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评】 《钱江晚报》2005年5月25日“在线·游侠”版发表的徐建新《我不做大哥已很多年》 一文,通篇剽窃我在2000年为《南方都市报》“图雅专辑”写的《怀图雅》一文 (后做为序言收入现代出版社出的《图雅的涂鸦》一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几 乎是逐段逐句逐字地照抄,如此肆无忌惮地把他人的文字偷来挣稿费,实属罕见。 而且偷到“学术打假人”头上,更是大胆。现把文中剽窃部分一一列出,并把 《怀图雅》全文附在后面供对照。 (方舟子) 我不做大哥已很多年 徐建新 钱江晚报2005-5-25在线·游侠 2002年,现代出版社公布一则寻人启事: 图雅,看到此“寻人启事”后请与以下地址联系,以便领取此书出版后的大 额版税,并为翘首以待的读者、网络后辈写手以及崇拜者们签名。凡提供图雅准 确信息的朋友,将以重礼酬谢。 然而,依然杳无音信。1993年至1996年7月,图雅辉煌了3年;1996年至2005 年,图雅失踪了9年。没有留下任何理由。 图雅,昵称鸦。鸦是什么级别?现在闻名遐迩的《新语丝》曾在他的策划与 创作下。有人称他是中文网元老中的元老、中文网络写作祖父级前辈、汉语BBS 的一个奇迹。   图雅的身份之谜   早期网人并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图雅是个例外。他的真实身份, 到现在还是个谜。直到1994年,鸦的散文《寻龙记》获得一个文学奖,按要求要 提供个人简介,他才首次公开透露了一点个人信息,然而也非常有限,不过是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北京”,而这是只要细读他的文章就可以推测出的。他有 时也在网上跟人讨论一些高等数学的问题,所以他的专业,大约与数学有关。甚 至连其性别也有争议,虽然其文风、措辞明显男性化,网上却有人哄传,到现在 也还有人怀疑他是女扮男装。不过对这一点方舟子曾经澄清鸦是男子。因为鸦在 参与筹备著名的“新语丝”中文网时,曾要求方舟子给他寄过点东西,提供的收 件人姓名用的是男子英文名。【方舟子按:此段剽窃自《怀图雅》第一段】 1996年4月,《新语丝》、《花招》、《橄榄树》、《枫华园》等刊物的成 员20余人在华盛顿百合家聚会,鸦曾说要到会,与会者翘首以待,最终也没见他 露面。3个月后,鸦就从网上消失了,距离他初次上网,刚好整整3年。【方舟子 按:此段剽窃自《怀图雅》第二段】   鸦的辉煌年代   1993年,图雅任中文电子杂志《华夏文摘》特约编辑,同年7月,他第一次 上网,在国际中文新闻组(ACT)写作。(后因为意见不合退出。)【方舟子按: 这句改自《怀图雅》“鸦在1993年曾经在《华夏文摘》当过一段特约编辑,后因 为意见不合退出”一句,但改错了,图雅退出的是《华夏文摘》。】 熟悉的人评说,图雅“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神话”。网络并不是虚拟的, 它是现实的延伸,是现实的原版镜像。因此,同现实一样,在网络上发帖子的人, 也大致分左中右三派:极端派、保守派、骑墙派;很少有人的文字和观点能得到 大多数人的一致欣赏和拥护。而图雅的文字和观点,恰恰是这很少人中的一个。 图雅的故事多从市井中来,因为他居住在“建工部大院”,是所谓的“大 院孩子”;而且又兼有那个时代“街头青年”的特色。这一点和王朔极其相像, 都是直接把日常生活的真实经历写进小说。而这种“市民智慧”,保证了图雅文 风的最大特色——有趣。正因为“有趣”,才使图雅在网上“左中右”逢源,受 到各色人等的欢迎,以至于连“毫无是非观念的网上痞子”都引图雅为知己,也 因此,遂成就了图雅的网络盛名。 方舟子曾评价,鸦大概可算是网上绝无仅有的 “语言大师”,光读文章不 看署名也可猜出是他的手笔,别人也无法假冒。鸦长于叙事、抒情而拙于说理, 但即使是那些感性盖过了理性的议论文章,却也因为诙谐风趣而富有可读性。与 国内网上风行的那种将恶谑当有趣的搞笑文章不同,鸦的诙谐往往富有韵味,类 似于西洋的幽默,在品位上,比油嘴滑舌高出了不止一筹。【方舟子按:此段抄 自《怀图雅》第三段,因提到“方舟子曾评价”,且不算剽窃。】   图雅与图腾   1994年年初筹备《新语丝》时,鸦是积极分子,“语丝”之名就是他首先想 到的。 他后来在《我看〈新语丝〉》一文中回忆说:“《新语丝》创刊,起哄我也 有分,后来看事情闹大了,又害怕起来,瞅空溜了号。”爱起哄又总溜号,可算 是鸦在网上的行为特征,比如他发起的授予金庸诺贝尔奖倡议和为小学生写科普 的“奥秘工程”,就都属于虎头蛇尾。但鸦做事力有不逮,用心却是极好。他为 人处事很有正义感,也有几份理想主义色彩。【方舟子按:这两段剽窃《怀图雅》 第四段】 鸦在1993年7月上网时,正是国际中文新闻组ACT开始进入繁荣的时期。鸦在 1996年7月离网时,ACT正走向衰落,海外中文网就要四分五裂,国内网络也就要 兴起,网络商业化的大潮也就要汹涌而来。所以,鸦在中文网的3年,恰恰是中 文网络同一、非商业化的黄金时代,鸦也因此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方舟 子按:此段剽窃《怀图雅》第五段】 但憾斯人无处可寻,也许我们只能从这些回忆碎片和评论中找寻他昔日的踪 迹。 怀图雅 ·方舟子· 早期网人并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图雅(有时也写做涂鸦,昵称 鸦)是个例外。他的真实身份,到现在还是个谜。直到1994年,鸦的散文《寻龙 记》获台湾《中央日报》的一个文学奖,按要求要提供个人简介,他才首次公开 透露了一点个人信息,然而也非常有限,不过是“五十年代出身于北京”,而这 是只要细读他的文章就可以推测出的。他有时也在网上跟人讨论一些高等数学的 问题,所以他的专业,大约与数学有关。甚至连其性别也有争议,虽然其文风、 措辞明显男性化,网上却有人哄传、到现在也还有人怀疑他是女扮男装。不过对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澄清:鸦曾经要我给他寄过点东西,提供的收件人姓名用的是 男子英文名。 1996年4月,《新语丝》、《花招》、《橄榄树》、《枫华园》等刊物的成员 二十余人在华盛顿百合家聚会,鸦曾说要到会,与会者翘首以待,最终也没见他 露面。三个月后,鸦就从网上消失了,距离他初次上网,刚好整整三年。 鸦大概可算是网上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文章用语极富个人特色,光读 文章不看署名也可猜出是他的手笔,别人也无法假冒。鸦长于叙事、抒情而拙于 说理,所以他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远胜于议论文章。但即使是那些感性盖过了理性 的议论文章,虽难以说动读者,却也因为诙谐风趣而富有可读性。与国内网上风 行的那种将恶谑当有趣的搞笑文章不同,鸦的诙谐往往富有韵味,类似于西洋的 幽默,在品味上,比油嘴滑舌高出了不止一筹。鸦的文学作品,也以语言取胜, 在布局谋篇方面仍有欠缺。所以他的散文强于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强于中篇小 说。他创作的两篇中篇小说,结构都很零乱,不成样子。这是网上随写随贴的毛 病,倒未必是天赋不足。如果鸦能够潜心创作,仔细推敲,中文文坛,或许能出 现一位小说大家。这是鸦还在网上时,我就一再指出过的。但愿他现在就正躲在 地球的哪个角落闭门谢客创作巨著。 鸦在1993年曾经在《华夏文摘》当过一段特约编辑,后因为意见不合退出。 1994年年初筹备《新语丝》时,鸦是积极分子,“语丝”之名就是他首先想到的。 他后来在《我看〈新语丝〉》一文中回忆说:“《新语丝》创刊,起哄我也有份, 后来看事情闹大了,又害怕起来,瞅空溜了号。”爱起哄又总溜号,可算是鸦在 网上的行为特征,比如他发起的授予金庸诺贝尔奖倡议和为小学生写科普的“奥 秘工程”,就都属于虎头蛇尾。但鸦做事力有不逮,用心却是极好。他为人处事 很有正义感,也有几分理想主义色彩。国内某些毫无是非观念的网上痞子一面把 海外各位老网人全归入“网上蛤蟆”,一面却要拜鸦为前辈,实属缪托知己。这 种网痞,在海外中文网就一直有,鸦和他们是对头,称他们为“叫驴”。鸦有几 次稍嫌出格的怒骂,就是针对这些“叫驴”的。只不过,海外“叫驴”属偷鸡摸 狗之辈,人人喊打,不如国内“叫驴”敢于招摇过市且无限风光,这应属国内网 络的一大怪现象。 鸦在1993年7月上网时,正是国际中文新闻组ACT开始进入繁荣的时期。鸦在 1996年7月离网时,ACT正走向衰落,海外中文网就要四分五裂,国内网络也就要 兴起,网络商业化的大潮也就要汹涌而来。所以,鸦在中文网的三年,恰恰是中 文网络同一、非商业化的黄金时代,鸦也因此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我们今 天怀念图雅,也正是因为怀念中文网那段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好时光。 2000.7.31 (XYS200505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