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二评范晓的《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灾害隐患》   作者:水博   2. 关于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威胁及隐患的看法   范晓说“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象水电建设这样集中 于高山峡谷中的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可避免地会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这种灾 害事件在西部的大坝建设与运行中可谓层出不穷。”   的确,由水电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确实不少,施工中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 水电施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出现了意外,确实会在施工中 引发地质灾害。但是,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客观地说很多地质条件很差的地区, 正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施工需要,对原来自然的边坡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反倒防止 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现实当中后一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而前一种情况仅仅是 特殊的意外。   不知道范晓先生是否知道,在没有水电施工的广大西南地区,每天都可能有 更多、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而且也可以说,在那些发生地质灾害的施工地区, 即使不进行施工,也完全可能会自然地发生地质灾害。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水 电施工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很多原来自然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地质灾害,反而 被化解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例如:范晓先生在本文中挖空心思,总结 出来这些年来云南澜沧江漫湾、四川岷江紫坪铺、云南澜沧江小湾和雅砻江锦屏 一级电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中引发的地质灾害,似乎是灾害已经很多,后果也 很可怕。可是你没想一想,在还没有进行水电开发的怒江,去年一年就有上百起 的地质灾害发生,如果怒江也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正常合理的工程措施防 止了其中的99起地质灾害,你范晓还是可以拿剩下来的那起地质灾害,来污蔑怒 江的水电开发,造成了地质灾害。如果我们全面地比较水电开发与不开发情况下,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比例,到底是水电施工导致了灾害还是减少了灾害,难 道结论还不明显吗?   关于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诱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也没有范晓说的那么 可怕。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生一起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造成的垮坝事件。现在 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对于减小原有地震灾害的积极作用。根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专门研究水库地震的专家介绍,世界各国的记载并得到国内 外地震、地质专家普遍承认的水库诱发地震约70~80起。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 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 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仅为十几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6例。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 依纳水库。   根据各国的记录,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个是 我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一个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坝址处地震强度均为8 度;经抗震加固后,至今都在安全运行。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未发生 过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失事的实例。如果从全世界有几十万座水坝的现实来 看,这些地震的发生几率和所产生的后果,确实不值得范晓先生如此的故弄玄虚, 大做文章。当然,如果范晓先生非要把其它原因造成的垮坝事件与地震连在一起, 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对于水库引发的滑坡,我们也应该有正确认识。从水库蓄水开始,由于侵蚀 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大型水库的运行经 验表明,库岸的形成正是冲蚀和堆积直接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 过程角度分析,库岸可分为多种类型:以地球化学作用和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库 岸为冲蚀—喀斯特型库岸;以生态作用和冲蚀作用结合情况下形成的库岸为冲蚀 一泥炭型库岸及其它类型的库岸;在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和堆积共同作用 下,形成泥沙三角洲库岸、淤泥盐岩型、漂浮泥炭型、贝壳泥炭型、贝壳石灰岩 型和芦苇植物型库岸;以崩塌、坍落、侵蚀、滑坡、流沙和剥蚀等形式表现的库 岸为冲蚀型库岸。   其中,对于冲蚀型库岸,水库蓄、泄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 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 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 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边坡的失 稳和滑坡的发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水文 和地质条件(形成冲蚀型库岸)。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 如果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有可能 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产生滑坡的现象。也就是说,库水位的变化, 可以引发类似强降雨一样的滑坡,也可以说,如果根本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 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 (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 下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实际上,对于那些在天然状态下有可能是稳定的, 潜在的滑坡体,也完全可以在水电工程施工中,通过地勘工作充分了解其性状, 再通过控制水库运行的方式或采取排水措施或进行边坡加固的方法,解决这类的 问题)   除此之外,水库的修建一般会降低原来的河水流速,从而大大减少河水对岸 边的冲刷和侵蚀。有时候流速的降低还会产生泥沙淤积现象,起到护岸、护坡的 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建坝修水库的工程都应该会减少新的滑坡体的产生(当 然,在施工期开挖地基回填之前,应该特别注意施工期的边坡保护)。此外,在 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护坡或者预应力锚 索固定处理,以避免突然产生的滑坡破坏。对于那些不需处理的滑坡体,一般工 程也要采取监测手段,严密观测其发生滑坡的各种先兆,以便减少滑坡的破坏性。   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严 重的地质灾害极大地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1982年以来, 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重庆市云阳县 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各类滑坡就有351处,每年频繁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湖北巴东县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新县城两次建在滑坡体 上,三次易址,三峡建设以前十年来,全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 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 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 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如1985年 新滩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96条船 只沉没。   工程施工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在三峡库 区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 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此外,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 过程中,高切坡和基础超深问题较为突出。初步统计共有高切坡1428处,部 分高切坡稳定性较差,需要实施工程治理。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 蓄水前两年内,国家投入了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对影响135 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 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防治和处理。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 库区已建立了专业监测点一百多个,群测群防点一千六百多个,库区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网络已基本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其准确、可靠的预警预报为千 里库区撑起了一张“安全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区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综上可见,水库产生滑坡的最根本条件不是取决于是否修建了水坝,而是取 决于地质条件。如果没有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水 库的水位变化也不会引发滑坡。另一方面,建坝修水库后将会加强对滑坡体的监 测从而降低自然滑坡的破坏性,同时,建坝过程中的工程措施还会减少滑坡体的 产生从而减少自然滑坡的发生。总之,笼统地说建水坝就会造成滑坡的评论是不 全面的,在很多情况下,修建大坝、水库也会起到减少滑坡地质灾害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一些反坝宣传,故意夸大水电工程的地质问题负面效应,使人 们误认为建坝,修水库是造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决定因素。一些 人错误地以为,只要不修水库就不会产生这些地质灾害。还有些人为了夸大地震 对水坝的破坏性,故意歪曲事实地把一些惨痛垮坝事件和水库诱发地震混为一谈。 也有一些文章武断地把地质灾害的产生说成是建水坝的结果。比如:有文章认为 曼湾水电站的修建,造成了陡坡垦殖、滑坡和泥石流。而实际上,几乎与曼湾处 在同一地区现在还没有修建电站的怒江,这种情况比曼湾水库地区还要严重得多。 仅就今年以来,怒江地区由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使几十人 丧生。根据怒江州的统计资料,全州共49.2万人,其中有12.7万人必需要易地安 置才有可能摆脱贫困;有4.4万人已经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受泥石流、滑坡危及 生存的有2.3万人。当地政府和怒江人民盼望怒江修建水电站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能够通过水电工程解决怒江州的生态移民和贫困移民,使几万群众早日摆脱 地质灾害的威胁。   范晓先生关于“大坝以上的泥砂淤积,使河床抬高,引发、加剧洪灾”结论 不用说就是指三门峡。当社会各界对于三门峡工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经常有 人把它归因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人们对水坝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 足。事实上并非如此。水坝是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 人们筑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的水坝建设技术是几千来工程实践的总结,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早就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也离不开水坝的作用),已经成功地应用了上千 年。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中小型水坝,人们对水坝建设 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三门峡遭遇 到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水坝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治 教训。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治理黄河水害,荷兰、英国、挪威 的水利专家都明确指出黄河建坝仅能限于“削减洪水”;日本水利专家,也不敢 不把“水库不排沙,寿命短”;“泥沙无法解决,全盘工程失败”说在三门峡工 程的前边,而强调“分期开发”。美国人的认识就更透彻:他们40年代提交给当 时中国政府的《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中,根本否定在三门峡筑坝,建议将建 坝地点改移到三门峡以下100公里的八里胡同。不少中国水利专家也对工程持有 不同意见。《中国水利》杂志编辑部对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召开的“三门峡水 利枢纽讨论会”作了详尽记录。70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等十多人明确表 示了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可以说对于三门峡大坝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出席会议的专家几乎都预见到了。然而,在那个全国人民一心“超英赶美”、说 亩产几十万斤都没有人敢怀疑的年代,敢于公开怀疑“圣人出,黄河清”的人又 有几个?最后,只有黄万里和温善章两人一直坚持他们的治黄建议。   在泥沙问题上,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其原始设计的主要目的没有 能够实现。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 从而加剧了上游渭河地区的水灾。三门峡的决策失误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坝址 选择,另一个就是运行方式。坝址选择的错误是无法简单地加以改变的,只能靠 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加以弥补(四十年以后修建的小浪底水库,也可以看成是对三 门峡坝址错误的彻底更正)。然而,对三门峡运行方式的调整,应该说是非常成 功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三门峡的失败,迫使我国水利工作者不得不对高含沙河 流的水库运行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经过多次试验、改造之后,三门峡 水库大大降低了水位,通过增加底孔排沙等一系列改造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应高 含沙河流的“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为黄河,同时也为世界其他高含沙河流的 大坝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这种运行方式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国内外的高含 沙量河流上。   改造后的三门峡已经安全运行几十年,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 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客观地说,自解放以来黄河从未决口泛滥, 三门峡水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三门峡,谁都难以保证几十年来黄河下 游的安澜。因为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城市化程度较高,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 只要发生一次黄河决口,其损失恐怕远远大于修建三门峡大坝的所有投入加上在 上游淤积造成的全部损失。   关于三门峡水坝导致上游洪灾加剧的批评,我们也可以建议范晓先生从另一 个方面来理解。有人批评埃及的阿斯旺大坝说“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 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大坝建成前, 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 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 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 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 作物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 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这种评论与批评三门峡造成渭河流域的洪灾加剧, 正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由于三门峡的修建,渭河流域边上的一些土地,确 实变成了古老的尼罗河边上的土地,某部队农场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每年都在秋 季播种,第二年收割之后,土地就被河水淹没。周而复始,无需农药、施肥。因 此,可以说渭河洪灾确实具有尼罗河洪灾一样的优越性。的确,事物都是辩证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对水坝的批评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要过于片面、 绝对。阿斯旺和三门峡都是反坝人士们批评水坝罪恶的典型,然而,实际上反坝 分子对阿斯旺大坝的批评和对三门峡批评恰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批评阿斯 旺的理由可以用来表扬三门峡,而批评三门峡的理由,又可以赞美阿斯旺。只有 把阿斯旺和三门峡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能发现反坝理论逻辑上的可笑之处。   关于1983年安康水灾的原因分析,也是有争议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丹江口水 库的建成造成了淤积,导致了安康的大水,很多人提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安康 的大水灾就不应该只在1983年发生一次。客观地说安康的大水灾主要是突降暴雨 所至,完全把责任推到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上确实不够公平。在我国类似安康那样 的地形条件的河流还有很多,例如虎跳峡地区下游的陡峭的峡谷有几十公里长, 如果,在洪水季节里峡谷的任何一处发生地质灾害,完全可能在虎跳峡地区形成 一座天然的水库,造成类似安康那样的大水灾。   此外,范晓先生不必打出黄万里的旗号。黄万里教授确实具有知识分子实事 求是,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优秀品格,但是,就因此推断出 黄万里教授的学术主张就一定正确也是有问题的。实事求是地说在三门峡问题上 黄教授的贡献,确实应该排在温善章之后,黄教授的治黄方法至今仍然不能被现 实所接受。此外,因为黄教授也不是神仙,如果他不掌握全面的资料,在技术问 题上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关于长江泥沙问题的判断,黄万里的推测就与 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完全对立,根据现在三峡截流以后的实际观测资料 分析,确实是长委会的意见更接近实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黄万里教授的 水平低,因为黄教授获得各种资料的途径根本无法和长科院相比。同时也说明科 学是无止境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便就是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未 必就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然而,现在一些人对黄万里教授的吹捧确实有些过了 头,已经带有了迷信成分。断章取义地利用黄万里教授的只言片语进行反坝宣传, 实际上是对黄万里教授的歪曲、诬蔑。   范晓先生关于“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海水回逼,海岸后退,已减少 国土约100万公顷。”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乱猜疑。现在,距离当年做出这 些预测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事实已经证明了该预言是不正确的,现在我国 的黄河河口不仅没有退缩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可惜,我们的范晓先生还是情有独 钟地重复着一切不利于水坝的各种预言,居然不知道根据所发生的事实,做出一 些修正。关于水库建成后会减少下泄水流中的泥沙的情况是必然的。但是,这也 并非就是坏事。例如;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就要依靠水库的淤积作用,换取下游黄 河的泥沙淤积程度推迟20年。同样道理,如果某个水库造成了河流泥沙含量的减 少,不利于河口海岸线的稳定,也都不会是永久的现象。任何水库运行一定的时 间之后,都会达到泥沙的冲淤平衡。也就是说,水库对海岸线的任何不利影响最 终都会消失。在这一点上,范晓先生的论断,有些过于绝对。   关于1975年8月,河南省水库的垮坝事件,确实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垮坝事故。 当时,在文革的浮夸风气下,大搞群众运动忽视了科学建坝,使得水坝的可靠性 大大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建坝史上的一个沉痛教训。然而,范晓先生至今还 是非要把河南板桥水库的垮坝,与“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连在 一起,我看还是另有企图的。其实,不管是在任何地区,只要垮坝都将会对灾害 起到放大作用,这与西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不管 在什么地区,水坝的设计都应该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正因为西南地区的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高,所以,在西南地区所建设的水坝,要比其他地区建坝,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当然,意外事故的发生, 也并非是能够绝对避免的。不过,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足以让我们的水坝建设, 保持在公众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之内,就如同飞机,汽车一样,现代技术都存在着 危险性增加的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止发展的理由。人类的伟大之处, 就在于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掌握科学技术,增加克服灾害、驾驭自然的能力。 水坝建设也不例外。   范晓原文参见: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5122 (XYS200510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