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对《“许传玺院士”风波透析》的评析   新捕头   法学界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一段时间里,围绕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 “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引起的争议可谓高潮迭起、波澜汹涌。   【蒋同志的水平好像不怎么样,下笔就见漏洞。留美博士朱苏力的招博事件, 在去年夏天炒得火热,足以当选去年中国法学界的头条新闻。无论从新闻人物的 学术影响、社会地位还是从事件的冲击力上来说,朱苏力事件都远远超过今天的 许院士风波。所谓“法学界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显然与事实不符。蒋同志作 为法制日报的一名记者,难道连朱苏力事件都不了解?】   先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玉圣教授1月24日在他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发 表文章,在肯定许传玺的成就很大,“应该鼓励与表彰”的同时,对“美国法律 研究院”(TheAmericanLawInstitute,缩写为ALI)及其“院士”(Member)名称的 翻译提出质疑。   此后,杨的文章被一些法律类网站纷纷转载,争论焦点集中在“美国法律研 究院”与“院士”是否翻译得当。   时隔不久,中国青年报2月28日一篇“首名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涉嫌夸 大”的消息,虽然字里行间均与网上内容雷同,但被数家媒体争相转载。   再后来,吉林大学的邓正来3月2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许传玺当选美国院士 事件的追究”一文,不仅质疑许传玺院士的真实性,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政 法大学和教育部,追问校方及教育部是否对此事进行过核查,从而网上讨论更趋 激烈。   上述争议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贴中被提升为“许传玺现象”与“许 传玺事件”,一下子在法学界炒得沸沸扬扬,不断升级的态势更是让业内人士一 头雾水,吃惊不已。   “许传玺院士”风波起因   风波缘起于2005年1月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和中华全国律师协 会的负责人汇聚人民大会堂,为庆贺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 院院士举行隆重的仪式。   之后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今年36岁的许传玺是美国法律研究院继日本、印 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7位院士之后的第8位亚洲院士,也是当选该院院士的第一 个中国大陆学者,并称此次许传玺当选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空白,还为中美在法 律领域的交流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引进的优秀人才、2002年底回国组建中美法学院并出任院 长的许传玺一下子成为聚焦中心。   想想看,谁不知道院士意味着什么?谁不知道当选院士该是一道多么耀眼的 光环?谁不知道“院士”这个金灿灿的字眼意味着中国学术界最高的荣誉?   始料不及的是,人们还来不及对这个新闻细细品味,马上便被网上昏天黑地 的“院士译法并不确切”、“许传玺涉嫌学术造假”等一片质疑声搞蒙了。   【什么叫“人们还来不及对这个新闻细细品味”?被这些质疑声搞蒙的是有 关当事人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网上的质疑很多,当事人为什么不及时站住来 一一反驳、解释、澄清?从蒋记者的用词造句,不难发现蒋记者并不是站在中立 的立场来写这篇报道的。】   “许传玺过于抬高自己身份”的传闻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法学界人士几乎全都对此事有所耳闻,对许传玺进行质疑、攻击、辩解及 表示理解、爱护的各方观点在网贴中不停地弹出。   【蒋记者何时作过全面的调查,竟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学界人士几乎 全都对此事有所耳闻”?!】   有人质疑,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的中文对译应为“协会”或“研究 会”,而不能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尽管Institute也可以在中文“研究所” 的意义上“升格”为“研究院”,就像中国法学会不能“译”成“中国法学研究 院”、中国史学会不能“译”成“中国史学研究院”一样。   而如果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不能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那么 “院士”一说也就无从谈起了,怀疑者几乎都是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思维。   想想看,如果不是译成“院士”,而是译成“成员”或“会员”,又如何呢?   面对网上和中国青年报的质疑,当事人会有何反应?记者由此采访了许传玺 先生。   走近许传玺   许传玺何许人也,能够让法学界如此热闹非凡?采访前记者先进行资料搜索, 发现许多网站都有许传玺先生的简历。   “1983年,15岁的许传玺以山东省高考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 语语言文学系;4年后,他又以138位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国际政治 系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向惟一的硕士生;1990年以后,许传玺留学美国,并分别 在1996、1999年获得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和哈佛大学法博士;2000至 2002年,许传玺相继担任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客座研究员和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 法中心首位专职研究员;2001年10月,他同时当选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与《美国 比较法学刊》编委(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当选该学会理事与该学刊编委);2003至 2004年,许传玺曾担任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首席法律专家及第2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主席法律专家……”   从这份简历来看,许传玺真够让人羡慕的,称他为“天之骄子”一点儿也不 过分。   记者不免有些困惑,许传玺的这些资历已经超出别人许多,如果再以锦衣加 身,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会引火烧身、招人嫉恨?难道他在美国留学、工作13年, 连“member”一词应该译成院士还是会员自己不清楚?   【蒋记者显然和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一样,见到许传玺的一连串头衔便佩服 得五体投地,根本不考虑许传玺究竟作过什么样的学术贡献。】   4月13日,记者在春意盎然的中政大校园内,见到了文质彬彬的许传玺本人。 本以为他会在这个场合选择滔滔不绝地为自己申辩,没想到他对记者表示,他并 不想做任何争辩和评论,他只是向记者简单地展示了来自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有关 函件。   【许院士真的那么洒脱,“不想做任何争辩和评论”吗?虽然“他只是向记 者简单地展示了来自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有关函件”,但已经足以表明许院士坚持 己见的立场了。】   记者不知道不了解American Law Institute是否会被看作孤陋寡闻,但此事 发生之前,对American Law Institute,记者真的是一无所知,看了美国法律研 究院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给中政大和许传玺发来的传真,记者才有所了解。   传真中写道:“尊敬的徐显明校长,对于您来函咨询ALI在美的地位一事, 特向您介绍如下:ALI于1923年成立,在美国享有盛誉……对ALI及其member的恰 当的中文译文分别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研究院的院士候选人必须 由三名资深院士提名、推荐,随后由研究院的院士资格委员会审查其专业成就和 其他相关资格,如获得院士资格委员会通过,再由研究院理事会(由六十余位资 深院士组成,是研究院的核心管理机构)正式讨论、选举,只有获得理事会的通 过,才能当选院士。”   【从这份传真的第一句话来看,显然是就徐显明校长询问LAI在美国的地位 一事所作的答复。按照常理,这份传真应当是专门传给徐校长的,而没有必要传 给当事人许传玺院士。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份传真并不是徐校长出示给记者看 的,而是许传玺院士拿出来的。难道这份传真同时传给了徐校长和许院士?但是, 写给徐校长的传真,为什么要发给许院士呢?难道不怕别人说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和许传玺串通好了来蒙中国政法大学吗?更何况,徐校长咨询的 内容还涉及到许院士本人的利益!徐校长想了解LAI在美国的地位,途径有很多, 例如可以向本校许多曾经在美国大学呆过的教师咨询,可以从网上查询,可以从 有关的外教口中加以了解,等等。徐校长偏偏要向LAI的副主席咨询LAI在美国的 地位,难道就不怕此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在传真 中称:“对ALI及其member的恰当的中文译文分别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 士’”,真是奇怪,难道此人还精通中文?难道此人有权力且有能力断定LAI及 其member的恰当中文译文?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在传真中还介绍说:“研 究院的院士候选人必须由三名资深院士提名、推荐,随后由研究院的院士资格委 员会审查其专业成就和其他相关资格,如获得院士资格委员会通过,再由研究院 理事会(由六十余位资深院士组成,是研究院的核心管理机构)正式讨论、选举, 只有获得理事会的通过,才能当选院士。”这一段关于LAI院士的遴选程序的介 绍,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网站上可以找到 (http://rsc.cupl.edu.cn/rcyj/rd/11.htm),不过后者的介绍却是:“据了 解,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候选人必须首先由三名终身院士提名、推荐,随后由 研究院的院士资格委员会审查其专业成就和其他相关资格(如教育背景、任职经 历、专业活动、著述,以及推荐人的详细的相关评价等)。如获得院士资格委员 会一致通过,再由研究院理事会(理事会由六十余位资深院士组成,是研究院的 核心管理机构)开会正式讨论、选举。只有获得理事会的一致通过,才能当选院 士。”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这两处的介绍虽然主要内容相同,但是却存在一些 重要区别:前者说院士候选人必须由三名“资深院士”提名和推荐,但后者却说 必须由三名“终身院士”提名和推荐;前者说候选人必须经院士资格委员会和研 究院理事会的“通过”才能当选院士,后者却说候选人必须经院士资格委员会和 研究院理事会的“一致通过”才能当选院士。一段关于院士遴选的重要介绍,在 蒋记者的文章中和政法大学的网站上,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别,该让人们相信 哪一个翻译呢?显然,政法大学网站上介绍的内容,要比蒋记者文章中翻译的这 份传真更能抬高LAI的院士的地位。然而,这份传真的具体内容,究竟是谁翻译 的呢?】   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同时在给许传玺教授的贺信中提到:您的当选是 一项重要的荣誉,您可以为此发布新闻,与他人分享这一消息。   【Elena A. Cappella副主席的这句话是大实话,因为不管LAI的地位如何, 只要其成员身份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出来的,那么 就是一种荣誉,因而可以为此发布新闻,并与他人分享这一荣誉。这就像小学生 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也可以“为此发布新闻,与他人分享这一消息”一样。】   在争议尚未开始之前,许传玺在接受中政大校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虽然院 士制度起源于国外,但在国内的语境中,院士这一称号似乎具有比在国外更高的 含金量,相比之下,在国外当选院士———在非物质化的荣誉之外———更多地 意味着实际的责任。我……从未想过(也绝对不会)在国内的院士意义上期待任何 特殊的待遇。”   【许院士似乎没有专门研究过西方的院士制度,为什么忽然接受中国政法大 学校报记者的采访,大谈特谈西方的院士制度呢?合理的推测只能是,许院士的 这篇访谈是针对别人对他的院士身份的质疑而发表的,也即在争议开始之后进行 的,而非在“争议尚未开始之前”进行的。】   许传玺一再表示不愿就此事作出评价,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2000年他开 始翻译对美国法律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法律重述》时就认为“member” 一词相对应的中文含义是“院士”,并不是他当选了美国法律研究院的 “member”,才赋予了“member”院士的译法。对于目前发生的一切他感到很意 外,但他表示这决不是自己的本意。   【早在2000年许院士就将LAI及其member翻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 士”了!这似乎成了许院士唯一的救命稻草。这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吗?许院 士和徐校长似乎都认为是。如果仅仅是翻译问题,还有必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庆祝 和宣传吗?】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曾评价可以用两种底色来形容许传玺:做人和 蔼谦虚,犹如平和的绿色;做学问则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黄色。在采访过程 中,他确实给记者留下了一种踏实、平和、不事张扬、谦虚低调的印象。   【这位石书记真是可爱!作为您一手引进的人才、下属,作为您一手提拔起 来的干部,在您的面前,许院士怎么能不表现出和蔼谦虚的一面呢?不过,许院 士做学问是否“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黄色”,从他那份学术成果清单上,应 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石书记难道没有见过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坦白地说,记者觉得许传玺即使没有所谓“院士”的光环, 他的经历和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成员”身份,仍然足够辉煌。他是否有必要并真 地夸大了自己的学术身份,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蒋记者的观后感毫无道理可言,逻辑思维也太简单了。中国有不少贪官已 经贪污受贿了上千万乃至上亿元钱了,何曾因为钱太多而洗手不干了呢?】   国学大师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勾画出假造学历从大英帝国留学归来的鲜活 人物方鸿渐,难道法学界真的又出了一方鸿渐?   江平教授如是说   德高望重的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江平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许 传玺院士”风波,他早已略有耳闻,也一直非常关注该事件的发展。   江平老先生深切地对记者说,在他个人看来,中国政法大学引进许传玺教授 从人才的角度来看没有错,不能说是引进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绝对不能说引 进了一个骗子。   【江老先生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值得品味。何曾有人说过许院士不学无术了? 问题是,关于许院士的院士头衔以及庆功大会,真的名副其实吗?】   学术上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学术上要打假,另一个是学术上要懂得宽 容,这两个应该同时存在,学术打假主要指学术剽窃和伪造学历,如果说确确实 实是学术上存在剽窃,我们一定要反对。   【如果说“学术打假主要指学术剽窃和伪造学历”,那么学术打假显然也应 当包括伪造学术经历、学术头衔、学术身份等造假行为。批评许院士的人并没有 说许院士有学术剽窃行为,而主要集中在其学术经历以及各种头衔上,因此不在 江老先生“一定要反对”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江老先生并不反对打击学术身份 和学术经历方面的造假行为。】   “院士”这种译法让有的人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往往想把外国的东西完全 跟中国的对接,这在事实上是很难的。即使在翻译上出现了一些争议,也绝对和 学术上的作假和打假不可同日而语。   【江老先生说的不错。不过,在许院士事件里,显然是许院士以及中国政法 大学的有关领导们“想把外国的东西完全跟中国的对接”,为此不惜在翻译问题 上做手脚。】   记者:您能谈谈您所了解的American Law Institute吗?   江平:据我所知,ALI在美国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成为它的成员很不容易, 连美国人也不是轻易能够进入,这个研究院有两千多名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提 名和其他程序,才能入选,不能自己申请加入。应该说,能够获得成员的资格, 就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一个中国学者能够进入ALI,这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 该持欢迎的态度。我看到美国大使馆裴孝贤公使代表雷德大使给中政大校长写的 贺信,对于这个荣誉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美国大使也是律师出身,又代表美 国政府,我想总不至于无中生有、故意抬高吧。   前一阵,人们对ALI“院士”这个译名有些看法。但是,看法归看法,客观 归客观,事物还要还它本来面目。如果因为这种争议,而导致我们学校也好,一 个学者也好,承受本不应有的污点和损失,这也没必要。   【“看法归看法,客观归客观,事物还要还它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许院 士的翻译属于“看法”还是属于“客观”?遗憾的是,江老先生并没有表态。】   记者:您如何评价许传玺?   江平:许传玺的学术背景跨了三个学科,法学界应该欢迎更多跨学科的人才。 按许传玺本身毕业的三所名牌大学和他自己的这个经历、所拿到的学位和在耶鲁 法学院工作的经历,他完全可以在美国发展,他在美国也很有成就,美国教授也 很喜欢他,但他还是不愿意拿美国国籍,愿意回到中国搞教学和研究工作,愿意 到中国政法大学来,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政法大学要搞中美法学院,就需要这样的人来主持,这对于我们开展和美国 的交流,吸引更多的美国学者很有好处。   记者:您觉得应该从此事中汲取些什么?   江平:我觉得文人不要相轻。中国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人才太少了。放 开一个更宽的眼界来看,中国在国际上有几个知名的法学家呀?有人说我在世界 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坦率地说,我在国际上任何机构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 我的外语也不可能在国际上自由交流,现在国家提出政策,学校要尊重人才,同 行之间也要尊重人才,这是我们这一辈人特别希望的。   我是从一个75岁的老学者这个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就像我当年离开中国到苏 联学了五年,回来就被打成右派,我特别想不通,作为最优秀的人才被派到苏联 学习,我在国外刻苦用功、省吃俭用,回来怎么就成右派了呢?如果人才都是这 样,从国外学完了之后,一棍子都被打到了冷宫,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应该再重 蹈那个时代,成就一个人才不知道要多少年,毁掉一个人却太容易了。   【对许院士的质疑是文人相轻的结果吗?对许院士的批评与江老先生当年被 打成右派是一回事吗?随你们猜吧!蒋记者特意采访江老先生,想要的或许就是 这个效果。】   江平教授在结束访谈时特别向记者强调,批评的一方有些是知名的学者,有 的治学很严谨,成果也很丰富,被法学界所尊敬,被批评的一方他也很了解。他 本人不是裁判官,也当不好这个法官,他仅仅是以一个老学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 看法而已。   【既然江老先生自称“他本人不是裁判官,也当不好这个法官”,那么能不 能说江老先生对许传玺当选为LAI的院士这一事件是真是假,他自己也不清楚 呢?】   “许传玺事件”之所以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也许是与人们认为学校过分抬高 某人而产生抵触情绪有关。有人质疑:中国政法大学有必要为此兴师动众,大出 风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高规格的祝贺仪式吗?   徐校长坦然面对   面对此等质疑,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很坚定地说:如果中国政法大学还 有其他人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他仍然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庆贺仪式, 因为这不仅是政法人的荣誉,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政法人的荣誉和中国人的骄傲多了去了,都要在人民大会堂兴师动众地花 费几十万元举行庆贺仪式吗?马怀德教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 家,13亿中国人中才有30位,徐校长怎么不到人民大会堂为其举行庆贺仪式? LAI的一个member比马教授的这一头衔的含金量高吗?同样是政法大学的学院院 长,许院士的学术影响和学术贡献,可抵得上马怀德教授的十分之一?】   很多人都说,徐显明是一个自信、果断、有魄力、识才爱才、思想前卫的人, 果然名不虚传。   徐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沉重地说:校内外的一些人士对许传玺本人展开攻 击、对政法大学造成伤害,产生目前的后果,是许多人所想象不到的。   【既然许多人对许传玺本人展开攻击,并对政法大学造成伤害,许院士怎么 不及时地站出来反驳呢?校领导怎么不及时地利用新闻媒体逐一澄清呢?所有对 造假者的批评都会对有关的当事人和其所在的单位造成伤害,就像王铭铭事件一 样。徐校长何不反思一下,所谓“产生目前的后果”,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为什 么别的学校没有发生这种事情?】   记者:在您看来,ALI或美国法律研究院在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校长:美国法律研究院是美国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主流法学家、法律家团 体。它的《美国法律重述》系列、《统一商法典》、《模范刑法典》等对美国和 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它的创立者是塔夫特(前美国总统,当时是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等美国 法学界、法律界的领袖。创立研究院的目的是要克服当时美国法律的缺陷,改善 对正义的管理。   前不久举行的中美法学院院(校)长会议上,主桌上有三位美国法律研究院的 member(院士或者说成员),我问他们这个研究院在美国到底是什么地位。他们说: “在美国做法律职业的有70多万人,但是能够成为这个研究院院士的仅有2000多 人,这个比例大概是0.3%,成为ALI的member,是目前法律界人士的最高荣誉。”   【LAI的地位及其member的荣誉问题,与LAI的member能否翻译为院士,并不 是同一个问题,徐校长难道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没有人否认LAI的member是一 种荣誉。在中国做法律职业的至少有50万人吧,其中能够当选为中国法学会理事 的比例要远低于0.3%的水平,因此谁也不能否认当选为中国法学会的理事是一 种荣誉(徐校长还是中国法学会的副会长呢)。但是,这与中国法学会能否称为 “中国法律研究院”以及中国法学会的理事能否称为“中国法律研究院资深院士” 有何关系呢?因此,这三位LAI的member的意见并不能证明许院士的这个院士当 之无愧,许院士可以当之无愧地接受在人民大会堂的专场庆祝会。】   记者:您如何评价许传玺?   校长:对于一个学者的评价,很重要的是看他的学术经历、学术品德、学术 广域和学术潜质。入选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为什么只发生在许传玺身上,而 不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这个时候,面对这样那样的指责、批评和怀疑,甚至谩 骂和攻击,作为校长我有责任主持公道,我对许传玺的看法和态度不会改变。   【徐校长说:“对于一个学者的评价,很重要的是看他的学术经历、学术品 德、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徐校长为什么不提学术成果?对于一个学者的评价, 学术成果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中国评选两院院士,难道不看学术成果,光看 “学术经历、学术品德、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中国政法大学评聘教授、博士 生导师,为什么对许传玺就光看其“学术经历、学术品德、学术广域和学术潜 质”,而对其他教师却又只看“学术成果”?其秘密在于,许院士的学术成果实 在是太少,按照政法大学的标准,连教授都评不上,更不用说评博士生导师了。 可见,徐校长评价人才的标准,似乎是因人而异的。】   许传玺英语本科、国际政治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加上13年的留美和工作经历,这样的人才在国内还是不多的。   许传玺在耶鲁大学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然后又到哈佛法学院读 JD。有人认为,那个JD不是一个什么学位,这是在用无知来评价这个学位。查一 查耶鲁、哈佛法学教授的背景,几乎都是以JD为最高学位。在耶鲁时,许传玺曾 主编过《耶鲁人类学学刊》,有人质疑,这个学刊现在的名字中有 “Student”, 就是“学生”,认为许传玺在简历中夸大自己了。其实,许传玺担任主编的时候, 这个期刊的名字中并没有“Student”这个词,对许传玺的其他质疑也只是攻击 者的想象。   我在日本滨海道大学留学时,大学发给我的那个证件,就叫做Foreign Fellow,外国人研究员,这个研究员就是来自于英文的翻译。这样翻译没有违反 惯例,何况许传玺总是在翻译之后附加原文,以免别人误解。   美国法律研究院主要吸收能与美国院士密切交流、参与美国和国际法改革的 国外优秀学者。许传玺能够得到它的提名并最终当选,实在是顺理成章。   【“美国法律研究院主要吸收能与美国院士密切交流、参与美国和国际法改 革的国外优秀学者”?是记者记错了还是徐校长的口误?美国法律研究院怎么会 主要吸收国外优秀学者呢?】   记者:您如何看待对ALI及其member的中文翻译?   校长: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事实。许传玺在五年前便开始将ALI和它的 member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台湾也有人把它译成“研究院院 士”,这种译法早已得到ALI的批准和认可,ALI副主席还以ALI的名义给我发来 传真对此做出正式确认。在采用这种译法时,许传玺并没有预料到他会在几年后 得到研究院的提名和选举,不存在他通过选择译名而使自己获益的问题。   【LAI中的大部分成员精通中文吗?他们是如何批准和认可许传玺的翻译的? 是不是听取了许院士的介绍之后就采纳了许院士的翻译?他们了解院士在中国的 地位吗?许院士无视学界约定俗成的翻译,首创研究院和院士的翻译,谁知道是 不是“别有用心”呢?】   除ALI副主席外,也有ALI美国资深院士写信给我,证实ALI是与美国国家科 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工程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等院士机构对等的 主流法律家团体,“院士”之名恰如其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的 院士在英文中也是用member来表示。   我认为不能生硬地把member只认定为会员,关键要看相应机构的性质和地位。 前年《科技日报》上也曾对美国的院士制度和member的译法做过类似的讨论,文 章标题是“院士制度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是工程院几位老院士写的。   为什么工程院和科学院的“member”可以译为院士,而“ALI”的“member” 就不能译为院士呢?   【别的member可以翻译为院士,不等于LAI的member就可以翻译为院士。从 简单的个案类比中不能得出普适性的结论来。徐校长不会不知道这一逻辑吧?这 正应了江老先生在前面说的,有人“往往想把外国的东西完全跟中国的对接”。】   记者:在您看来,对词汇的翻译为何造成如此大的差异?   校长:我们在理解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不同的文化背景。现在在 语言学或社会学上,通常用“语境”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人们理解同一 个概念,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而赋予的内涵完全是赋予者自己的事情。   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 然后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是用一种等级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 在美国呢,曾有报道说,中国的一个大学校长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你那个大学 里获诺贝尔奖的有多少?他开玩笑说,今天你不小心踩了一个人,被你踩的那个 人可能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然后中国的大学校长又问,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这个学校里享有什么特殊的待遇?他想了半天,对这个问题表示出很大的困惑, 最后他给中方一个回答,说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哪儿不一样呢?诺贝尔奖获得 者可以免费停车,只有这么一个不同。   在美国的观念里,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意味着你加入了一个组织或者你 获得了一个荣誉,和一个人的身份和一个人所享有的待遇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而 在中国的这种语境当中,大家习惯于把院士当做一种身份、一种待遇,甚至有人 理解为副部级,这只是理解者自己赋予的概念。   所以当把“member”翻译成院士的时候,是理解者赋予它更高的含义,而不 是翻译者赋予了他更高的含义,我想重大的差别可能就在这里。   说到底,翻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许传玺没有学术造假,也 没有将身份夸大。如果说要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的话,将“member”译为“院士” 已得到美国法律研究院和美国业内人士的认可,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   【仅仅为庆贺许院士当选为院士,政法大学就花了几十万元、惊动了那么多 人进行大规模地庆祝,难道不正说明政法大学的领导“习惯于把院士当做一种身 份、一种待遇”?将“member”翻译成院士,究竟是翻译者想赋予它更高的含义, 还是理解者不得不根据中国的语境而赋予它更高的含义?其过错难道在于理解者 吗?即便理解者不该赋予院士以那么高的含义,那么政法大学又为何举行如此庞 大的庆祝活动呢?其举动是否正想让人们赋予许院士的院士头衔以更高的含义?】   记者:一些学者和教授认为,好像徐校长特别偏爱许传玺,因为他是您的山 东老乡?   校长:许传玺其实出生在吉林,只是祖籍山东,后来全家又搬回山东。我不 仅仅对许传玺偏爱,我对政法大学所有才华出众的人都是偏爱的。我在全校大会 上就讲过,校长就是要爱才如命。   【这话很动听!可惜的是,对于什么是才,徐校长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判断 标准,即“学术经历、学术品德、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其中许院士就至少占 了学术经历、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这三项,其他老师由于没有许院士那样的学术 经历、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所以就难免不被当作“才”来对待了。】   我在做法学院院长的时候讲过,做院长要有三个基本功,到了政法大学以后, 我仍然强调三个基本功。   第一个基本功是立法者不得制定使自己获利的法律,作为校长或作为院长, 任何一个改革的措施,任何一个出台的政策,任何的一次资源分配,第一个受益 的人一定不要是自己,而是教师和学生;第二个基本功就是每一个校长和每一个 院长,一定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寻找一批比他水平更高的人才,把他请来,使 他能够很愉快地和自己一起工作;还有一个基本功就是,应该去寻找本校以外的 一些资源,寻找到这个资源以后呢?拿回来配给学校最需要的人,而这个人一定 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人。   政法大学组建中美法学院,我不请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人做法学院的院长,难 道我请一个从德国回来的?   我对许传玺的爱惜始于1998年,当时中国政府法学教育考察团考察美国,这 个团的所有成员都有着对许传玺很高的评价。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后来得知许 传玺到政法大工作后,多次对我说“我们动手晚了,让政法大把这个优秀的人才 抢走了”。   我的看法是,许传玺具备了担当重任的才能,他有资格来担任这个院的院长。   【根据徐校长的介绍,早在1998年,包括徐校长在内的中国法学界的许多重 量级人物就开始对许传玺有着很高的评价了。然而,在1998年,许传玺尚未获得 JD学位,似乎也没有什么文章发表,这“很高的评价”从何而来?是学术评价吗? 还是因为时任“旅美中国法学会主席”的许传玺同志在组织欢迎接待国内访美人 员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似乎和徐校长一样爱才如命, 这点难能可贵。不过,即便是北大当年引进(接受?)留美归来的朱苏力同志, 也仅仅是给他评定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都是朱苏力同志靠后来的文章拼出来的。 即便吴校长想要许传玺,您也不看一看,许院士会放着教授、博导和院长不当, 甘愿像朱苏力那样到北大从一个小小的讲师干起吗?实际上,政法大学为许院士 开出的天价待遇,远远不是北大和清华愿意出、能够出、出得起的。】   【徐校长说:“我的看法是,许传玺具备了担当重任的才能,他有资格来担 任这个院的院长。”这似乎应了那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 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记者:您觉得有必要一定去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个活动吗?   校长:到人民大会堂去举行这个活动,纯属偶然。本来是教育部要对许传玺 进行一次祝贺,但教育部的场地和我们所选的那个时间发生冲突,就临时决定到 人民大会堂。这个活动是校方的活动,不是许传玺个人的活动。现在外界有很多 揣测,好像是许传玺个人在造势,这完全是对他的一种误解。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样一个活动,我们是事先沟通过的,花钱很少。   “许传玺事件”的发生,说明政法大学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一所大 学是一个学术生态系统,妒才与文人相轻是一种学术污染,污染不除,很难吸引 更多的像许传玺这样的人才来政法大学工作。   记者:您认为“许传玺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可以上升为一个“许传玺现 象”?   校长:我觉得“许传玺事件”不是偶然的。它可能与中国政法大学最近推出 的人才政策及分配制度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有关。针对许传玺出现如此大的 风波,并不能说这是一个“许传玺现象”,许传玺可能仅仅是这种利益冲突的牺 牲品而已。作为校长,我对这种事态感到十分痛心。   【果然是校长,出口不凡!批评和质疑许传玺院士的人,要么是嫉贤妒能、 文人相轻,要么是反对政法大学的人才政策和分配制度改革,两者必居其一。看 来,作为许院士的同事、同为引进人才的杨玉圣教授可以归入嫉贤妒能、文人相 轻的行列,作为校外人士的袁时伟和邓正来必然归入嫉贤妒能、文人相轻的行列, 而来历不明的燕中平同志如果是政法大学的老师而又不是引进人才的话,可能要 归入反对改革的反动派行列了。在当前的中国,谁敢说自己反对改革呀?!】   记者:难道您就不怕得罪人?不怕改革遭遇失败?   校长: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恢复优良传统及打造法科强校,所 有的措施都已见成效。   我认为一个大学的竞争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竞争应建立在良性的德行 之上,而不是通过诋毁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政法大人有先来后到之分,但先 来者不能把后来者视为“生物入侵”,所有的政法大人都应齐心协力,把中国政 法大学尽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高校。   【徐校长的这段话,似乎是批评那些长期工作在政法大学的老师把许传玺院 士乃至徐校长等等后来者视为“生物入侵”,并通过诋毁许院士来显示自己的存 在。这些人是谁?徐校长何不明说?对许院士的诋毁究竟在何处?许院士和徐校 长为何不去一一反驳呢?谁主张谁举证是一个基本的法学原理,批评和质疑许院 士的人已经举出了许多的证据,许院士为什么不去一一反驳,而只是“一再表示 不愿就此事作出评价”,只是举出他翻译的LAI副主席的来信来证明自己名正言 顺?】   徐显明校长向记者描绘了中国政法大学未来的美好蓝图,他说学校正在筹划 新的校址,如果有可能,他已经作了一些设想———   在未来的新校园里,大门会被命名为正义之门;打开正义之门,踏入的将是 宪政大道;通向的主建筑将是法学圣殿;校园内将有几个大的特色广场,可以命 名为自由广场、民主广场、人权广场;校园内的道路可分别以平等之路、明法之 路、致公之路来命名;把中外100个法学家、政治哲人做成雕塑,分散在校园各 个角落;宪政大道的两侧,分别是中国法律数据中心和中国法律博物馆,在法律 博物馆内人们将穿过时间的隧道,领略雅典古罗马时期法律人物的思想,同时成 为对外展示中国法治的窗口;主建筑的后面是十个学院,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法学 家集团所在地;校内既有人文之林,也有科学之园……   采访没有结束,几位记者已经被徐校长的理想深深打动了。   这就是几年前从山东大学副校长及法学院院长走马上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 徐显明,这就是据说断了政法大很多人财路因而备受责难的徐显明,这就是在各 种指责中一往无前的徐显明,这就是引进了许多“外来户”让政法大人颇有微词 的徐显明,这就是传闻还在折腾要把政法大迁校址的徐显明,这就是把政法大的 改革逼到风口浪尖上的徐显明,这就是在所有改革中无私利可图的徐显明,这就 是自判“不得罪个人就一定得罪后人”的徐显明。   【怎么回事?这篇文章不是要为许院士辩解、澄清,并进一步肯定和表扬许 院士的吗?怎么到最后竟然变成了对徐校长的歌功颂德?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歌功颂德也!】   风波后的思考   顺着想把政法大打造成与北大、清华比肩的徐显明的思路,再来理解像许传 玺这样一个没有被北大、清华抢走却选择了政法大的人才。徐显明作为校长为他 入选美国法律研究院而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国政法大学庆贺,你会不会觉得一切都 顺理成章了?   【蒋记者,徐校长要把政法大打造成与北大、清华比肩的世界一流高校吗? 这话是您老自己瞎编的还是徐校长亲口告诉您的?您不怕北大和清华的师生骂徐 校长,难道不怕政法大的师生骂徐校长吗?您替徐校长吹牛的口气未免也太大了 吧?不错,徐校长是曾经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大学,只有一个清华大学,也 只有一个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话,但是中国也只有一个西安翻译学院。这样的 话能够理解为徐校长要把政法大打造成与北大、清华比肩的世界一流高校吗?您 说许院士没有被北大、清华抢走,却选择了政法大学,您没有问一问北大和清华 答应给许院士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头衔、院长职务、60万元引进人才奖励这些 优惠条件吗?】   联想起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3月6日在正来学堂发表的帖子:“告别 求全责备,学会理解宽容”,其中心意思也是说像许传玺这样杰出的年轻法学家, 法学界少得很,如果吉林大学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他也会像徐显明校长一样激动 万分、欣喜若狂,这是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领导人的本能所在、气派所在。   【不知道张书记有没有和邓正来教授交流一下,看看被吉林大学重点引进的 邓正来教授是否赞同张书记的看法?】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江平教授、张文显教授那样呼吁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个人 的美德,也是民主的本质,即使中国政法大学、即使许传玺本人风头有点过盛, 人们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而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我们人生 的座右铭?   【看着这句话,怎么有点像那位卖力为许院士辩护的吴东发的口气?许院士 本人是因为“风头过盛”而招致批评还是因为弄虚作假而遭到怀疑?蒋记者看来 还是没有分清这两个事实。】   17世纪法国思想家派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 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 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让我们以善意待人,在爱惜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爱惜别 人吧!   【附带捎上两个现象:第一,据说许院士早在2002年底就被引进中国政法大 学担任中美法学院院长了,但是许院士在其发表于2003年第4期《法学研究》上 的《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一文中,作者所在机构列的是“美国耶鲁大学法 学院中国法中心研究员、《美国比较法学刊》(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编委、哈佛大学法博士(JD) 耶鲁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在 其发表于2003年第4期《中国法学》上的文章《行政罚款的确定标准:寻求一种新 的思路》一文中,作者所在机构列的也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 (资料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许院士和中国政法大学也未免太 粗心了吧?在这样两份法学类“国家级刊物”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按照政法大 学的规定每篇似乎要奖励5000元人民币的高级别论文,要为政法大学增光添彩的 两篇论文呀!距许院士担任中美法学院院长至少有8个月之久,居然不提中国政 法大学的大名,能够仅仅用“投稿较早、后来忘记”来解释吗?不知道许院士从 政法大学领取这两篇论文的奖金了没有?第二,在邓正来教授主持的“正来学堂” 的网站上,已经删去了有关许院士的几篇文章,包括邓教授自己写的那篇追究文 章。】 (XYS200505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