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回复《关于吴奈何‘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们的一稿两投’指责的说明》 吴奈何   两篇论文的作者中的某某某老师(我是学生,署上真名别想在学校混了。这 位尊敬的教授既然学风这么严谨,为何不敢署真名?)给我上了一堂课:“吴奈 何的指责,说明他本人没好好看两篇论文,或者对传热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 法缺乏认识。但这并不太要紧,需注意的倒是不能以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来 贸然指责别人,并给别人扣上大帽子。”   本人是没有那么高深的学问,不过说那两篇论文“90%以上雷同,是典型的 一稿两投”是不是扣大帽子?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1. 对比两文,“引言”部分前15行500多字,一字不差的照抄,这就是一流 大学的教授写论文的方式吗?   2. “引言”的第16行开始出现差别:91年11月发表的那篇论文写到“下述 分析将表明,采用热镜,可有效地解决冬夜汽车挡风玻璃的结霜问题”。而91年 12月发表的那篇论文写到“本文提出一种采用热镜防止汽车挡风玻璃结霜的方法, 该方法在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请大家注意,11月发表的论文就是作者自己说“只算了1989年合肥市的情况” 的那篇论文,而12月发表的论文是“算了1987年沈阳、北京、重庆、福州四城市 和1989年合肥的情况”。作者如果是先投出去12月的那篇论文,所以说“该方法 在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报道”,那么11月的那篇论文就是把12月论文的一个部分数 据拿出来重复发表。如果是先投出去11月的那篇论文,那“该方法在国内文献中 尚未见报道”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3. 11月论文的图一和12月论文的图一完全一样。   11月论文的图三和12月论文的图二完全一样。   11月论文的图四和12月论文的图四形式一样。   11月论文的图五和12月论文的图五形式一样。   11月论文的图六和12月论文的图七形式一样。   4. 所谓“采用的天空模型很不一样”,其实就是11月的论文用了其参考文 献二中的计算公式,而12月的论文用了其参考文献四拟合出来的一个公式,对全 文的计算差别很小。所谓“算了不同城市的气象资料”也是一样的把戏,从两个 不同文献里查到不同的气象数据代进去,就算是不同的研究论文了。   5. 所谓以后的论文把它们同时作为参考文献列出,只能说明作者胆大而已, 又怎么能够作为否认一稿两投的证据呢?   我在一开始就说两篇论文90%雷同(请注意不是100%雷同),最后的分歧在 于作者认为数据有不同的地方,所以不是一稿两投,而我认为研究的问题,采用 的方法,算出来的结果都完全类似,而且大量的文字是互相抄袭,不是一稿两投 是什么?   如果作者是普通学校的师生,我们也许应该放宽标准,但是作为中国科技大 学的博士和教授,这样“凑论文”还不应该脸红吗?   有关内容参见:   吴奈何《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们的一稿两投》(XYS20060705)   被指责的论文作者《关于吴奈何“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们的一稿两 投”指责的说明》(XYS20060706)   2006年7月9号于广州 (XYS200607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