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学术失范”几时了?   福若德   舒峰先生《对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要从源头治理》(XYS20061109)一文,开 篇伊始提到 “最近,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袁振国在接受《人民论坛》 采访时认为,不赞同将大陆广泛存在的学术失范等问题统统说成是学术腐败,学 术腐败往往与不正当地行使学术权力相联系,仅仅是个别的现象 (http://edu.people.com.cn/GB/5010362.html)。” 看来只需把“学术腐败” 改称为“学术失范”,学术腐败就从此从中国消声匿迹。这的确简单易行,立竿 见影。   以前有人提倡用“学术不端”,只是公众对“腐败”一词情有独钟,以致沿 用至今。不但如此,“腐败”的用法甚至有所延伸,连吃顿饭都有人自我解嘲地 称为“腐败一下”。“失范”则是文言,古朴典雅,无奈恐怕公众积习难改,今 后依旧会“腐败” “腐败”地叫得山响,让厌恶“腐败”者听得直皱眉头,起 一身鸡皮疙瘩。   不过“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还有更传神但也不那么 常用的“学术诈骗”,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我猜或许那些张口闭口直呼“学 术腐败”的人大多不信咱们的中医国粹, 缺少那份教养,不体量别人的忌讳。 祖传的中医博大精深,讲究的就是典雅隐晦,高深莫测,处方中对有些东西绝不 直呼其名,要委婉地称其为“人中黄”,神秘地写成“还元汤”,以免吓得病人 反胃呕吐。   或许多数人并不在乎称其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或者“学术腐 败”,在乎的只是“大陆广泛存在的学术失范等问题”。治理腐败自然困难,以 致古往今来腐败从不间断。既然如今突然发现仅仅只是“学术失范”,疥癞之疾, 那么对付“失范”恐怕就不必像对付那么腐败那样投鼠忌器,患得患失。只要把 “学术失范”切实治理了,公众就不会再贴“网络大字报”,那时新语丝也可改 弦更张,从此绝口不再提“学术腐败”, 好让大家六根清净。让人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教育部一次次发誓许愿,但对“学术失范”的治理措施就是不付诸实施, 而让公众永久地“拭目以待”?   本人认同舒峰先生《对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要从源头治理》一文的多数论点, 但对其中的一段有异议。该段节录如下:   “….例如,美国对不诚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就绝不手下留情,坚决严惩,严 重者会被从学术界清除。为加强对研究领域中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的检查 监督与处理,美国国家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卫生与公众服务秘书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和卫生与公众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Public Health and Science)三家机构在1992年联合成立了"研究诚实办公室"(ORI,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http://ori.dhhs.gov/)。该部门专门负责调 查和处理大约分布在全球的4000个研究所中那些由美国政府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 中的学术不诚实与欺诈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罚 决定,这对所有基金获得者和申请者都是极大的震慑。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 和日本,均设有类似功能的学术监督机构,学术造假行为会受到学术主管部门的 纪律处分,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国家法律界及科研界的普遍认为,学术腐 败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由于其发生所在领域的特殊性,可能与许多人甚至整 个社会的基本利益相关,因而必须以法律手段严加惩处,从而将其减低到最低程 度。由于严格的学术监督与惩罚措施,学术造假者一旦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 中声誉大跌,其科研资金申请将会被拒绝,学术职位也会不保,其学术生涯有可 能就此完结。”   可以肯定,在本人蜗居多年的澳洲并无此类学术监督机构。现节录Leigh Dayton 19 April 2002 Science 文章的最后两段 (Vol 296, Page 19 )如下:   “Australia has no national body to monitor, investigate, and prosecute allegations of misconduct. Instead, each institution sets its own procedures, which must follow relevant state employment or anticorruption laws. To receive federal funding, institutions must agree to a code of conduct written by NHMRC and a nationwide body of university vice chancellors.   But that system may be inadequate for the task, says Merrilyn Walton, an ethics scholar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a former state commissioner for health case complaints. While making no judgment on the allegations against Hall, Walton says it’s unrealistic to require institutions to root out serious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at could damage their reputations and their bottom lines. “It’s like asking police to investigate police,” she says.”   即使在对Bruce Hall 造假案的处理使澳洲的大学和政府机构面子丢尽之后, 澳洲当局仍否决了建立此类学术监督机构的可行性。 请看“The Australian (澳洲人报)” “No to Hume's tribunal call” 一文的头两段 (By Dani Cooper, December 31, 2003):   “Science Minister Peter McGauran will meet the 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 in the new year to discuss fallou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SW's inquiry into leading researcher Bruce Hall.   Ahead of the meeting, however, Mr McGauran rejected UNSW vice-chancellor Rory Hume's call for a national tribunal to investigate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   澳洲不设全国性的学术监督机构有一定的理由。美国的"研究诚实办公室"一 年也就能处理少得可怜的几宗投诉。端正学风还是要靠切实可行的措施迫使各大 学的领导不得不正视“学术失范”。治理“学术失范”完全可以从现在做起,如 果指望等到哪天教育部一声令下各大学的领导们会应声良心发现,不再失职,恐 怕到时候只能让大家失望。   至于舒峰所说的 “由于严格的学术监督与惩罚措施,学术造假者一旦被揭 露后,不仅会在同行中声誉大跌,其科研资金申请将会被拒绝,学术职位也会不 保,其学术生涯有可能就此完结。”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在国外有些案件的确得 到适当的处理,但更多的举报(不仅仅限于“学术腐败”或“学术失范”)却是 不了了之,所以举报者的遭遇常常成为敏感的话题。比如澳洲的Bruce Hall 造 假案,虽然新南威尔士大学花了二百万澳元的调查证实了指控属实,但由于涉案 人物们的来头,只能以校长Rory Hume 和医学院院长Bruce Dowton的辞职挡灾消 祸。大学公然宣布因为费用原因对Bruce Hall 造假案不再追究。此前的William McBride造假案也是处理得拖泥带水。这些震惊国内外的造假案能得到有限的处 理完全是出于媒体的压力。媒体在这些事件中扮演的就是等同于“网络大字报” 的角色。   舒峰所说的“美国对不诚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就绝不手下留情,坚决严惩,严 重者会被从学术界清除 ”也值得质疑。《自然》杂志公布的调查声称“学术失 范”在国外也惊人的普遍就是证明。只不过在国外很少发生公然剽窃,一稿多投, 伪造履历等明显授人以柄的蠢事。   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有时反而受到意外的同情和支持。新语丝刚刚转载过 《基因猪能为人类提供器官吗?》 (马佳 北京科技报06/11/08 ) (XYS20061110)一文:“异类器官移植的时代就要到来?———美国波士顿市马 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生物移植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萨奇斯称,他已经培育出一种特 殊的“基因变异”猪,如果人类患者移植了这种猪的心脏、肝脏或肾脏等器官, 将不会产生明显的排斥现象。” 我相信这位戴维·萨奇斯就是那位为Bruce Hall撑腰的David Sachs。   据澳洲人报Dani Cooper 的“'Misconduct' scientist's work at risk over resources ” (August 18, 2004),“Eminent US researcher David Sachs, Harvard Medical School's professor of surgery (immunology), has described the closure of Professor Hall's laboratory as "most undesirable" and a move which would "reflect poorly on all concerned and on Australia's very fin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immunological research".   The latest twist in the saga involving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against the world-renowned transplant immunologist comes as Professor Hall steps up his campaign to clear his name. ……   In a letter last month to NSW Premier Bob Carr, the US-based Professor Sachs described Professor Hall a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who has made numerou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our field over a 25-year period".   He called o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ensure the continuation of Professor Hall's valuable research program". ”   尽管David Sachs把Bruce Hall吹得神乎其神,新南威尔士大学大学也在资 金上全力支持Hall,但在过去的五年中不争气的Hall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却又被 指控为造假。我们只能希望David Sachs本人的科研没有造假。但马佳的文章却 也留给了我们不少疑问:在这方面的研究戴维·萨奇斯不是吃蟹的第一人,他的 移植实验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如此重要的实验为什么只做一例?方舟子提 到的“猪身上可能会携带一些人体没有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难题才是这一课 题的关键所在,世界上很多实验室虽然也明白这一课题容易出成果,但为此达成 共识,不做动物对人的移植研究,这一难题如何解决?引用舒峰的话:“我们海 内外学术界将对此拭目以待。”   比David Sachs更恶劣的是同是哈佛医学院教授的Nicolas Tilney。此公在 Bruce Hall 造假案的调查时公然作伪证而被当场揭穿,但哈佛并没处理。如今 有些人津津乐道于世界大学排名,每次都把哈佛列为第一。殊不知哈佛占这等便 宜只不过是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因为其学风严谨。   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就值得质疑。名教授们相互提名,相互哄抬,相互吹捧, 利害相关,一荣俱荣,所以名教授们为何敢不怕丢人现眼而支持造假者也就不难 理解。Bruce Hall说过要推翻对他的结论必须借重诺贝尔奖得主。是否万一有一 天David Sachs或Nicolas Tilney等辈得了诺贝尔奖,Bruce Hall就得以沉冤昭 雪?我真不知道到那时这笔帐该怎么算!古人说过“贤者制礼而不肖者拘焉”, 难到有人设了诺贝尔奖我们就得去角逐?就得把诺贝尔奖得主不当人看待?   请不要误会以为我在宣扬国外也有“学术腐败”我们就应该对国内的“学术 失范”宽宏大量,网开三面。我只不过说说我的所见所闻。我不认为我们必须对 国外的做法亦步亦趋,不过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国外不具备公 众网络打假的条件,有人就以此为理由对新语丝百般指责,以为方舟子自爆家丑 就是在丢中国人的脸。难道真的有必要如此自卑?中国当前严肃的公众打假之风 不正是体现了国人的素质在有些方面已超过了发达国家?   另外,何祚庥先生是我所敬仰的学者,但是我认为对最近报道的“何祚庥表 示,为了尊重国家的司法体制,即使认为是错判也必须遵守法院的判定” (XYS20061112)有商榷的必要。遵纪守法是公民应有的美德,但是法院也得自重, 不能只接受公民们的尊重。以前学术界也受到过至高无上的尊重,只因为“学术 失范”太普及了而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理,尊重也就荡然无存。就大家耳熟能详 的几宗荒唐官司而言,司法体制的灾情或许更甚于学术界。众多人士愿意捐款支 持方舟子的官司,此举很有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但是法院既然能乱判“国际期 刊”也就有可能乱判造假者获赔打假基金的全部二百万金额,难道那时也必须遵 守法院的判定?也许现在已是必须呼吁整顿司法体制的时候了。造假者不能笑纳 诺贝尔奖金亦当从打假基金分一杯羹,这显然是公众难以接受的。 (XYS200611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