 集中、节制,??????而这些名词聚集于一点,即是古典主义的“纪律”,也就是 梁实秋所信奉的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在文学上所要求的内质。因此,梁实秋在该 文引柏拉图对话集里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为结:“心灵的合规则的秩序与活动便叫 做‘纪律的’与‘秩序的’,便是使人们守纪律秩序的主因;――因此我们才能 有节制和正义”。这便是梁实秋所追求的文学的理想,美学的终极。   8、白书:(P70) 郑振铎没有将学衡派和林琴南等封建卫道者混为一谈, 而是从更深的层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他客观地指出了学衡派所遵循的是西方文 艺理论,是以“古典派”即西方的古典主义作为自己的立场与基点的。   俞书(《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P129): 郑振铎不把学衡派和林琴南等 混为一谈,而是从更深的层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他指出了学衡派所依循的是西 方文艺理论,是以“古典派”,即西方的古典主义作为自己的立场与基点,这就 和封建遗老遗少卫道者的保守有着质上的不同。   上述8处,在抄袭种种手法中属于比较笨拙的“偷形”。审定“偷形”很简 单,只要把父与子拉扯在一起,形貌相似,概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便可断定, 用不着提取DNA做亲子鉴定。“偷形”恶劣之处是明目张胆地把他人已做出的论 析与判断窃为己有。这种窃取,会让被窃者十分痛心,就像亲生儿子被人公然抱 走一样。像上述的第3点,我提出:梁实秋的“人性论”的第一层面相对应的另 一方是“物性”,其演绎、分化后的第二层面相对应的才是“阶级性”。这一论 断,在国内学界只有我独自提出的,如若进一步展开,将会引发对梁实秋的文学 观念,及其与鲁迅争论的性质做出新的分析与判断。因而,我若不在此做出严正 的声明,那么我这么“漂亮”的一个儿子不就成了白春超的公子了?人间自有公 道,打假网站就是以民间的形式维护这一公道!   “偷形”还以一种极为轻易的方式攫取了他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劳 作与心血。像上述第4点,我在论证闻一多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联时,苦于没 有论据,心神颇为焦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在《闻一多全集》“先拉飞主义” 一文中找到他论及白璧德的这一段话。当时我激动得几乎拍案叫绝,因为这段话 至今仍是闻一多与白璧德之间理论关联的“孤证”!这就是痛苦的“考证”过程, 这就是学术研究的艰辛!又如我在国内首次提出的“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格律诗, 其产生的学理动因缘自新人文主义的‘秩序’和‘健康’的原则”,也是经历了 十多年的追索方才作出的判断。类似例子,不一一枚举。此中甘苦,但愿白春超 君能体味之,今后就会少干点蠢事。 (XYS2007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