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为什么是潘知常?对“潘知常现象”的深度思考   钱刚   作为海内外最具杀伤力和轰动性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最近一个月在 持续的热烈讨论一个名叫潘知常的美学家学术腐败问题。开场短短几天后,各个 网站上的批评文章达到数十篇,网上的转载则有上千篇。这些文章有的实在,有 的空洞,有的探讨学问,有的考证潘的出身,有的研究“作案”技术,有的侦查 “作案”前科,……实在是不亦乐乎。再这样下去,有望兴起一门“潘学”了!   于是想到一个问题:潘知常显然不会是涉嫌剽窃案情最离奇的学者,也不是 涉嫌剽窃的最著名的学者,为什么会在学术打假界如此受“追捧”?   看了多时,终于领悟:原来潘知常成为典型人物,有他一系列的特质原因。 我个人觉得,符合以下特质的全部或多项,才能成为涉嫌学术抄袭事件的公共话 题:   1、出自名校:潘知常教授,南京大学人也,不可否认南京大学是中国大陆 屈指可数的几所好大学之一,而且一向标榜自己学术严谨。   2、从事显学,并且较为知名:潘知常教授在美学最旺的年代选择美学,在 传媒最发达的年代投奔新闻学,实在是时刻身处显学的典型人物。潘知常教授的 履历表也蔚为大观,堪称知名。   3、有剽窃的实在证据:……一段一段的摆在那里,想要翻案的难度很大, 不细说了。更何况被炒作的剽窃标的,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演讲、演讲稿、博 客文章、著作、国际会议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潘知常教授尽管也回应了,但是 面对那些大量具体的抄袭内容,却要么回避,要么嗫嚅而口不能言,这样,在大 众的眼里也无异就成了剽窃的定案。   4、有前科:按照网友提供的材料,潘知常教授从1990年代就开始在这个方 面跌跤,甚至多次因为这个毛病不能评博导,在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学术批 评网》上都被示众过,可以说是老运动员,所以更容易被“学术警察”们盯上。   5、激怒揭露者:不多说了,《试看近日潘知常反噬批评者的7种表现》 所 列举的够的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把此前那些风流人物都比下去了。   6、造成公愤:潘知常教授给方舟子写的一系列信件有黑社会气氛,有失身 份不说,还激起了学术界内外的公愤,据说最近还删除了一部分涉嫌抄袭的各个 网站的文章,这不禁令人摇头。如果连非专业人士都感到反感,那么群起而攻之 也就在所难免了。   7、形象反差大:所从事的事业、个人形象构成强烈反差——潘知常教授不 幸以搞美学的身份沾上这等丑事,与公众对“美的事业”“美的美学家”的期许 差距太大,社会的心理反感容易爆发。   8、技术上有代表性:新一代的学术剽窃多半在手法上比较讲究,比如会在 文本上设法遮掩和洗白,潘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手法不够熟练,加之不加克 制,不择对象,反复抄袭,最终证据链形成,涉嫌成案。这在今天的整个学界其 实很有代表性。   9、官方无任何处理。潘再次发案后,南京大学无任何处理和反应,使得火 暂时还烧不到学校身上,也使潘知常必须独自承受个人罪名。反过来,如果有任 何处理,那么公众就会觉得情绪上得到消解,反而会对潘知常的行为的愤慨有所 减弱。南京大学十多年来似乎一直对潘知常的作为是容忍的,这反而害他终于成 为了“现象”和“典型”。(现在听说报纸已经开始介入了,估计下面在舆论中 出场的被告就应该“潘知常+南京大学”了)   10、平素口碑差。一般来说,在学术界贡献较多、人品口碑一向较好的学者, 遇到此类事情,学术界和大众的同情心系数会大的多;而在学术界如果人品口碑 一向不好,没有什么朋友,一般是墙倒众人推。很不幸,潘知常属于后一种。   以上10大因素,要想都符合,的确不太容易。但是,潘知常做到了!他于是 不幸成为学术剽窃的典型,成就了“潘知常现象”,“潘知常”几乎可以作为一 个专有的抽象名词载入人们的记忆,这太可悲了。   为什么是潘知常?这个问题,也许只有潘知常自己才能美学的回答。 (XYS200603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