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学术文章一稿多投成因与对策   zcl   “一稿多发”导致的危害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一稿多 投”也就成了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从为作者带来方便的角度赞成,有人从学术 道德和给编辑带来不便的角度反对。本文主要讨论学术文章的“一稿多投”和 “一稿多发”问题。因此新闻、评论、杂文类等报纸、杂志文章均不在讨论之列。   一、问题界定   “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在使用上常因被混用而造成很大的混乱,因此 有必要在概念上进行界定。综合已经达成共识的看法,[1,2]“一稿多投”指的 是同一底版(如图表和数据雷同,仅文字表述有差异;主要内容70%以上雷同; 甚至完全是同一篇文章)的稿件在一定时限内被同时或先后投给多家期刊的行为。 在前一家期刊仅以摘要形式发表,向后一家投全文的行为不属于“一稿多投”。 “一定时限”的概念在界定“一稿多投”行为的时候很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 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 到报社通知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 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这条规定, 如果没有明确的约定,投稿发出十五日内没有收到编辑任何反馈,或者虽然十五 日内收到反馈,但继续等十五日却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以另投他刊。但很多 期刊都对作者规定了比较长的等待期,如三个月甚至六个月。   “一稿多发”是指同一底版的稿件同时或先后在多家期刊发表的行为。相同 的表述还有“一稿多登”、“一稿多刊”、“一稿多用”。这些表述中以“一稿 多发”使用频率较高。这里的“发”是指发表,而不是投递、分发。   “一稿多投”的文章,可分为尚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和基于已发表文章的再 生品两种类型。区分以“快发”为目的善意的“多投”行为和以“多发”为目的 学术腐败的“多投”行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在“一稿多投”的 行为中占有相当分量的属于只以“快发”为目的的原创作品营销,其余以“多发” 为目的行为可能是作者本人对已发表文章重新包装冒充多篇文章,也可能是多个 联名作者由于利益分配不公而拆分文章分别投稿,也可能是“文抄公”把别人已 经发表的一篇或数篇文章拼装后拿来重新发表。关于多投与多发的关系,笔者不 同意某些人所说的“一稿多投”等同于一女多嫁的道德指责。多投并不等于多发, 也不是多发的充分条件。如果仍用婚嫁做比喻,多投与多发的差别其实更类似于 约会与出嫁的差异。编辑发出拟采用通知,作者回应并寄出版面费,缔成“婚 约”。作品在作者还没有陪上版面费嫁出前完全可以与众多期刊广泛约会,充分 沟通,任由作者和编辑双向选择。   二、“一稿多投”盛行不衰的原因   “一稿多投”现象之所以盛行不衰,在编辑和作者身上都是可以找到原因的。 其实从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也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反馈时滞,而 不单纯在于作者或编辑的道德。   从作者方面看,   1、强制性的人才评价体制因素。 由于无论是研究生申请学位还是教师科研 立项、职称评定,无不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发表相当数量、相当级别的文章,而无 论哪个专业的高级别期刊的版面总归是稀缺的,加上研究生扩招的影响,日益增 多的稿件供给追逐稀缺的版面,作者一方的竞争自然是日益激烈,为求文章及早 发表“一稿多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被迫进行的应激行为了。   2、审稿周期太长[10],而文章保鲜期却越来越短。 在这个号称“信息爆炸” 的时代,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由于信息来源雷同,已有 知识链中缺失的环节可能同时被许多人所发现,并行的类似研究都在争分夺秒地 进行,文章的保鲜期越来越短。这是期刊和法律规定的等候期之所以对作者来说 太过漫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的“文章保鲜期”是指文章包含的尚不为大众所 知的新信息在文章完成到新信息被社会所周知的时间。有了研究成果如不能抢先 发表作者不仅会丧失应得的荣誉,而且在漫长的等待期可能面临成果从诸多流通 环节泄漏而被人剽窃。自己的成果即使时候发表自己也成了拾人牙慧的俗人。从 积极的方面来说,文章在保鲜期内及时发表,可以及时填充已有知识链中缺失的 环节,促进思想交流,推动学术繁荣。从已有文献披露的情况看,编辑常用人手 不够、经费有限等理由为审稿周期过长开脱,但在与国外期刊对照下,只能让人 得出期刊的管理水平尚有很大潜力可挖的结论。审稿周期完全可以做到法定期限 内的。如果编辑们的效率果能如此,相信“一稿多投”现象定会大大减少。   3、联合研究的作者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在现有评价体制下,联合研究的论 文成果只对第一作者有意义。这种制度消除了滥竽充数者挂名的功利性动机,对 遏制泛滥的挂名学术腐败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合作作者的利益 分配出现困难。对于价值比较大的研究,为了保证参与者的利益,一部分人就选 择了把文章分拆发表,轮流为第一作者或者为唯一作者。这在一些基金项目文章 和毕业论文上不难找到例子。   4、道德指责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在刊物给作者支付稿费的年代盛行着 “一稿多投容易造成一稿多发,浪费出版资源、浪费读者时间金钱、损坏学术声 誉、败坏学术风气等后果,属于学术不道德行为[5]”的道德谴责。而如今,研究 生卖血筹措版面费的新闻[17]应该可以说明现在作者发文章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赚 钱。版面费客观上起了把关作用,不交钱文章就不会发表,所以“一稿多投”就 不会有“一稿多发”的道德顾虑了。无庸讳言,现在的学术刊物也早已不是那片 纯洁的净土。日益水涨船高的版面费收取行为,使得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实质 上更象披着学术外衣以招投标方式进行的经济行为。在稿件满足原创性、新颖性、 价值性的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作者会选择广泛地发出招标要约,优先选择 反应及时、收费合理、效用大的期刊来签署发表合约,从而完成文章发表交易。 在市场条件下,期刊没有理由制止作者的这一权利。好的稿件还能促进期刊的良 性竞争,有助于提高期刊自身的管理水平。   5、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心理因素。 很多一稿多投的作者是新手,对刊 物版面设置情况不了解,文章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作者对自己 的作品是否合乎编辑的口味缺乏信心,所以更急切地想知道能否发表以及如何做 才能尽快发表。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担心自己的稿件是否被人情稿挤 在几里长队外而不能在自己能忍受的极限内得到刊用[7]。这种焦虑感不仅新手 身上存在,在那些跟编辑没什么交情的老作者身上也一样存在。于是抱着东方不 亮西方亮的广种薄收心态进行漫天撒网式的“一稿多投”也就成了现实的选择。   6、电子投稿成本低且方便。无疑,电子投稿的流行加重了“一稿多投”的 泛滥。技术的进步虽然总是有利有弊但终归是利大于弊。技术带来的问题要用技 术来解决。我们不能指望退步来回避新问题。电子投稿不仅方便了作者,也使得 作者和编辑的沟通可以更方便快捷,有助于降低编辑的审稿成本,也方便建立作 者和稿件数据库,从而提高编辑的管理水平,极大地降低编辑的劳动强度。   7、为捞取不当利益而不惜进行学术腐败。有的人出于功利目的,又不肯做 艰苦的研究工作,或者剽窃别人的,或者把自己以前已经发表的文章改头换面重 新包装。四处散发这种再生品,希图蒙混过关,达到发表“多篇”文章骗取毕业 证书、科研项目、职称等目的。对于这种人,一定要严惩不怠,以儆效尤,净化 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   从编辑方面看,   1、很多编辑处理来稿太过随意,反馈不及时甚至根本不反馈,审稿周期太 长[4,5,8,9]。根据清华大学教授万锦堃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介绍[17],目前大家 公认的“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 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其容量可供1年发表论文 15万篇。目前,全国有30多万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学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 文1篇,博士生发表2篇来计算,即便核心学术期刊完全提供给他们都不够用。 汹涌而至的稿件流烘托出的牛市行情,助长了部分编辑的官僚主义作风。作为强 势一方,有的编辑制定的条款未免霸道,象什么“文责自负”、“不退不查”、 “N月没有回音才允许转投”等,编辑自己落得轻闲,义务全加到作者身上了。   2、把关标准不够客观公正[4,8]。 很多编辑重视领导、名家、老顾客等方 方面面的人情稿,而轻视没有进入学术圈的缺乏名气的新作者,特别是广大学生 的稿件。这种“马太效应”的客观存在,使得有限的版面竞争更加激烈。正如应 聘一样,如果知道某家公司有内幕,哪个求职者还敢不多投几份简历以求保险呢? 此外,众多期刊上存在的大量质量低劣的垃圾文章之所以得以出笼,编辑也难辞 其咎。这些垃圾文章的大量存在对其它作者起着很坏的榜样示范作用,容易导致 部分作者误以为一样的垃圾之所以自己的不能发表是由于没有遇到独具只眼的伯 乐而多投。   3、部分编辑信息素养不高[5]。在这查询公共学术数据库极其方便的网络时 代,部分编辑竟然还不愿查新,还不能通过已发表文章来核实来稿是否属于再生 品,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是否称职了。   4、宣传工作不到位[4,5]。鉴于很多“一稿多投”的盲目乱投行为是由于作 者对刊物版面设置情况不了解所致,编辑有义务在自己的刊物上定期宣传刊物的 具体细节,甚至可以登载一些适合本刊的写作规范之类能解答作者疑惑的文章。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盲目投递导致的海量稿件流,也能减少作者和编辑之间修改稿 的往返次数。   5、各个期刊版面费高低不同且信息不透明。作者总是试图少花钱办美事, 所以多投以询价,追逐当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适合自己的期刊。   从上述原因看,编辑和作者如能借助网络等手段充分交流、及时沟通,力争 让文章在保鲜期内得以发表,将可以减少很多以“快发”为目的的“一稿多投” 现象。作者方面只有第三条和第七条才是以“多发”为目的恶意的“一稿多投” 行为。即使在以以“多发”为目的的第三条和第七条,也可以看出深层的人才评 价体制原因。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且评价指标僵化。在评价指标的眼里只有论文才 算成果,计算机相关人士的软件即使有很大实用价值也难得被誉为成果而纳入评 价视野。这导致很多研究人员轻视无商业价值但有社会意义软件的研制,对制造 学术泡沫反倒乐此不疲。规定评某一级别职称必须有多少篇文章,某一级学位的 取得必须有多少什么级别的文章发表。在限定的时间内,无穷的供给竞争有限的 期刊和有限的版面,造出了无数的增刊、特刊、“非法刊物”。作为对前些年职 称评定中泛滥的滥竽充数的挂名作者现象的逆反,一篇文章只能对第一作者有用。 这就导致那些合作研究者的利益分配难题。   三、对策建议   总之,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作者因担心稿子被采用机率太低而选择“一稿多 投”,编辑则因没有诚意的来稿太多而选择拒绝电子投稿,或者先索要审稿费确 定诚意再审稿[6]。拒绝电子稿的退步,给作者和编辑都带来很大不便,而且浪 费社会资源。审稿费会使作者担心有的期刊是在借机骗钱,收了钱后依然胡乱处 理稿件。事实上期刊收取审稿费类似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取的是作者对自己作 品的信心,收了钱与是否刊用毫无关系,这必然会导致来稿的大幅下降乃至枯竭。 作者和编辑之间本该是高度信任的共生关系,但在这种各自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 化的局部理性行为的反复博弈下却进入了整体非理性的恶性循环。传统道德谴责 式的他律对遏制“一稿多投”现象并无多大作用,同时现实逼迫和诱惑又使得作 者自身的道德自律显得虚弱无力。至于靠合同[12]和著作权来进行法律惩处则因 成本太高而显得镜花水月。有名气的人比没名气的人发文章要容易得多,这种不 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倘若无视这种处境的差异对“一稿多投”行为一概进行道德 指责,难免会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腹诽。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论述的, 从来没有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道德总是要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调整自己以适应 社会的发展。道德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本来应该是低成本地实现个人长远利 益的理性选择,但是如果道德的实施成本和预期收益偏差太大的话,自然会有很 多人选择败德。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如果人类原有的智慧(包括道德、技术、制 度等)不能完美地解决,那就需要用技术进步和新的制度设计等来解决。但正如 技术进步中汽车的出现并不排斥人步行一样,新的思维并不排斥依然可以起作用 的道德谴责和其它适用制度。与其徒劳地扬汤止沸,不如完善制度以釜底抽薪, 对善意和恶意“一稿多投”行为进行分化,通过流域内止雨和干流分流,使稿件 流由汹涌的大河变成涓涓细流。综上所述,要从体制设计入手,让“快发”的目 的得以实现,让“多发”的目的受到极大压制。故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更完善的人才评价体制。不把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合作 研究者的成果要客观衡量各自的贡献。对于计算机相关人员,写出的实用软件也 完全应该纳入成果考评视野。   2、让学术回归学术人的控制。学术文章寻求公开发表无非是为了在更大的 范围内交流,并明确各自的贡献以分配荣誉。在网络时代,完全可以借助成本更 低廉,更方便更高效的途径达成这一目的。学生毕业需要公开发表文章,完全不 用满世界胡乱投稿。学术文章的价值难道就不能交给各自学校的导师们评价么? 导师对自己学生的研究具有充分的信息,完全可以评判其创新意义和是否剽窃。 为什么不可以让导师用自己的学术声誉为学生的文章背书,保证价值呢?可以由 各个学校自己组织学术审查和评定,并及时推荐到自己学校网站上发表,同时给 专门的学术中心数据库(也可以是cnki等网络数据库)一份拷贝作为证据以防止 他人剽窃。文章放在网站上,可以允许读者发表看法,与作者互动,这既有利于 学术探讨,又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相信各个学校出于对自己学术声誉的珍惜也 会尽力拿出有价值的原创性好文章来。这样一则可以节约发行成本,二则可以严 格控制质量,三则保证了文章在保鲜期内就得到大面积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真正 繁荣。如果在新制度下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衡量各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准,依然可以 由学校出面选出优秀的文章推荐到各刊物发表以实现对目前体制的兼容性。这样 的分流措施不仅可以极大地减轻令广大编辑头痛的“一稿多投”问题而且可以大 大减少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更可以让为筹措版面费的研究生卖血悲剧[17]不再 重演。   3、版面费的问题[16]要由市场来决定。电子投稿带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 就是鉴别稿件质量的成本由谁承担合理?倘若笔者的前述建议能得以实施,经过 分流后稿件流变为涓涓细流,靠赚钱营生的垃圾期刊办不下去了,学术期刊的编 辑们也可以定位好自己信息服务工作者的角色了。根据前述的作者投稿类似于招 投标的观点,作者在投稿电子邮件主题中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写着某某文章限期招 标字样了,学术期刊应该很乐意免费鉴别一下这送上门来的高质量稿子,盘算一 下这个稿子的项目是否值得投标。道德和法律都管理不好的问题,也许制度创新 和市场就能很好地解决。相信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下,编辑和作者间的互 动会变得让人满意起来。   4、严厉的惩罚措施。对于造假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以增大造假成本,减少 收益预期。当造假被证实后,在职称评审上,不仅当年不予通过,而且取消若干 年的参评资格;在项目申报、对学校和机构的评定上按照造假文章的数量和级别 给予负分。同类期刊联合为作者建立诚信档案,共享拟采用数据库,对于提交已 发表文章的再生品等违规严重的学术腐败者联合封杀。对于垃圾文章,在被举报 核实后要及时从网络数据库(如cnki等)中清除,以减少学术泡沫。   注:文中加[]处是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略 (XYS200612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