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索尔·贝娄小说的现代性意蕴”——一篇赤裸裸的抄袭之作   Adele   最近,一直在忙于写毕业论文。出于需要,我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 了一些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两篇文章极为相似:   1.宋德伟和胡春萍合作的《生命的探询与存在的决断——索尔·贝娄小说 的现代性意蕴片论》(以下简称宋、胡文),刊登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上;   2.韩福乐的《议索尔·贝娄小说的现代性意蕴》(以下简称韩文),刊登 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上。   仅从题目看,两篇文章的论题都是“索尔·贝娄小说的现代性意蕴”,这本 无可厚非;但再往下看,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摘要”竟然一模一样,只字不 差!   这个发现促使我将两篇文章做了更细致的比较。   初步判断,韩文抄袭了宋、胡文——宋、胡文发表于1999年,韩文发表于 2004年。   首先,我这里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韩文在第一段即抄袭了宋、胡文的第 一段,请看如下的对比:   韩文:   “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1976年,当代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荣获诺 贝尔文学奖。谈起他的小说创作,人们无不为作家勇于正视社会现实,探询个体 存在(个体)与群体存在(社会)间的分裂而惊叹。因为‘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 小说中,他的小说最深刻地、最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寻求自我本质的问 题’。本文力图从小说文本及其创作主体等方面入手,分析贝娄小说的‘现代性’ 意蕴及其表现。”   宋、胡文:   “1976年,作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当代美国小说家,索尔·贝 娄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谈 起他的小说创作,人们无不为作家勇于正视社会现实,探询个体存在(个体)与 群体存在(社会)间的分裂而惊叹。因为‘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小说中,他的小 说最深刻地、最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寻求自我本质的问题’。①……本 文……从小说文本及其创作主体等方面入手,分析贝娄小说的‘现代性’意蕴及 其表现……”   很明显,上述两段文字只有个别地方做了词序的修改或词汇的添加,其它文 字完全相同。而且,在宋、胡文中,作者用注释符号“①”指出其中一处引文的 出处,即文后“注释”提到的“《美国文学的传统》(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兰顿公司第5版,第1789—1790页”。但韩文虽然用了引号, 却没有任何标记指明出处,而文章后面也未附有任何“注释”或“参考文献”!   其次,从整体上看,宋、胡文共分三个部分:“现代的反应与存在的自觉”、 “生命的自我负责与相互关爱”、“存在的勇气与决断”。而韩文分两个部分: “现代的反应与存在的自觉”和“生命的自我负责与相互关爱”。除了省去的最 后一个部分,其它两个部分的标题完全一样。   再次,我将文章做了对比,发现韩文在很多地方几乎是大段大段地抄袭宋、 胡文。比如:   1.在第一部分“现代的反应与存在的自觉”中,宋、胡文第一部分第二段, 从“从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1944),贝娄就开始表明他的笔锋所指是畸形 繁荣的现代都市及其人生状态,这是现实的赐予。”一直到“而这种批判从美学 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反应”的文字;还有,“约瑟夫回忆过去,留恋过 去,是因生活空虚,无所寄托。”;从“约瑟夫的苦闷及整个人生的虚无与不确 定……”到“这一声疾呼是作者深刻感受到‘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之间分 裂的结果”的文字构成了韩文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只有第一句话不是来自宋、 胡文!   2.还是在第一部分,韩文的第三、四段与宋、胡文该部分的第五、六段完 全相同。   3.在第二部分“生命的自我负责与相互关爱”,韩文的第一段与宋、胡文 的第一段完全相同。   4.还是在第二部分,韩文的第三段与宋、胡文的第三段完全相同。另外, 韩文的最后一段与宋、胡文的第四段完全相同。   说到这里,韩福乐的抄袭已经是一目了然了。然而,我发现,事情还不那么 简单。   韩文中有几处并没有抄袭宋、胡文。这几处是第一部分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及 第二段全段;第二部分第四、五段全段。   初看到韩文第一部分第一句——“索尔·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 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 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我同样搜集网络评论文章,我就查了一下手头的资料,果然在网址为 “http://lxbook.diy.myrice.com/nobel/1976.htm”的网站上,有一篇题为 《1976年诺贝尔奖》的文章。韩文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与该网络文章的第三段 前半部分完全吻合!   后来,我又查到如下韩文的抄袭证据:   1.韩文第一部分第二段,与署名为“张永义”、来源于“青年时讯”、由 “新华网”转载的《索尔·贝娄:如饥似渴的观察家》一文第四段第四句起至段 尾的文字完全吻合,后者发表日期为2002年11月20日。    2.韩文第二部分第四、五段,以“索尔·贝娄有一部小说《更多的人 死于心碎》”及“在男女关系中,性和爱是分离的”开头,分别与署名为“耿 立”、发表在“故乡”网站上的《谁能免于死于心碎》一文中的第一段后半部分 和第二段全段吻合。发表日期为2002年8月22日,次日,该文又发布在“北方网” 上。   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外语系讲师的韩福乐不仅肆无忌惮地通篇抄袭,而且 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处标明引文的出处。   作为一名在读的硕士生,虽然知道抄袭在当代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 看到如此赤裸裸、如此恶劣的抄袭,还是让我感到震惊。   经查,韩福乐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讲师。宋德伟和胡春萍在发表《生 命的探询与存在的决断——索尔·贝娄小说的现代性意蕴片论》一文时系解放军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讲师。而韩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与宋、 胡所在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都地处河南省郑州市!真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另有他 因。   同样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曾以创办“赛珍珠研究专栏”而名躁一时、现在又 是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怎么会刊登抄袭痕迹 如此明显的文章。真是不能不令人怀疑它如今的学术眼光和审稿制度了。   2006年2月7日 (XYS200602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