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一稿多投”——小中见大   作者:李朝阳   在“新语丝”上看到李永强先生关于“一稿多投”的观点,我想进一步对这 个问题再多发表一些看法,与各位共同讨论。   “一稿多投”的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更为普遍。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激增, 然而,可供他们投稿的期刊数量的增加在比例上和前者是严重不平衡的,即使包 括一些索要“版面费”、“集体出书”、“集体出论文集”等照顾这些学生毕业 的期刊和出版机构在内。进而,不仅仅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一些年轻的科 研人员、讲师、副教授也都感到这种竞争的危机。在投稿的大军中,这些相对年 轻的人往往是“弱势群体”,他们很可能尚没有和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 建立起人际层面上的联系,其学术的影响力在最初一般也是微弱的、不为人所注 意的。“约稿”对他们而言,经常是一种奢侈,这简直是基于缺乏年龄和时间积 淀之上的必然现象。“遍地开花”自然就成为他们最直接就想到的对策。这是 “一稿多投”深层原因。   其二,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期刊(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对于投稿者而言是 “强势”的,不仅仅滞稿期很长(通常3个月甚至半年才有回应),而且有的根 本对投稿者不予回应。辛苦而作的文章投稿后如“泥牛沉入大海”,这是令很多 投稿者伤心的感慨。固然,某些投稿者态度不严肃,但即使某一篇文章在很多刊 物发表了,但文章毕竟是同一篇,投稿者不会从中获取发表文章数量多的好处, 为了那点稿费而一稿多投的人我想不是大多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甚至是整 体上的投稿者作为“弱势群体”对刊物“强势”现状的无奈选择。因为,他们也 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考虑自己的学术成绩的积累,他们也要毕业、评讲师、评 副教授甚至教授。我甚至相信,很多一稿多投的人在一稿多投时心里是很复杂的, 其中一定有很多无奈、心酸甚至悲凉的情绪。   其三,目前的“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想必是大家都有所耳闻、目睹 甚至亲历的吧,我们也一定相信有些质量差的文章得以发表,而一些好的文章会 遭到埋没吧。这又涉及到“名”和“实”的关系。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有“名” 的人未必其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具备其“实”,而无“名”的人的每一篇投稿的 文章也未必就不具备其“实”。但是,在实际中,这种逻辑一定被尊重了吗?我 们都知道,“名”经常就是“权威”的代名词,而“权威”的文字几乎是肯定要 受到尊重的,且不看文章的质量,单单是“无名小卒”的名字和那些“权威”的 名字摆在一起时就已经被边缘化了——谈何平等?清醒地做人、诚实地做事竟是 多么得艰难!   其实,我们也很难从一篇文章有没有被一家甚至两三家刊物发表来判断其优 劣。如果三家刊物没有发表同一篇文章,那么作者就要等上一年左右了,这多少 有点可悲,但是更为可悲的是,这文章未必就是真的不好。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 历。我一开始向省级的刊物投稿,两家都没有纳稿,其中一家从此没有音信,后 来,我投到国家级的核心刊物,就成功发表了。这又说明了怎样的问题呢?我相 信单在国家级核心刊物里面,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说了这么多,绝非只是为“一稿多投”者辩护,因为,不论在刊物、出版社 还是“一稿多投”的人群中,“良”和“莠”是不可能齐平的,现象的背后总是 很复杂。对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我想,这是妥帖的方式。   最后,我还想谈一个和“一稿多投”问题不太相关但也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现象。大家知道,在未来的社会中网络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的学 术界对网络仍然采取某种排斥的态度。比如:一些学术期刊在对作者引文的来源 上就拒绝接受网络上的文字,依然恪守出版社、页码、参考文献的类型标识等规 则;再比如: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只能是作者的“业余爱好”,不会作为学术成绩 被认可。崇尚印刷文字的做法自然起到了规范学术的严谨性和引文的权威性的作 用,网络也存在进一步规范化的问题,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网络上的资料未 必就不权威,观点未必就不新颖,思想未必就不深刻,数据未必就不真实,而且, 网络也是未来文化的某种主流。   这是否涉及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当下文明的某种冲突呢?这是否是应该受到 关注并予以完善的问题呢?不知大家怎么看待?   以上存在的问题,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实施这些方 案的却不是我们。可是,他们何时采取实际的行动呢?   悲夫,知识分子们!   益悲夫,作为“弱势”的知识分子们! (XYS200512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