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伪科学事件的放大   柯南   新闻人人会写,只是巧妙不同。   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事件,在一位记者看来,是一个不起眼、而且有点无 聊的事件,甚至根本不值得写,那么,在另一个记者笔下有什么办法把它变成大 新闻吗?   当然是有的,这几天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的所谓反伪斗士造成“科技冤案”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这件闹得互联网上下鸡飞狗跳的所谓“冤案”事 件,其源头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关注的“天地生人”讲座,而从这个讲座的网站上 来看,它是经常对伪科学抱有好感的。   而其中的一期题为《张颖清事件的反思》讲座,就是《新闻晨报》记者郭翔 鹤和实习生张源写出了这一系列报道的源头。实际上,纵使“天地生人”讲座不 涉及伪科学,从实践角度也没有比较对它进行多么正规的报道——它实在没有很 大影响力。如果记者对前不久的世界科学理事会年会不感兴趣,对于许多经常在 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不感兴趣,那么为什么偏偏对于一个不起眼的讲座感兴 趣呢?这是优先度的问题。   如果天地生人讲座只是把他们的记录稿放在网站上,那么恐怕不会有什么人 关注他们。毕竟,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   我不知道是《新闻晨报》的两位记者主动发现了这个讲座,还是讲座的主办 者主动联系了记者,也不知道是记者本身就偏爱伪科学,还是记者不懂科学。但 是现在两位记者牵扯到了这一事件中,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记者把这种伪科学小事件写成新闻发表在报纸上之后,无论如何,伪科学 都因此获得了一些信誉。两位记者的笔法也很巧妙,“一场题为‘张颖清事件的 反思———纪念张颖清教授逝世一周年’的学术讲座正激烈展开。参加这次讲座 的,有数十位来自两院各研究单位、中央各部委和军队的科学家”、“传多位科 学家身陷‘伪科学’ 北京科学家质疑私人‘科学打假’”。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已经对这一事件的一些背景进行了分析。两位记者的写法明显会导致读者判断 事件的性质的时候,误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件。   这是伪科学事件放大的第一步,然而这还不够,如果仅仅是在报纸上发表新 闻,也许还是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互联网对伪科学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放大,它 的“放大倍数”可能比报纸还大。《新闻晨报》把报纸的内容放到自己的网站, 然后新浪、搜狐和网易都转载了“冤案”的新闻。它们不仅仅是转载了新闻,而 且把这条新闻都放在了首页显眼的位置,这就进一步为伪科学事件增加了信誉。   据说,这些网站是相互“学习”的,如果一个网站发现另一个在首页更新了 什么新闻,那么它也会放置同样的内容。与对手相互竞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 一件新闻明显有失偏颇的时候,一个网站有必要“跟进”对手吗?或者说,当有 人发疯的时候,你也应该跟着一起疯吗?我相信,对于一些网站的主办者而言, 确实应该跟着一起发疯,前提是能够提高点击率和访问率。   你从一个伪科学聚会开始,最后得到了关于此事的数以千计的网页、跟帖、 数万份报纸,引得其他媒体似乎也要跟进关注。于是一个本来无人理睬的伪科学 小事件,通过报纸——互联网的作用,变成了一条“大新闻”。   对于互联网,我不太期待这些门户网站能够自发形成多少新闻伦理。但是对 于传统的报纸而言,新闻伦理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一家报纸在报道经济、社会新 闻的时候不认真调查、不检查新闻来源的可靠性,甚至让不合格的记者匆忙上阵, 这无疑是违反新闻伦理的,更不用说为了销路而哗众取宠的行为。但是对于科学, 媒体就应该放低新闻伦理的标准吗?   如果报纸能够把新闻伦理应用到报道科学的时候,尽最大的可能确保新闻的 可靠、让报道的水平至少保持在正常科学新闻报道水平的平均数上,一个小小的 伪科学事件是不会掀起大浪的。的确,伪科学的孳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 伪科学也需要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但是,医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切断伪科学 的“传播媒介”,是控制伪科学流行的重要手段。 (XYS200511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