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鄂温克人不需要脱贫吗?   ——评田松的发展观   臧立   《文汇报》2005年2月28日第11版发表了葛剑雄和田松两位学者关于“敬畏 自然”问题的笔谈,题目为《春天尚未来到之际 ——一次艰难的对话与较量》。 三个小时的对话没有达成任何共识,却给人留下了许多思考,这里仅就田松对经 济和文化落后地区发展问题的言论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如何看待“先进”和“落后”   葛剑雄谈到,历史上各民族都有一个进步的过程,不能否认也都有一个野蛮 的过程,一些蒙昧的地方。田松反驳:“一、我认为我们未必有资格判断人家是 否愚昧;二、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并认为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比他们进步的人, 逼迫他们进步”。在这里,田松不仅否认了“先进”与“落后”的客观存在,而 且把“先进”、“落后”和权利、尊严等同起来了。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先进”和“落后”是客观存在, 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 进步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有一个不平衡的问 题,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不平衡。如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当时 最先进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则是相对落后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曾经是最 先进的国家有的解体了,有的落后了,被欧美等国家超过了,现在又要反过来赶 超这些现在先进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再比如,在国内, 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解放初期还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有的没有自己 的语言文字,生产方式落后,缺医少药,交通不便,文盲很多,虽然这些年来有 了比较快的发展和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还是落后的。这是一个 事实,不是“自认为比他们进步”,对此不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另外,还要明确,承认这种“落后”,不等于轻视、看不起他们,更不等于 先进地区的人们比落后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尊严和权利。相反,先进地区的人们 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落后地区走出贫困,共同过上富裕生活,享受现代物质文明。   二、少数民族如何处理传统和发展的关系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田松以少数民族的代言人自居,说什么“我认为每一个 生存下来的民族,都有智慧在现有的条件下获得幸福。因而,脱贫对于他们来说 是不必要的。比如鄂温克人,过着原始的古朴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 己的幸福,有自己的尊严——他们需要脱‘贫’吗?”田松认为,“与发展相比, 更重要的是好的传统”。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希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是可以理 解的,可是,为了达到保存的目的,要用停滞和延缓一个民族发展脚步作为代价, 就让人不可理喻了。鄂温克人难道真的不需要发展,不需要进步吗?还是让事实 来说话吧。   2003年8月,我国各媒体相继报道了《最后一个狩猎部落鄂温克猎民走出大 山 》消息。这个被“敬畏派”认为与自然相处最和谐的民族,恰恰是因为他们 的生活习惯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违,加上敖鲁古雅的生态环境在退化,动植 物资源在日益减少,而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放下猎枪,走出深山,成为 生态移民到山下定居。据《北京青年报》连续报道,虽然他们对今后的生活充满 了担心和疑惑,一些老人对搬迁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同意搬迁了。同老人们留 恋山里的生活不同,年轻的猎民都非常愿意下山,年轻的鄂温克猎民何强对记者 表示,生态移民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猎民可以过上现代生活;二是猎民有了更 多的发展机遇。他充满信心地说,经过全乡猎民的努力,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 美好。   许多接受采访者都表示,鄂温克人不会拒绝文明,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 良好的教育。与田松所谓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是“古朴”的、“幸福”的,“不 需要脱贫”,不需要帮助的说法完全不同,敖鲁古雅乡乡长在电视新闻里铿锵地 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过现代的生活?我们渴望与现实共融。”   他们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生产方面,由于他们的驯养方式还处 于原始状态,对于驯鹿出现的各种病患做不到及时认知,造成驯鹿规模停滞不前 甚至负增长。一位专家举例说,他们锯鹿茸时,没有很合适的止血办法,还在使 用古老的绳系方式,造成鹿角生长畸形。一些驯鹿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止血,鹿角 上长满了寄生虫,出现了红色肿块,但他们却全然不知。实际上,驯鹿已经是疾 病状态了。   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由于生活条件艰苦,鄂温克猎民的身体状况更令人关注。 “曾有调查表明,他们的年龄有出现断层的趋势。一些中年鄂温克猎民英年去世, 一些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 中年鄂温克猎民去世,多与过量饮酒有关,北方 冬季过长,而鄂温克猎民常年住在山上,饮酒御寒并打发时光就成为一种习惯。 看来,即使是传统习俗,也要加以区分鉴别,不能一概当作好东西保留。   鄂温克猎民的生活完全要依靠自然,他们喝河水,靠烧木柴取暖。在夏季, 蚊蝇是这里最多的东西。根河市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政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尽管有些移民条件还不成熟,还是决定把他们迁出大山。   就在鄂温克最后的猎民迁出大山10个月之后,《北京青年报》记者袁力、崔 悦民、卢青山又来到他们的新居,进行跟踪采访,发现,当初人们曾经担心的问 题并没有发生。如今,他们用自来水洗菜、用天然气做饭,部分年轻的鄂温克猎 民还找到了新的工作。一个当上了保洁员的年轻鄂温克人说,以前认为在山上好, 自由自在。现在却发现有人管其实更好。他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工作,相互有个照 应。不像在山上,举目望过去除了森林就是鹿群,如果遇到困难,更多的时候需 要自己解决,而打猎以及养鹿所带来的收入是很不稳定的。现在收入虽然不多, 但每个月都可以按时拿到薪水,这些让他有了安全感。据了解,一同进入工作状 态的其他36名鄂温克猎民,也或多或少有同样的感觉。   一位接受采访的鄂温克妇女说,她已经习惯用煤气罐和自来水了。“一切都 是那样的方便,只需举手之劳。开始的时候有点害怕,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后来 接受培训,知道了使用的方法,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另外一位接受采访的妇女说,虽然她喜欢大山里的一切,但她认为,文明的 生活方式可以让他们过得更有滋味。在没有离开大山之前,她就和丈夫痛下决心, 一定要帮助5岁的女儿走进现代生活。他们每年都会把一半的收入存进银行,作 为女儿以后的教育经费……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尽管一些老年人还不习惯新的环境,留恋过去的生活, 但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年青一代,已经开始融入了的现代文明,正如《南方 周末》记者所写的那样,一位不愿下山的老人的外孙女儿,上山已经成为假期玩 耍的项目,相比之下,她更愿意呆在山下的家里听周杰伦、看动画片。她至多只 能用鄂温克语数10个数,可她眼神灵动。可以想见,鄂温克人的未来会逐渐融入 现代文明,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一定会保留相当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 风俗习惯,但决不会像田松想象那样,成为古老文化的“活化石”。   其实,田松的理论并非独创,而是来自于反坝运动的带头羊,美国学者麦卡 利的《大坝经济学》一书,在该书中,麦氏就主张保持和恢复游牧民族的生活方 式。那末,在美国,被一些人称道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的印地安人, 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看看作家冯骥才在《印地安人》一文中的描写就知道了,这 篇文章记述了他到亚历桑那州北部的佛拉斯达夫附近的美国境内最大的印地安人 居留地去参观的情况:那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据说美国政府对其有具体的保 护措施。在那里拒绝现代用品,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有的只是破破烂烂的石 头砌的小屋,坑洼不平的小道,满目是苍茫景象,根本看不到那些雄健的印地安 男人,也看不见印地安女人身穿羽毛的舞蹈。原来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到大城市 上学或谋生。看来,一些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了猎奇,希望看到“真正”的 印地安人生活情况,企图保留所谓的“自然”面貌,其实是以牺牲当地人过上现 代生活为代价的。   和麦卡利、田松他们的“想当然”不同,笔者主张应该用事实来说话,因此, 上面引用了较多材料,来证明他们说法的荒谬。 (XYS2005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