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学术腐败难以寿终正寝   张顺亭   2006年03月01日信息时报   听到“学术腐败有专人监管了”这样的消息,实在难过。因为它的深层意思 告诉我,多年的学术腐败现象原来一直没有人管,由此觉得那几个不吝全力和此 类现象战斗着的何祚庥方舟子们实在是让人敬佩。   好歹算有了组织。“教育部酝酿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经 常化规范化”(《新京报》2月28日),有人管与没有人管相比就是一大进步。 但有人管并不意味着管的了管得好。我不是泼冷水,而是这一现象在铺天盖地的 舆论谴责和道德拷问下根深蒂固地存在了这么多年,证明道德约束和舆论谴责根 本奈何它不得。在利益的驱使下,造假和剽窃可以一日之力获十年之功,那些筚 路蓝缕哼哧如驴的,搞一辈子也比不上这厢一晚上剪刀浆糊捣鼓出来的收益大。 道德约束的是那些胆小怕事的老实巴脚的,在道德和舆论面前,造假和剽窃者的 剪刀浆糊所向披靡。和蔑视道德的人讲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谈廉耻,等于与贼 谋财,与虎谋皮,向阎王索命,和妓女谈贞洁。道德在解决腐败问题上其实是最 次要的环节,最微弱的因素,最式微的手段。   我倒是觉得法制的力量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途径。但前提是要有针对性才 有威慑力,才能杀一儆百。但健全相关的立法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的空白中, 我们怎么办呢?就算是健全了法制,有了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依据,如何甄别学 术造假、学术剽窃甚至弄虚作假的学术成果也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不要说隔 行如隔山真假不易鉴别,就算是真的鉴别出来,学术圈子如此之小,朋友关系、 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掺杂其中,能否公正也是个问题。何况现在,学术成果发 表的渠道众多,在海量的科研成果面前,有多少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 学术剽窃有迹可寻,有些教授、导师、院长、甚至是院士的所谓成果其实只是在 学生、下属的成果上挂了个名,而代劳者又心甘情愿双手奉送,这又算不算学术 腐败?   学术腐败其实是和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现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密不可分的。 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都以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的发表数量为一重要的衡量 标准,在利益诱惑和竞争压力面前,在监督和惩罚机制尚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下, 剽窃、抄袭、弄虚作假就成为了快速谋利的捷径。一个无甚价值的课题搞七八年, 文章发了一篇又一篇,或者本来可以一次发表研究成果,要稀释成多篇文章。成 果似乎积累了一大堆,垃圾也产生了一大堆。这其实是学术腐败的源头,但似乎 没有减弱的趋势。   所以尽管教育部即将成立专门监管学术风气的专门机构,尽管道德、行政和 法制的三重约束都齐备了,我仍然不能对学术腐败问题的解决抱丝毫乐观。在高 校以论文数量为目标的学术环境下,在职称评定仍然倚靠论文数量的氛围中,学 术腐败将是长期存在的疑难杂症,属于顽疾之列。 (XYS200603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