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是搞环保还是玩政治?   ——冷眼看圆明园防渗之争   陶世龙   制造“圆明园事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     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上发表刘鉴强先生的文章称:   “圆明园事件的意义超越了圆明园本身,从政府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以 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来讲,它也许可以称之为一场‘百日维新’运动。3个月 前(4月 21日),本报‘方舟评论’曾指出,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听证会,在中国 环保史上乃至法治史上,都具有标识性的重大意义,是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一个鲜活例证,具有示范价值。”(圆明园事件:从“百日维旧”到“百日维新” [方舟评论])   这里的“圆明园事件”,指的是从2005年3月29日张正春对圆明园防渗工程 发难,3月31日这个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6月30日下午环评报告递交国家环 保总局,到环保总局于7月5日组织各方专家审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 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前后历时约100天。   刘先生认为这一事件意义重大,故以康梁戊戍变法的百日维新相比拟。当然 也有不同,康梁那次变法是以失败而结束,而这次据说是取得了“胜利”。蒋高 明先生称之为“一次生态环境保卫战的胜利。”(蒋高明:生态、历史、文化问题 及圆明园事件的意义)显然是眼界太低了。博客网总裁王俊秀借别人的话指出 “已经超越的环保的意义,是整个近年来形成公民维权运动的一个支流”,(博 客科技独家直播: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第二次会议) 海外也有人写文章从这 个意义上赞扬“那些具有公共精神的专家和民间环保组织”,“起到关键性作 用”。(思远:圆明园防渗事件中公众参与的范本意义,博讯新闻)   这一来,倒是证实了赵南元等人当初看出的,某些人把环保喊的震天价响, 并不是真正在搞环保。当然,我不怀疑许多不明究理的参加者的真诚,但此次 “圆明园事件”,并非是为了保护环境,或者说主要目的不是。从事态的发展情 况来看,已很清楚。   圆明园事件是以防渗工程会造成“生态灾难”开始的   圆明园事件,按新京报所记录,是从“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客座教 授张正春在圆明园游览时,发现了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开始的。当时 从2005年2月16日开始的铺膜工程已基本完成,准备在五一之前,对湖进行注水。 整个整治环境的工程则早在2003年8月就已开工了。(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节水遭 质疑 2005-3-29 2:26:00新京报)“如果他(张正春)没有北京之行,没有对相 关知识的了解,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精神,这件事或许就在若干天后, 伴随着水流进入圆明园而永久沉于水底----此前,无论是在媒体还是政府权威部 门那里,公众都没有见到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改革管理体制圆明园才能获 最终安全 新京报社论2005-3-29 8:19:00)   张正春是以铺防渗膜会造成“生态灾难”为由提出质疑,经新京报等媒体大 肆宣传,引起了公众的注意,环保局随即召开听证会,辩论的核心也是防渗膜是 否有害于环境,此工程对环境有多大破坏。这方面的报道和评论都很多,如:   南方周末:专家称圆明园铺设防渗膜将导致生态灾难 (作者:刘鉴强)   圆明园耗资1.5亿铺设防渗膜 专家称是生态灾难 (人民网)   专家直言:“圆明园防渗是生态灾难”(新快报)--甘肃省植物协会副理事 长、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崔海亭等专 家直言防渗工程是生态灾难。   圆明园拆除塑料膜可减少损失--质疑防渗工程“第一人”张正春教授认为, “铺膜”做法将会导致圆明园旱涝俱灾(新京报)   专家质疑湖底防渗 圆明园这是在自断命根 (北京晚报)   圆明园湖底铺膜引争议 认为会严重破坏园林 (北京娱乐信报)   还有针对防渗膜的调查。那个听证会也被叫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 证会” 。见下:   环保局昨起调查“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一事   北京市环保局初步认定:圆明园铺防渗膜违法   直播实录: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   他们把反对使用防渗膜放在第一位。是不是需要防渗?可不可以用防渗膜来 防渗?成为争论的焦点。   在传出环评报告总体上支持防渗后变调   我注意到,在事件发展的初期,环保总局和环保人士都是在强调防渗会破坏 生态平衡,虽然表现出他们在科学上不甚了了,但似乎的确是在为了环保,并尊 重科学,所以能吸引大批公众的关注。这与他们可能错误估计防渗膜很难在环评 中通过有关,如新京报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和导语:   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叫停 国家环保总局称将召开听证会,湖底铺膜方法恐难 通过环评审批   还在社论中说: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已经表示,圆明园现行的铺设防渗膜的方法在环评审批 中很可能不会通过。(圆明园防渗工程该如何收场 [新京报社论])   但在传环评支持圆明园防渗(2005-6-19)后,他们的调子就变了,新京报 连续发出社论和评论,称:   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 2005-6-20 0:04:00   圆明园问题不能忽视价值理性 2005-6-21 2:13:00,   圆明园问题更需要人文判断 2005-6-21 2:15:00   使用的言语不同,其意则一,就是科学在这里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有个 “助教授”李迪华说的更直白:“[圆明园事件]中防渗是最次要的”,“次要” 还要加上个最,随即被方舟子和其他网友质疑。(传环评支持防渗 方舟子评"环 保人士"改口 2005-06-20)   “科学结论在涉及利益冲突的场合,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谓专家 论证,也只能是一种参考意见。”(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原来尊 重科学的幌子也不要了,露出了想回到政治挂帅老路的马脚。 赵南元先生一针 见血地指出这是图穷匕见和指鹿为马(读新京报两篇社论有感),我也写了《能 将科学与政策对立起来吗?和鼓吹回到"政治挂帅"--新京报意欲何为?》,大家自 可比较评判。   其实,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把科学当回事,这在我写的《外行当家科学缺 位--四看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里已作了分析。回头一看,事情更是清楚,如果 真是那样重视环境保护,圆明园大规模整治环境的工程已进行了好久,媒体也曾 广为传播,而且不少环保人士就住在北大、清华,何以长久视而不见?还有环保 总局就在北京,北京市、海淀区也有环保局,何以要等到工程快完,才出来干预? 在基本完工情况即将放水之际,横插一刀,使裸露的湖底曝晒在夏季烈日之下, 难道不是对这里的生态系统更大的破坏?(参见《圆明园防渗久拖不决,天热缺水 树发黄.这笔账该怎么算?》;水博:圆明园工程去年就已动工环保总局果真不知 道?)   环评报告否定了挑起圆明园事件的根据   清华大学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尽管环保 人士赵永新的感受是:“当我看完公布的防渗环评报告,虽然其内容与此前沸沸 扬扬的传闻大相径庭,但结论之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欢欣与期待—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整改感言。作者赵永新)但这个报告在 需不需要防渗和防渗膜是否可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答案并不含糊,即需要防渗 和防渗膜可用。张正春用以挑起事件的根据不能成立了。所以环保人士俞孔坚在 报告即将公开之前要说“圆明园环评报告即使通过,防渗工程也不合法 。”之 后还要说:“即使环评报告支持防渗工程,也只是盗用科学的名义来进行非道义 的工程,更不能作为继续改造工程的依据和借口。” (环评不是改造圆明园的 充分条件)一些环保人士还扬言“不排除再次呼吁召开圆明园听证会”,张正春 对这个环评报告也是不满的。但环评报告中讲的是事实和科学,他们无法反驳, 所以改为抛开科学,在别的事情上做文章。从各方面的报道来看,圆明园里是有 问题,但并不是张正春所提出的那些。   《新京报》报道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尽管防渗膜目前并未被证明 有毒性,但天然防渗方法显然比铺设防渗膜符合生态要求。在湖底与湖岸边大面 积铺设防渗膜虽然能够形成并维持较大的水域景观,能在短期内使水生生物得以 恢复,但由于阻碍了水体交换和侧渗补给,将会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 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 系统的严重破坏。因此,该工程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必须进行全面整改。”(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这话听 起来好像是铺膜还是不对,当初反对铺膜有理,但无论怎样玩弄语言文字游戏, 也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防渗膜并非不可用,他们当初宣传铺了防渗膜就 会造成“生态灾难”是危言耸听,子虚乌有。   一些媒体的舆论导向有问题   透过圆明园事件,我看到中国相当多的媒体,未能作到客观公正地把真相告 诉读者,舆论导向有问题。   最明显的是张正春提出铺防渗膜有害,会造成“生态灾难”,缺乏科学依据; 他所使用的“湖水汪洋,与地下水相通可以接‘地气’而产生的‘灵气’”之类 的语言,(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节水遭质疑)不是科学的语言,更像个风水师在 说话,可是新京报等媒体却寻机大肆宣扬,国家环保总局也以此为据,召开不轻 易开的听证会。不是没有人怀疑张正春的问题,但在媒体上是一片为张正春叫好 的声音,而反对的意见却难以在媒体上发声。那个听证会也是如此。   及至环评报告出来,明明是张正春提出的铺防渗膜有害,会造成“生态灾难” 的论点已被否定,一些媒体仍在玩文字游戏以淡化和掩盖这一事实。如有一条新 闻报道环评报告,使用的标题是《圆明园防渗严重破坏生态》,但其内容实为 “圆明园防渗工程造成水生生态严重破坏”,多了“工程”和“水生”两个词、 四个字。须知这四字之差,大有讲究。“防渗工程”不能等同于“防渗”,工程 施工过程中当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防渗在在环评报告中已予肯定;“生态” 和“水生生态”的概念也有差别,“水生生态”只是在水体中才有,不包括陆地, 也就是说并不是圆明园整体,范围小了,特别是圆明园中的水面,早已消失殆尽, 如吴良镛先生所回忆:“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什么时候放水我不记得了,遗址是 干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文字实录(5))现在的湖,是人工挖 出,1986年1月才引水灌注而成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圆明园园史介绍 圆明 园大事记 )   环保人士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院长)说得好:“文化 遗产必须满足真实性(Authenticity)检验。真实性就是反对复制、作伪和假冒 的原真特性。” 我赞成,而以此为准,所谓圆明园的水生生态系统也并非原真, 已经有了能维护当然好,而圆明园管理当局所采取的防渗措施应该就是从维护出 发,并不是有张正春指出的那种罪过。但是不少媒体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 这些事实,而且在环评报告出来后还有这样的欢呼:   “人们在为环保总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致敬的同时,更为这 一事件所显示的社会进步而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法治的胜利,是公众参与的胜 利,是民主和科学的胜利,更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表征!”(欢欣与期待—环 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整改感言。作者赵永新)   难怪有人怀疑:圆明园事件中究竟谁在操纵舆论?这里面的真相可能一时难 以查清,大概也没有人去查,暂不管他,而被媒体誉为“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的 第一人”的张正春,其真实身份倒是一个应该也能够解决的问题。曾有人为之辩 护,应看他讲的对不对,不在他的身份。的确,不应该因人废言,但这是指不应 管他是什么身份,并非身份是假的,仍可不闻不问,因为这是反对弄虚作假,而 不是计较其身份的高低。特别是对于应该报道真实的媒体来说更为重要。但正如 荒川所提问:从圆明园听证会看媒体---为何不肯解假教授之谜?   对此,他和水博先生都有查证:发现一些媒体先说张是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后来人民日报的记者赵永新又给他(在人民日报上)晋升为兰州大学教授。4月4 日西部商报记者陈永君正式报道了兰州大学新闻发言人和兰大生命学院负责人, 澄清张正春不是该校教授、其言行与学校无关的发言。然而,对于这么一个全国 正在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重要的新闻消息报道出来之后,全国上下几乎没 有任何其他宣传媒体转载,居然就像是石沉大海一样的没有任何反应。随后张正 春继续被媒体授予几个不同的职务、职称。然而,根据一位人民网网友的介绍, 不但张正春的教授是假的,媒体介绍的其他几个职务也不可靠。他的另一个 “生态旅游学会理事” 职务,到现在“也还没有落实”,即便是在国家环保局 举行的面对全国直播的听证会上,会议主持人安排给张正春的正式身份----“甘 肃省植物协会副理事长” 也有问题。据网友揭露‘该协会至今没有在地方民政 部登记’”。   水博怀疑:“可能还是为了使“揭发”圆明园的理由更有欺骗性,记者有意 不把其身份告诉公众。”(“圆明园事件”第一人、假教授张正春系“卖酒大 师”) 果如此,这就不仅仅是张正春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新闻工作者应有 的职业道德了 。我想,也许不尽如此,不少人可能是缺乏应有的科学素养和准 确表达的能力,无意之中当了传声筒。   谁是政府?谁是民众?   刘鉴强先生在《圆明园事件:从“百日维旧”到“百日维新”[方舟评论]》 将其“圆明园事件”比拟为“百日维新”,说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的成功尝试”。   这里的政府就是环保总局,有关“圆明园事件”的报道中多是如此使用,即 环保总局=政府。潘副局长的口气,也是多以政府自居。   对此,我有怀疑。因为据人民网>>中国政府中的介绍,国家环保总局是十八 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不在部委之内,它是中国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没问题, 也许在某种场合它可以代表政府,但它不能等同于政府是明显的。   但在关于园明园事件报道和评论中,却常有人仅把环保总局当成政府,别的 政府部门却不算。刘鉴强先生就是如此。如他在《圆明园事件:从“百日维旧” 到“百日维新”[方舟评论]》中说:“从政府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以及建 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来讲,它也许可以称之为一场“百日维新”运动。”史无前例 的圆明园听证会,...是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个鲜活例证,“在圆明园事 件中,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的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 样板。”“圆明园事件,就使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成功的实验。”“圆明园事 件“百日维新”的意义不仅于此,它还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创造和谐社会的成功尝 试。”这里的政府都是指的国家环保总局。   同时又说:“我们也发现,尽管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公众踊跃参与,媒体大 力监督;尽管违法事实确凿,造成生态破坏的结论明确,有关方面却不见动静, 可见,令法治社会顺利前行仍需努力。”这句话里的“政府”后面多了“部门” 二字,比较合乎环保总局的身份,但这“有关方面”是谁呢?刘先生没说出来。 环保人士、北大教授崔海亭则说出来了。他说:“现在围绕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出 来的讨论争论似乎画上句号了,但是很多问题确实值得很好的深思一下。我觉得 圆明园防渗工程一开始,就是一个权与法的较量。无视法制的,不光是圆明园管 理处,还有它的主管部门,它的上级领导部门。”(崔海亭,博客科技独家直播: 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第二次会议 )他在这里告诉人们,所谓“有关方面”包 括圆明园管理处的主管部门,它的上级领导部门,也就是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 市人民政府了。这就奇怪,为什么国务院十八个直属机构之一的环保总局是政府, 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倒不是政府而成了“有关方面”?   其实这一点刘鉴强先生应该清楚,因为2005年4月26日新京报的社论已说了:   “圆明园防渗等工程是由圆明园的上级政府决策拍板的,而现在这一系列工 程出现了种种问题,引来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质疑,这就需要圆明园的上级政府 重新进行反思并进行调整,如果其上级政府并无动作,这就需要北京市乃至国家 有关决策部门加以干预,这样的干预往往发生在上级与下级之间,比环保部门的 干预更加有效快捷。”(圆明园事件:不该让环保部门孤军奋战)   他们不是不知道圆明园管理处的上级是政府。因此所谓“政府和民众共同创 造和谐社会的成功尝试”只能是自欺欺人。   从事态的发展来看,至少是海淀区人民政府对圆明园防渗等工程的看法与环 保总局并不是一致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两个政府在各说各的话。   再说开了个一边倒的听证会就能等于实现了民主吗?谁是民众?环保人士或 几十个经环保总局挑出来参加听证会的人就能等于民众吗。每个人都可以宣布自 己是民众,赵永新是,廖晓义是,难道赵南元不是,水博不是,圆明园一千多农 户不是。   对此,我前也写有一篇文章《公仆当家主人缺位--三看圆明园防渗工程听 证》,就不再多说了。   公仆角力,主人买单   在“圆明园事件”中,刘鉴强先生看了一百天,看出了“政府和民众共同创 造和谐社会的成功尝试”。我在此大洋的另一岸,也冷眼看了一百天,看到的依 然是“公仆当家,主人缺位”,而且看出这防渗之争,其实是公仆在角力。环保 人士赵永新的话也可为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虎”是谁?能是无 权无势的老百姓吗。   明眼人一看就不难看出,在圆明园防渗之争中,一方是以环保部总局副局长 为代表的公仆;另一方是圆明园管理处的处长以及他的上级,也是公仆。   他们这一角力不打紧,造成的损失还得主人来买单。   前有网友曾提出:圆明园听证会受关注 网友最关心谁来买单?(人民网>> 环保>>环保动态2005-04-13)“不管是保留工程,还是撤销工程,浪费巨大的财 力物力谁来买单?总要有个承担责任的!””已经铺上的塑料就浪费了,把它们 清除还要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这样一来,损失是不是数额巨大?责任人构不构 成违法犯罪?” 他矛头所向,是对着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和他的上级,因为 那时普遍认为铺防渗膜的做法是错误的,   现在环评的结论否定了不能铺塑料的论点,圆明园管理处一方的公仆,就没 有那么大的责任,而造成湖底至今仍在烈日曝晒之下,是环保总局要求铺更好的 材料,另一方的公仆也就不能说没有责任,但看来这些公仆并不在乎那些树木花 草的干渴,这倒也不奇怪,他们并不讳言,是看中了环保为最佳切入点,借以实 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醉翁之意并不在环保。但不讲科学,最多是为民作主,这就 是开启了在中国实现民主的现实途径么?因此我对之不感兴趣,我现在最关心倒 是和许多网友的想法相同,“圆明园的防渗膜问题不要再折腾了”否则那账单越 来越长,结果仍得主人来付。   尾声   在不少环保人士欢呼“胜利”的时候,有位崔海亭先生倒是保持了冷静,他 说:“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的一场争论似乎要画上句号了,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 深思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一些部门的领导者不是“执政为民”,而是把个 人的升迁看得过重,为官一任,追求政绩,重视看得见的、眼前的效益,忽视可 持续发展与历史的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缺少文化科学知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自然规律知之甚少。” (崔海亭:圆明园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他的话讲得 对,可惜不知他是在说谁。在我看来,如果仅仅指圆明园管理处一方的公仆是不 够的,另一方的公仆也值得三思。   文章就要结束了,正好看见一条消息:人民网北京7月22日讯 日前,美国 《商业周刊》评出了本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他们不仅包括金融界、管理界 及创新界的社会精英,还有来自社会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其中,中国有6人入 选,他们分别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 执行官陈天桥、中兴通讯总裁殷一民、电影导演王小帅,其余两位分别来自中国 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有点过于简略。其他网站的报道,有比较详细的,但都缺失 了以下这一段:“潘岳为中港台唯一入选的官员,他也是过去十多年来唯一一个 系统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中国高级官员,因此被贬到国家环保总局当副局长。 他正引领中国的环保风暴,遇到一些地方势力和商人反弹,但受到民众欢迎。” 这个介绍符合实际么?美国人说的未必能算数,需要中国老百姓自己去评判。 2005年7月23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XYS200507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