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大旗不是随便就能拉的——读张功耀《孔子不信巫医考》 钱进 申明:本人对本文全部文字完全负责,与方舟子以及新语丝网站无关。 我前面的文章《读张功耀先生《关于废除阴历的新设想》》 中说了“北大科学史 与科学哲学”网站上在这篇文章成文的时候时候有18篇张先生的文章。上篇文章主 要是为了张先生关于“废除阴历”的主张,其他并未在意,这两天又看了张先生 《孔子不信巫医考》一文。(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1994) 严重怀疑张先生的古文水平,我以为张先生如果有自知之明的话,在未弄清楚一些 文献的意思之前,在未全面了解孔子的观点之前,不要把孔子拉来作为“废除中医” 的一面旗帜。深为张先生不值。 张先生文中说“孔子一生笃守‘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治学 格言。正因为如此,他对那些不明不白的巫和医是从来不相信的。”前一句意思大 体不错,但表述很成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是孔子弟子或者再传 弟子以自己的口气记述下来。孔子一生没有明确表述过自己“不语怪、力、乱、神”, 而且孔子之前从未存在过“不语怪、力、乱、神”成文说法,“格言”二字从何谈 起?张先生把个前后顺序搞反了。后一句,张先生显然自己设定了一个小前提: 孔子认为医属于怪、力、乱、神,于是张先生得到了结论:“正因为如此,他对那 些不明不白的巫和医是从来不相信的。”一个典型的三段论。 大提前:孔子一生笃守‘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治学格言。 小前提:孔子认为巫和医属于怪、力、乱、神 结论:正因为如此,他对那些不明不白的巫和医是从来不相信的。 乍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仔细看来,问题仍然存在: 1.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孔子从来不谈论怪、力、乱、 神的一类东西。“不谈论”是否等于“不相信”?请张先生教我。 2. 张先生省略的小前提:孔子认为巫和医属于怪、力、乱、神。也没有明确的文 献证据,也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个三段论,因两个前提存在漏洞,故结论是不能成立的。这个问题先丢一边,张 先生接下来,列举文献中的一些记载来支持自己“他(孔子)对那些不明不白的巫 和医是从来不相信的”的结论。 张先生文中用来支持“孔子不信巫的行为”的例子,《论语·述而》:子疾病,子 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丘曰: “丘之祷久矣。”张先生行文:“此处的‘诔’,原是一种周朝旧制,它专为士大 夫以上的官员死后祈求悔过还善、神灵护佑而制作的祷文。在民间,‘诔’则是对 任何无理(说不清理由)事物的求福祈祷。”认为诔是周代制度大体上也还说得过 去,不细论了。以白话文来表述这段记述是这样的: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 神祗)祈祷。孔子问:“有这样的事吗?”子路回答:“有这回事,诔文说:‘替 你向天地神祗祷告。’”孔子说:“我孔丘(象你所说)的祷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丘之祷久矣。”到底什么含义?这很重要,关系到这段描述能否用来支持张先生 “孔子不信巫的行为”。字面上解释为“我孔丘(象你所说)的祷告已经有很长时 间了。”应该不错。那么请张先生教我,您是如何从这段记述得到“孔子不信巫” 的?《尚书·金縢》记载了周公因为武王生病而向先公先王祈祷的事情:武王有疾, 不豫……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 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 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尚书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尚书 早就被证明有伪,而今文尚书不伪。《金縢》这篇今文尚书中有。)孔子一生以周 公为榜样,周公为武王生病而祈祷,孔子怎么会反对祈祷这事?这个例证不能用来 支持张先生“孔子不信巫”的观点。 张先生说:“人们便把实现好转的希望寄托于祷念这种‘诔文’”又弄混了。人们 是把希望寄托于祈祷神祗的行动,祷念诔文只是这一行动中一个环节而已。 指出张先生一个错误,张文:“有文献表明,通常它以诔其患者的功德来祈祷。” 《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疎、远近,六曰诔。《墨子·鲁问》: 诔者,道死人之志也。《说文》:诔,谥也。从言耒声。可见原本诔大体相当现在 的悼词。中国古人的观念里,祖先死后也成神(祖先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特色)。这样一来,诔用于死后成神的祖先也是可以。《尚书·金縢》记载透露一 个消息,古人为病祈祷于祖先神。虽然后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之后,又转而祈祷 于宗教神祗,而祈祷祖先的遗迹仍然可循。我小时候得病的时候,我奶奶就会说求 我死去的爷爷保佑我。张先生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从那些文献得到。 再看看张先生用来支持“孔子不信医”的例证,《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 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来看看辜鸿铭如何用英 文描述这件事情的:On one occasion when a noble, who was the minister in power in his native State, sent him a present of some medicines, he received it respectfully, but said to the messenger: 'Tell your Master I do not know the nature of the drugs: therefore I shall be afraid to use it.' 辜 鸿铭对孔子“丘未达,不敢尝”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孔子说我不知道这药的药性, 所以我不敢用。再看看理雅各的英文译文:Ji Kang having sent him a present of physic, he bowed and received it, saying, "I do not know it. I dare not taste it." 意思与辜鸿铭相同。按照这两人对这段描述的理解,反过来理解 孔子的话,是否也可以这样,如果知道药性的,孔子也是会服用的。我现在不能确 定孔子是否有这层意思,这个可以继续讨论。但是我要提出对这段话的另一个理解。 辜鸿铭、理雅各都把“丘未达,不敢尝”六个字中的“达”解释为知道、了解的意 思不能说错,达的确有这层意思。“达”还有另一次意思。《孟子·尽心上》: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达”是发达,当时来说就是出仕做官。这六个 字就可以这样解释:我孔丘没有官职,不敢服用(您这位首辅大臣送来)的药。孔 子一生为官连头带尾五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出仕中都宰,次年升至司 寇,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因季桓子接受女乐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去鲁。 此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遇到明主出仕为官一展政治才能,虽然不少诸侯都非常礼 遇孔子,但没有一个诸侯肯用他。就这样周游列国14年。直到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才回到鲁国。是年齐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 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 子回到了鲁国,以为获得了重新出仕的机会,当时位于群卿之首的季康子会重用自 己。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季康子很礼遇孔子,不乏嘘寒问暖,“馈药”就是一证; 但根本没有请孔子出仕的意思。孔子只好删定《诗》、《书》,编撰《春秋》。结 合当时的孔子的境遇和礼法,也认为孔子这六个字的回答是提醒季康子:你请我回 鲁,就该用我为官;你是首辅,我现在是布衣,官民不能越礼,我不敢服用你馈赠 的药。这样的解释也合乎情理。虽然,我不敢说这种理解就是正确的,但不管是从 哪个方面来理解孔子的回答,我怎么也看不出来如何就能确证“孔子不信医”。 接下来,张先生引述了当时一件大事,来说明孔子对于医的态度。张文:“孔子在 《春秋·昭公19年》中记载过一件大事。这年夏,鲁国许悼公患了疟疾。5月,饮 了其子许止给的中药后死亡。然后,许止奔到晋国写书自责,并告诫后人说:‘尽 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左传·昭公19年》)”。张先生古文阅读水平我 真真怀疑到底。《春秋·昭公十九年》原文: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夏五月戊辰, 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己卯,地震。秋,齐高发帅师伐莒。冬,葬许悼公。“鲁国许 悼公”,稍有一些古文知识或者历史知识就要笑掉大牙。许悼公是许国的国君, “鲁国许悼公”何许人也?孔子以他的春秋笔法记载的是: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 弑其君买。读春秋不看传是不行的,《左传·昭公十九年》这样记述:夏,许悼公 疟。五月戊辰,饮大子止之药卒。大子奔晋。书曰:“弑其君。”君子曰:“尽心 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左传》的记述没有张先生说说的其子止写书自责,更 没有说止告诫后人如何如何。先看一个问题,许悼公的世子止姓什么?《汉书·地 理志上》颍川郡“许”下原注云: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 所灭。许慎在《说文·叙》中自述先世则说:大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 祚遗灵。《说文·邑部》云:鄦,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又《左传》隐公十一年 孔疏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 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周武王封的这个许国是姜姓。许慎也承认自己是大岳之 后。许国贵族何时以许为姓而不姓姜了呢?。《姓纂》: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 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原来许公族后裔姓许是 许灭国之后的事情了。那么许悼公世子止便不姓而姓姜。原来不是许止,是姜止。 再来,张文:“许止奔到晋国写书自责,并告诫后人说:‘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 可也。’”完全乱解典籍。《左传》:书曰:“弑其君。”这里的“书曰”是“书 上讲”或者书作动词讲“写为”,“君子曰”就是君子说,不是许国国君之子。张 先生所谓止自责并告诫后人,就是根本没有的事情。孔子之所以把许世子止进药给 许悼公,许悼公服药后而亡的事情记为“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实际上跟医没有多大 关系。《左传》上说: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意思是说:尽心 尽力(按照礼法的要求)服事国君就行了,用不着你去进什么药物。比较隐晦,作 为解释《春秋》的三传其他两传说得比较明白。《谷梁传》:许世子不知尝药,累 及许君也。还是有点不大明白。《公羊传》的意思就比较直白了:止进药而药杀也。 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弑焉尔?讥子道之不尽也。意思说:止进药害死了他爹, 那是药杀(不是止杀的),孔子为何要加止“弑君”的罪名?那是为了讥刺他不尝 药未尽孝道。重点不是说药不行,而是说止不合礼法。张先生接着说:“当时的人 们对进药所产生的过失是看得很严重的。”张先生或者没有搞清楚孔子的真实含义, 有意或无意歪曲孔子的意思。正如《春秋》记:赵盾弑君案。明明不是赵盾指使, 也不是赵盾动手的,《春秋》这么记,是说赵盾没有尽到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所 以这笔帐要算在你赵盾的头上。《春秋》是孔子宣扬他政治主张的一部著作,孟子 很理解孔子作《春秋》的心思,《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 子惧。孔子关心的是政治礼法,哪里有多少嫌功夫去讨论医的问题。张先生接着又 误解或者曲解杜预一番:“据《春秋三传集注》的作者杜预分析,孔子写《春秋》 遵守褒贬分明的原则。孔子对臣子向君王进药,无论是否当场毒死,也无论进药前 是否由臣子尝过,都是当作罪恶看的。”来看看张先生文中引用的杜预的注:盖以 悼公之死,由于世子之药。则止虽非弑,而弑君之罪,止有不得而辞者。故加弑焉。 所以教天下之为臣子者也。怎么理解?我这样理解:悼公因为世子的药而死。止虽 然(主观上)不是弑君,但是(按照礼法)止不能摆脱弑君的罪名,所以记为弑君, 用来教训天下那些做臣子的。无论如何看不出“孔子对臣子向君王‘进药’的禁止 程度是毫不含糊的。”更遑论张先生说:“这也反映出孔子既不信巫也不信医的坚 决性。” 张先生接下说:“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另外一句格言:‘人而 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不忙看张先生如何解释,现看看 《论语·子路》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哦,不是孔子的格言,而是孔子引 用“南人”的说法。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引用格言加以阐述是孔子表明自己主 张的一贯的方法。张先生把这话说是孔子的格言,或许用来进一步提高孔子的光辉 形象。如果是这样就不必了,孔子不会因为某个人抬高而增一分光辉,更不会因为 某个人贬低而减一分光辉。类似的说法,《礼记·缁衣》也有,子曰: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能为卜筮。”考古发现的郭店楚简《缁衣》作:宋人有曰:“人 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为什么《缁衣》中记述为“卜筮”,而论语中记述为 “巫医”?我没搞清楚,暂且不论吧,或许就是当时巫医不分的真实反应。 张先生把“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作一番自己的理解:“笔者以为,孔子这里 的‘恒’,是指一种恒定不移的因果规律。既然医和巫不能确定它们与疾病之间恒 定不移的因果关系,则所有的人都没有权力为病人施行巫和医。因此,这句话的正 确解释应该是:‘人(生老病死)是无常的,不可以为人施行巫术或医术。’这就 是中国历史上经由孔子表达出来的也许是最早的‘废医论’观点”。张先生的理解 能否成立,先放一下。 说起卜筮来,孔子跟卜筮很有关系。孔子先人是宋人,宋人是商贵族后裔在周的封 国,孔子是商贵族后代是无疑的。商人是有名的卜筮高手,武王灭周以后还特地请 教箕子关于卜筮的东西。记载于《尚书·洪范》,整篇基本上都是箕子用《易》、 五行等等卜筮概念来解释天地伦常。孔子与《易》以及《易传》的关系,历来争论 纷杂。最早见于《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编三绝的成语出于此。但是《论语》 没见到明确记述,也不知道太史公从何而得到这样记述的。近年大量帛书和竹简出 土之后,增加了不少孔子与易的记述,但并未解决这个问题,争论依然激烈,不过 有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孔子所主张的礼当中,卜筮是许多礼仪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步骤。《仪礼·士冠礼》开篇即曰:“筮于庙门。” 再论“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怎么解释。关键要把“恒”字的意思解释清楚。 《说文》: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从月。 《詩》曰:“如月之恒。”《易·序卦传》:恒者,久也。《易·系辞下传》:恒, 德之固也。《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礼记·月令》:文绣有恒。疏:恒, 故也。必因循故法也。《周禮·夏官·司弓矢》恒矢痺矢,用诸散射。注:恒矢。 安居之矢也。可见“恒”字的意义非常明确。张先生生拉硬扯,说这里的“恒”是 “一种恒定不移的因果规律”,古人把张先生用来解释典籍的方法叫做“增字解经” 实不可取。退一步,就按照张先生“增字解经”的方法来看看,“人而无恒”怎么 解释。语法结构来看:人是主语,而是虚字,无是谓语,恒是宾语。那么这四个字 按照张先生关于“恒”的解释意思应该是:人没有一种恒定不移的因果规律,勉强 说的过去。再看后一句“不可以作巫医”,主语是什么?显然承上句省略了主语, 主语还是人,作是谓语,巫医是宾语。这句意思是:(人)不能研究(学习、施行) 巫医。当时,汉语作的意思不能解释为做,“述而不作”的作当著书立说讲,虽然 《史记·孔子世家》说: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这个“作”只能当编撰讲。“作巫医”的“作”应当当作研究、学习或者施行的意 思讲。好了,按照张先生的对恒的解释,把前后句连起来看:人没有一种恒定不移 的因果规律,不能研究(学习、施行)巫医。这一连就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了。或许 张先生也是觉得别扭,于是强解释为“既然医和巫不能确定它们与疾病之间恒定不 移的因果关系,则所有的人都没有权力为病人施行巫和医。”前面一句主语都换调 了变成了巫和医,跟原意差了几万里,还有这里的“它们”二字指谁?人吗?后一 句里的“没有权力”和“为病人”又是“增字解经”,严格起来,后一句只对了三 分二“施行巫医”,“所有人”也有“增字解经”的嫌疑。张先生可能觉得还是解 释有点别扭吧,接着又把自己的解释概括了一下:“人(生老病死)是无常的,不 可以为人施行巫术或医术。”哦,这里“恒”的意思又回到了本来意义上了。“生 老病死”四字还是“增字解经”不谈了。“是无常”又漏了窟窿,“人而无恒”的 “无”是谓语,到了张先生这里跟后面的“恒”连到一起变成了宾语。这句话其实 没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看看《论语》中这个说法完整记述,后面有“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对“南人”这个格言的评论:“说得好啊,没 有恒定不变的德行有时候会蒙受耻辱。”回过头来看“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恰当的解释是:人如果没有恒定不变的德行,就不能不能研究(学习、施行)巫和 医。不必如张先生那样拐弯抹角,解释得通通顺顺。张先生牵强的解释,我高中时 代的语文老师马先生是不会给及格的。 张先生拿不是孔子的话来支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经由孔子表达出来的也许是最早 的‘废医论’观点”,且又是曲解。我不晓得这算是“厚诬古人”还是应该算是 “厚溢古人”? 张先生既不能证明“孔子不相信巫”,也不能证明“孔子不相信医”,就赶紧下结 论:“孔子既不相信祷告,也不相信医药,病却照样好了,而且活了70多岁。” 张先生说:“孔子有三慎:‘齐、战、疾’”。战、疾好懂。“齐”啥意思?查 《论语·述而》原文:子之所慎。斋、战、疾。哈哈,原来是“斋”!由此想到 《笑林广记》的一则故事《斋戒库》,信手录来以为一笑:一监生姓齐,家资甚富, 但不识字。一日,府尊出票,取鸡二只,兔一只。皂亦不识票中字,央齐监生看。 生曰:“讨鸡二只,免一只。”皂只买一鸡回话。太守怒曰:“票上取鸡二只,兔 一只,为何只缴一鸡?”皂以监生事禀,太守遂拘监生来问。时太守适有公干,暂 将监生收入斋戒库内候究。生入库,见碑上“斋戒”二字,认做他父亲“齐成”姓 名,张目惊诧,呜咽不止。人问何故,答曰:“先人灵座,何人设建在此?睹物伤 情,焉得不哭。”但愿不是张先生误读,只是笔误而已。后面张先生根据他自己以 为确证的孔子“不信巫也不信医”说:“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弟子病了,他既 不主张做祷告,也不主张请医生。”前面已经讲了,张先生并没有确证,这话并不 能就这样成立了。 张先生有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记述,要说明:“孔子特别重视日常的保健工作。 《论语》中记载有许多孔子谈论树立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的格言,至今还颇有劝导 价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 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 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又:‘菲饮 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前面几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等,与其说孔子重视饮食保健,毋宁说孔子要坚持他的 礼法。比如“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规矩,孔老夫子也不吃,这跟饮食保健应 该没有多大关系吧。《礼记》记载了许许多多不同场合下应当遵守的饮食法则,甚 至规定了不同种类的菜肴放置的位置,显然不是为了饮食保健,而是为了礼法。当 然孔子的某些说法大体上也合乎现代饮食保健的要求,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两句却不能符合现代饮食保健的要求。后面张文中“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见于《论语·泰问》,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看看通常的解释:禹啊, 我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他吃的饭食非常简单,但祭祀祖先和神明却十分丰盛。 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破旧,但仪式上的礼服帽子却极为讲究。他住在低矮的宫室里, 整天在外面尽力修治沟渠水道。大禹啊,我们真的无法再形容他了。“孝乎鬼神”, 对鬼神很孝顺,怎么孝顺鬼神,当然是用丰盛祭品来祭祀鬼神了。黻,仪式上穿的 礼服;冕,仪式上戴的帽子,“美乎黻冕”意思显然是说仪式上礼服帽子非常精美。 孔子这段话显然是赞叹大禹虽然日常生活简陋,对祭祀鬼神、举行仪式、关心民众 疾苦一点也不马虎。这跟孔子的起居保健有什么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赞美 大禹祭祀鬼神一点都不马虎,是不是说明孔子很相信祝祷? 张先生胡乱解释一番经典作为自己的论据,下了一个小结论:“于是,就有‘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格言流传至今了。”这个格言来源于何?源自《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嘿嘿, 张先生的麻烦大了。《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黄帝内经》又是中医理 论的基本经典。引述《黄帝内经》的文字来抬举孔子反对中医。张先生,神人也。 张问最后一段说:“遗憾的是,孔子的这个‘废医论’格言被后来的一些中医理论 家歪曲了”各位看了我的文章,估计应该已经明白了到底是谁在歪曲孔子。张文紧 接着说:“孔子‘不治已病’”这根本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的说法。张文最后说:“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告别了‘怪、乱、力、神’, 医理和病理都说得十分明确,甚至还有实验证明的‘医’,孔子还是会接受的。” 张先生又在混淆视听,“不语”变成了张先生的“告别”。虽然我也有理由相信, 如果孔子知道药性,他老夫子一定还会接受。我也有理由相信,如果孔子还在世上, 估计要给张先生七八个耳光的。不过也不一定,《笑林广记》还有一则《证孔子》 说:两道学先生议论不合,各自诧真道学而互诋为假,久之不决。乃请证于孔子, 孔子下阶,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二位老先生皆真正道学,丘 素所钦仰,岂有伪哉。”两人各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谀之甚也!”孔子曰: “此辈人哄得他动身就可了,惹他怎么?”又一笑。 从张先生此文的题目《孔子不信巫医考》,想到了另一个人的文章题目《孔子改制 考》,张先生不是康有为,没有康有为的考据功底,何苦来弄出一篇混身是洞的文 章?康有为被人称为“康圣人”,张先生是否也想得个“张圣人”的名号。可惜就 是“康圣人”也没有圣过几个年头。 说得严重一点,张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现在大家深恶痛绝的垃圾文章之一种类型。 预先定了自己的观点,生拉硬套胡乱曲解解释典籍来凑合自己的观点,拉古人作大 旗。正如我文章的题目,大旗不是随便就能拉的,连最起码的古文阅读能力都值得 怀疑,又来凑什么热闹?张先生是既然是搞自然辩证法(新近又出了一个新名字: “科学技术学”还有书:《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功耀主编,中 南大学出版社,http://school.freekaoyan.com/hunan/csu/zhuanye/20060607/10193.shtml 网上还有说是:《科学技术学悖论》(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功耀--21世纪研究生课程教 材,http://www.timesinfor.com/book214952.html,没见着原书,不知谁是真的。 不管真假至少多了一个学科,又有一批人有了饭碗,功德无量也)、科学哲学出身 的,你就在你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去讨论“废除中医”有什么不好,可惜张功耀先生 未必够听得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踏踏实实做点工作是应当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领 域小小心心看点东西是要紧的。 (XYS200610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