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请不要以貌取人——也谈“潘知常事件” 作者:花开花落 由潘知常本人挑起的“潘知常事件”,真是应了“X有X报,Y有Y报”的老话。 此事的最滑稽之处是,别的抄袭事件都是由他人揭发出来,当事者或抱歉,或沉 默,或辩解,但潘教授却别开生面:他本有多项前科,却忘了这一点,生怕别人 不关注他,直接撞了上去,就像一个在逃的重案犯,又有了轻微的犯罪嫌疑,不 是躲起来,而是公然找当事人和警察理论,结果被逮个正着,新帐老帐一起算。 对于这样一幕滑稽剧,我本来只是一个碰巧的看客。习惯了隔三插五到“新 语丝”转转,看看国内网站看不到的讯息,了解一下学界丑闻,虽然潘教授的事 儿有点特别,但也只是看,不想说。不过前几天看陶世龙的《初识潘知常》时, 心中不免咯噔了一下。陶文引用了南大系友的《叶子铭、董健与潘知常——是非 还是纠纷?》,该文介绍南大副校长董健(也是“亲手把潘引进南京大学”的责 任人)认为潘知常之所以学风不正,“主要是本科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潘毕业 于郑州大学),又缺了硕士、博士阶段的训练”。 紧接着又看到桂永清的《潘知常的学历引发的疑问》,指出在南大新闻学院 网站上的潘知常简介“根本看不出他的教育背景”。然后质问:“难道是因为他 曾是河南省的"精英" 就可以让他当上南大的博导,南大是我的母校, 我也曾为她 那严谨的学术环境而高兴, 现在怎么了? 难道南大招东郭先生了? 如果是这样, 南大也就不是我以前的母校了.” 我心中不免生出两种恶心。一种自然是来自潘教授学术剽窃行为,另一种则 来自是个别南大“校友”的偏狭和傲慢。 首先,认为潘的学风不正,不是出自他的品德,而是(1)来自于他的出身 (本科出身于“郑州大学”,潜台词是假如出身于北大、南大,就一定会品行端 正,学风严谨),(2)因为“缺了硕士、博士阶段的训练”(潜台词是有了硕 士、博士阶段,品行就能端正,学风就能严谨)。 其次,这个联系比较复杂——“难道是因为他曾是河南省的"精英"就可以让 他当上南大的博导?”,这既可以让人往这方面想:假如是北京、上海或江苏的 “精英”,就可以直接做“南大的博导”了;也可以让人往这个方面想:潘教授 有益隐瞒自己“低微”的出身,假如他出身“高贵”(比如南大),自然也可以 直接做博导,反正横竖不是品行问题,而是“出身”问题,或者品行本身就连着 出身问题。我再以“小人之心”猜测一点,其实桂先生原本就知道潘的来历,不 知道也会想陶先生从网上搜一搜,他只是借由头说事儿,把潘隐瞒“低微”出身 的老底揭出来——我一点不觉得桂先生这么做有什么不好。以上只是我的解读和 猜测,如果错了,桂先生自然可以指正,哪怕说我系“小人之心”也无所谓。 我之所以会产生特别的恶心,是因为按照个别先生的逻辑,我也“没受过像 样的本科教育”,并先天涉嫌有学术品行问题——我不仅本科、硕士都是地方院 校毕业,而且正好都毕业于郑州大学。也就是说,我正是潘知常教授的“校友” (我不能因为恶心他、而别人又小瞧他的母校,就不承认这一点)。 当然,我考入郑州大学时,潘教授早已离开了那儿,被南京大学当作人才 “挖走”了。但忘了是大二还是大三时,曾听过潘教授的一次讲座(不知道算不 算“衣锦还乡”式的),印象真的不坏,至少感觉上很有才华。但在郑大读书的 七年间,也断不了听老师们偶尔谈起他。我的整体印象是,老师们谈起他很少有 正面评价的,潘的“文抄公”名声我就是那时知道的。而潘的书和文章我也翻过 一点,说实话,眨一看还很唬人,但看下去就不知所云了,实在是没劲!对他讲 座时的好印象也就慢慢洗掉了。 我谈这些是想说明,“不入法眼”的地方院校可能不如南大“有像样的本科 教育”,但学风也没坏到让累犯盗窃的“文抄公”当博导的地步,更没有人去认 同潘的“成功”。品行和“出身”的关系,可以免谈了吧? 但我还不想就此打住,还想把我的校友谈下去。我读硕士时,又有一个只读 过本科的校友来做讲座,他就是海南大学的耿占春教授,正好是潘教授的大学同 届同学(即1978年入校的78级)。对于潘教授,我是先见人而后听到他的事迹的; 对耿教授,则是先听到他的美谈而后才目睹。耿教授一把大胡子,在眨一看上去 有些粗犷的外表中,却透出一种让人感到宁静和智慧的特殊气质。他不是先做一 番报告,而是先让同学们提问题,接着他便顺着同学的问题一层一层地讲开去, 把一个小问题讲成了一个、甚至几个大问题,给人一种处处洞开的感觉,而且可 以时时激荡起你的内心感受。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包括我后来 读博时听过的不少优秀讲座,都没有再产生过这种感觉。那天,我和几个同学真 像过节日一般。此后,我开始有意寻找和阅读他的著作和文章。真是文如其人, 每读之下总是不忍释手,学者?哲人?艺术家?真的不好概括。也许喜欢一个人 总会夸大这个人,但我觉得对耿教授而言,不是夸大的问题。一位曾博士毕业于 著名“名校”的不同专业的师兄说,把耿教授放在他那个著名“名校”,也绝对 是一流教授,他的意思是说,耿教授被埋没了。而印象中,类似的惋惜,我郑州 的几位老师也流露过。 我当然没资格对耿教授做出恰当评价,因为真正客观的评价应该在一个更大 的范围内,用更专业的眼光去进行。我要说的只是,像“没有像样的本科教育” 的郑州大学,既毕业过像潘教授这样为人所不齿的学生,也毕业过像耿教授这样 如圣徒般探索知识和精神问题的令人尊敬的学生。一个学生的成长,自然与他所 学习过的学校不无关系,但由此认为“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下来会打洞”, 恐怕算不得“严谨的学风”吧? 在本文断断续续的写作中,我又上网查了资料,也又有了关于潘耿对比的新 发现,不妨拿来分析一下: 一、两人的著作: 查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共查到耿占春18种(重版的不算),其中独著 10种,合著1种,编选7种;潘知常13种,其中独著10种,合著3种。(见附件1) 潘教授最早出版时间是1989年(《美的冲突》,学林出版社,上海),耿教授最 早出版时间是1993年(同时出版两本:《隐喻》,东方出版社,北京;《痛苦— —挣脱?忍受?》,海天出版社,深圳)。 分 析:就量而言,两人似乎旗鼓相当——提到量,是想引出后面的对学术 制度的分析;就质而言,我无须多说,还是让明眼人去评高下吧。 二、两人的学术简介: 1.官方简介: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特 聘为副教授,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1999年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 主任,同时历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 年联合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 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著作 15部,编著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与郑州市 的"青年精英",并被授予光荣称号,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的专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 耿占春:文学批评学方向学科带头人,国家特贴专家,海南省优秀专家,河南 大学兼职博导,在该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出版专著8部,论文100余篇。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网站 2.个人简介: 潘教授的太长,故从略(见附件2,也见陶世龙《初识潘知常》),要说明 的只是,在潘的个人简介中,并没有回避“郑州大学毕业”的事实。 耿占春:男,河南人。诗人、学者。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他是几本 哲学著作的作者,也是早期研究北岛和朦胧派诗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主要著作 《群岛上的谈话》、《隐喻》、《时间的迷宫》、《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 《观察者的幻象》、《回忆和话语之乡》、《叙事美学》等。(深圳诗歌网: http://www.szpoem.com/luntan/dispbbs.asp?boardid=3&id=3246) 耿占春,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柘城,1982年初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从 1979年起开始写作及文学研究。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等。现任教于 海南大学文学院。(引自《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一书,2000年12月) 分 析:我把学术简介分为“官方”和“个人”,是因为由学校发布的讯息 尽管多是个人提供的,但经过了“组织”过滤,“组织”也应为此负责。那么, 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潘教授在“个人”简介中明确道出了自己的出身,可“官 方”简介中却予以回避,看来责任不在潘教授。怪不得“南大校友”桂永清先生 质问:“南大怎么了?”这只能给人联想,原来南大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教授的 “低微”出身。 其次是关于潘、耿二人的:(1)潘教授“官方”和“个人”简介中都罗列 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学术的一大串头衔,从中既见潘教授的个人趣味,亦 国家教育体制的整体趣味,这说明:潘教授与国家学术体制(南大也在其中)是 一致的;耿教授的“官方”简介中也罗列了几个头衔,诸如“国家特贴专家,海 南省优秀专家”之类,但到了“个人”简介,则一个字不见,这说明:耿教授与 国家学术体制(海大也在其中)是有意拉开距离的。这种距离也可见网上的其它 资料,如《在边缘处唱歌》(见 http://www.dhpoem.com/bbs/bbs/viewthread.php?tid=927)。(2)观潘教授 简介,各种头衔让人目不暇接,恐怕能写上的都写上了;观耿教授简介,不论 “官方”的,还是“个人”的,都缺了一项炫目的官衔——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 席。这是我通过“百度”搜出的,见 http://yjs.hainan.gov.cn/web/2/main/2002-fl/Untitled-97.htm。(3)对耿 教授的另一新的发现是,他已经是博导了,我忙查海南大学网,果真正在招生。 想起两年前一个师妹到我所在的城市来考博,还说曾想考耿教授的,但一打听, 他还不是博导。 三、两人的学术起点和经历 其实我没有能力、也缺少资料谈这个问题,但牵涉到对学术体制的分析,也 就勉强谈来,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则材料说:“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界还在为文学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争 吵不休时,耿占春已经开始了对文本和语言本身的关注和研究。他对朦胧诗的研 究引起诗人北岛、杨炼、多多等诗人深切的共鸣……” (http://www.hinews.cn/pages_xw.php?xuh=65146)这与我阅读耿教授的《改 变世界与改变语言》时的发现相互印证。该书是耿教授的论文集,第一部分收入 了他1981-1987年的9篇论文,约160页。而我在郑大读书期间,就不止听一位老 师谈起过耿教授的大学毕业论文,当时曾引起北大教授和许多朦胧派老诗人的激 赏。但这么一个优秀学生,毕业后却做了与学术无关的“河南省商丘市闫集公社 干部(1982—1984年)”,至少在1998年时,还是“河南省文联文学院的副研究 员”(见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A%D3%C4%CF%CA%A1%CE%C4%C1%AA+%B9 %A2%D5%BC%B4%BA&sr=&z=&cl=3&f=8&wd=1982%A1%AA1984%C4%EA%BA%D3%C4%CF%CA %A1%C9%CC%C7%F0%CA%D0%E3%C6%BC%AF%B9%AB%C9%E7%B8%C9%B2%BF&ct=0)。 至于潘教授,很奇怪,搜索记忆也没能想起哪位老师谈起过他最初怎样。当 然,这不代表潘教授当初就不行,反而我假设他和耿教授一样起点不凡,只是我 读书时接触的老师有限,平时又不大关注潘教授,一时上网也没耐心搜索到,无 法提供证据。但潘教授毕业即留校,1988、1993年被两次特聘为副教授、教授, 既在河南被评为“青年精英”(1989),也在南大享受国务院“津贴”(1992), 想来决不是菜包子一个。 分 析:以国家学术体制标准衡量,耿教授不论在起点上,还是学术数量上, 都不低于潘教授,但看二人履历,却是一“风顺”一“曲折”两种完全不同的经 历。趣利弊害是人的本能,潘教授走得“顺”不是他的错,这只说明,国家学术 体制特别需要潘教授这样的人,郑州和南京的高校莫不如此。 董健副校长“亲手把潘引进南京大学”,发现学风不正又很后悔,这种感情 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但把潘的学风不正与“本科没有像样的教育”的郑州大学 相联系,那可真的算是责任外推了。为什么不从“逆向淘汰”的国家教育学术体 制这一角度着眼,以便反思更深刻、更沉重的内容? 至于南大“校友”桂永清先生为之“高兴”而被潘知常破坏了的南大“严谨 的学术环境”,也只是在一个较低标准下相对而言的自得其乐。看一看中国教育 和学术体制的一贯僵硬,以及中国教育和学术的普遍腐败,除了个人操守外(南 大当然有很多坚持这种操守的先生),可曾见一处净土?目前风靡全国、导致学 术垃圾丛生、学术品质低下的刚性量化学术成果的制度,不正是从南大开始的吗? 抛开社会大背景,把仅仅来自个人操守的良好现象,想象为脱离社会大背景的一 方乐土,也只能是见木不见林的自得其乐,并继续培养着傲慢和偏见。 我刚刚又上了一下“新语丝”,看到六位南大在读博士生向南京大学校方要 求调查“潘知常事件”的呼吁,很佩服这六位,也但愿能有个好的结果。但没有 “好的结果”也无所谓,因为仅仅处理一个人只能平一下“民愤”,改变不了产 生这种人的土壤和基础。尤其是当人们还把“潘知常事件”仅仅视作个人品质、 乃至个人出身的产物时,更没有希望改变这一切。 2006年2月28日-3月7日 附件一:耿占春和潘知常著作一览表 1 耿占春 (1957~)著 叙事与抒情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2005 2 曲春景 (女) 著 叙事与价值 [专著] / 曲春景,耿占春著 专著 2005 3 耿占春 著 话语和回忆之乡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1995 4 耿占春 著 叙事美学 [专著] : 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专著 2002 5 耿占春 主编 忆语体文丛 [专著] / 耿占春主编 专著 2001 6 耿占春 著 中魔的镜子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2001 7 耿占春 著 炉火和油灯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2001 8 耿占春 著 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2000 9 耿占春 编选 新时代的忍耐 [专著]: 当代作家散文精品 2000 10 耿占春 著 群岛上的谈话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1999 11 耿占春 编选 新时代的忍耐 [专著] 1998 12 杜涯 著 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专著] / 杜涯著 ; 耿占春编选 13 耿占春 编选 新时代的忍耐 [地方志] / 耿占春编选 地方志 1998 14 蓝蓝 著 内心生活 [专著] / 蓝蓝著 ; 耿占春编选 1997 15 耿占春 编选 唯一的门 [专著] : 时间与人生 1996 16 耿占春 著 观察者的幻象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1995 17 耿占春 著 隐喻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1993 18 耿占春 著 痛苦-挣脱?忍受? [专著] / 耿占春著 专著 1993 1 潘知常 (1956~) 著 王国维:独上高楼 [专著] 2005 2 潘知常 著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专著] / 潘知常,林玮著 专著 2002 3 潘知常 主编 传媒批判理论 [专著] / 潘知常,林玮主编 专著 2002 4 潘知常 著 生命美学论稿 [专著] :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 2002 5 潘知常 著 中西比较美学论稿 [专著] / 潘知常著 专著 2000 6 潘知常 著 中西比较美学论稿 [专著] / 潘知常著 专著 2000 7 潘知常 著 美学的边缘 [专著] :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1998 8 潘知常 著 诗与思的对话 [专著]: 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 1997 9 潘知常 著 反美学 [专著] :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 1996 10 潘知常 著 中国美学精神 [专著] 1993 11 潘知常 著 生命的诗境 [专著] : 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 1993 12 潘知常 著 人之初——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 / 潘知常,林玮著 1993 13 美的冲突 著者潘知常 学林出版社 1989 附件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的潘知常学术简历 (http://www.com.cuhk.edu.hk/seminar_pan_zhichang.htm) 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学术简历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传播学方向硕士导师、“传播与文化”方向博士导师。 湖南醴陵人,1956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郑 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2月至1984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随美学研究生班进修中 西美学与艺术,1988年被特聘为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分别当选为河 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省、市级劳模),1990年被特聘到南京大学, 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遴选为南京大学 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至1999年任南京大学形象设计 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博导、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传播学系从事 合作研究。 在传媒批判理论、媒介文化、美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批评、媒介与广告策划 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 先后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 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受众 研究会理事、中国企业美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年联 合会委员、江苏省企业形象设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市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政协顾问以及《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副主 编、《新闻传播论坛》编委、《现代城市研究》编委等。 出版学术著作十五部、编著五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 《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人在网上未能查到,直接录自陶世龙《初识潘知常》) (XYS200603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