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答梁清华先生 ——兼以林易为例,试述“自然之友”是如何煽情的 文/刘夙   浙大的梁清华先生对我的《“自然之友”应该把薛野免职或除名》一文的最后一段 表示异议(见XYS20050419)。前几日的争论中,有人隆重向我推荐了“自然之友”的 网站(http://www.fon.org.cn),我不胜荣幸,当即拜读。拜读之后,想先向网站的负 责人提两个小意见:其一是色调不好,主页所有的超链接都是枣红色的,和背景的绿色 不太协调,而这个问题用css可以很容易解决。其二是内容不新,大事记里的内容还只 到2001年9月,以后“自然之友”都搞过什么活动,再没有一个清晰的记录可看,多少 让人不便了解。不过这都是小事,网站的“站内检索”功能还是不错的,也让我写作本 文,节省了不少时间。兹就梁先生的质疑,专此奉答如下: 一、什么是煽情,为什么“自然之友”不应以煽情为第一宣传手段和表现手段   煽情就是“以某种方式抒发感情”。感情是非理性的东西,煽情也就是非理性的宣 传手段和表现手段。虽然煽情本身是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但在不该煽情的时候煽情, 这就是错了。比如,在议论性文体中,如果以煽情代替逻辑来进行论证,那么这种文章 只能当成文学作品来读,而不能当成严肃的评论分析文章,更不能在需要逻辑分析的场 合,用它来代替严肃的评论分析文章。   而“自然之友”章程第八条也说:“‘自然之友’根据条件支持和组织会员开展环 境科学和环境理论研究、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社会调查,以为其环保活动提供依据,并 提高团体自身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会员间的联谊和交流。”这里所提到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理论研究”、“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社会调查”,无不是需要理性和科 学方法的行动。所谓“提高团体自身水平”,自然也应该包括提高会员的综合分析水平 和科学知识。而如果以煽情代替理性,所谓的“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社会调查”, 恐怕就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客观性,遑论什么“环境科学和环境理论研究”。   我不否认“自然之友”曾经踏踏实实地干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在面对公众、甚至 面对专家时,“自然之友”等一些环保NGO以及环保人士常常以煽情为第一宣传手段和 表现手段也是显而易见的,仅在近几次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就有:   汪永晨在煽情中以度为千瓦;   薛野在以怒江建坝为主题的云南省政府座谈会上对着专家说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 亲河,大家知不知道,黄河已经断流了”;   俞孔坚在圆明园听证会后坦陈“激动,好多人都丧失理智了,丧失理性了,气得说 不出话来”; 等等。在本该严肃的场合,搞这种煽情的把戏,固然是让人觉得似乎出了一口气,心理 上有畅快的感觉,却破坏了“自然之友”自我定位的理性形象,更让人怀疑是否还能实 现其章程第四条所述的“以推动群众性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 明、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以争取中华民族得以全面持续发展”的宗旨。   何况,有意的宣传和炒作,本来就比默默无闻地工作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如果在 宣传和炒作中犯了低级错误,又不加道歉,自然不得不让人对其今后的工作也产生怀 疑。像国外的“绿色和平”,在转基因问题上誓死不认错,我自然怀疑今后这一团体其 他的行动是不是还有什么正义性可言,而绝不会因为它以前的一些有益的工作,就原谅 它此次的明知故犯。这就是“功不能抵罪”的法理,梁先生是学法律的,相信不会不明 白。   梁先生也提到,“因为有太多的环境NGOs喜欢做表面文章,有沽名钓誉之嫌”,而 最终选择了“自然之友”。那么,为了避免“自然之友”成为梁先生所不欣赏的“有沽 名钓誉”之嫌的环境NGO,请你们不要再用煽情代替理性。 二、关于“不敬之语”   如果因为我的语气,对梁先生和其他的“自然之友”会员造成伤害,那么我在此表 示道歉。   但我认为,什么样的行为,配享什么样的评价。薛野在方舟子的云南大学讲座中的 过激言行,和他在圆明园问题的听证会上的造假,铁证如山,至今未见本人公开致歉, 而据“自然之友”网站上的说明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4750&sid=1218687), 此人还是在若干人中脱颖而出,被聘用为总干事,且在试用期满之后正式就任,我以为 “自然之友”也应该为此人的言行负一定责任,所以才有文章中的那一段“不敬之 语”。因此,我虽愿意向梁先生道歉,但这段话并不想收回。 三、以林易为例,试述“自然之友”是如何煽情的   林易的《“减卡”不单为救树》一文,见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1044&sid=1218658。下面抽出其中的几段话, 略作分析。 a)我在报上看到一篇《保护森林可以,不发贺卡不行》的文章,觉得有话想说。“减 卡”救树的倡议是首先在学生中发起的,姑且不论合理、可行与否,它的出现本身绝对 是一件好事。 评:这是全文最开头的话,最开头的话就有论证问题。试问如果“不论合理、可行与 否”,为什么这件事的出现就一定是“一件好事”,而且还“绝对是一件好事”?林易 在此略过应有的论证,直接就是一句结论,也就奠定了本文煽情的基调。   我也支持环保,但我眼中的环保,并不是把不明真相的公众在网上或现实中组织起 来喊上几嗓子,或是派出黑客攻击金光公司的主页这样的简单行为,而是一件必须严肃 对待的大事。现在的很多环保活动,往往影响到某些个人、集体的利益,这就更需要合 理性和可行性的论证了。没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盲动,不但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绝对不 是一件好事。 b)首先说明参与活动的学生有了爱的情感和爱的责任。因为出于对自然对环境的爱,才 会有为了改变环境质量而做点什么的意愿;因为有了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才会真的去 实际行动。 评:这两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煽情有理”。林易提到了爱,提到了意愿,提到了责 任,就是没提到理性,没提到科学。不但这两句没有提到,全文中也丝毫不见和“理 性”“科学”意近的字眼,我以为这正说明了煽情的环保人士的思想中的理性元素的缺 失。 c)回想几年以前,街头洗车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浪费还没有成为公众广泛认同的定论,然 而几年后的今天,连中学生都在对洗车业浪费水的情况作相关的调查统计。我们现在能 不能这样认为,相比起钢铁制造等大行业而言,街头洗车浪费的那点儿水算得了什么, 只要管理得当不有碍市容不就行了?我们能不能因为可可西里还存在盗猎,也就纵容饭 馆里滥吃野生动物?我们能不能因为大害尚不能消除,干脆连小害也不去管了?哪一个 大问题不是由许许多多小问题组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生常说“病来如 山倒,病去如抽丝”。改善环境不是朝夕之功,作为普通公众,想要为改善环境做些事 情,哪一样不是“小事”?我们能不能因为事情太小就干脆根本不着手做呢? 评:这是文中煽情煽得最精彩的一段。排山倒海的反问句,正是议论式文体煽情的经典 手法;引用比喻性的俗语、谚语,更是进一步烘托出煽情的气氛。林易大概不知道,类 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惯用的论证手法,然而也是最没有用的论证手法。至少在我看 来,这一大段类比式的反问和引用,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林易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 题: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只有贺卡这一项吗?   林易也承认,贺卡的用纸量其实微乎其微。就我自己来说,用纸最多的是笔记本、 餐巾纸、打印纸、复印纸。现在的餐巾纸用纸往往标榜是百分之一百的纯木浆,笔记本 用纸、打印纸、复印纸更是加工精细,这些纸的用量,远远在贺卡之上。   为了节省纸张,我身体力行,采用了以下一些办法:   1.尽量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而不用笔记本;   2.现在的餐巾纸往往是两张叠在一起,在擦嘴的时候,往往只有一张发挥作用,而 一张仍是洁白一片。因此我往往将两张纸分开,一次只用一张,有时只用半张就足够 了。   3.尽量不打印、复印,而是用抄写、扫描、拍照等方式获取所到的资料。非打印不 可,如果不是要求一定格式的文件,则尽量打印双面,并尽量减少页边的空白,以用较 少的纸张即可打印出所需的全部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我还想到的两个办法是:   1.较大的作业本分栏来写,特别是数理化作业本,可以有效减少纸张的空白。   2.使用能写双面的作业本代替只能写单面的作业本。 而我支持写纸信,支持寄贺卡,因为在这个电子化的时代,亲笔的字迹更能寄托人的情 感,我认为这个意义远比减卡救树的意义大。所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林易等人不用 “减餐巾纸救树”作为号召,非要揪住贺卡不放?就算林易认为贺卡的意义没有我认为 的那么大,但餐巾纸的用纸量比贺卡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减餐巾纸救树”仍然 是小事,其实际意义是不是比“减卡救树”要大呢?就算非要“减卡救树”,林易在反 驳别人的话时,为什么又不举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笔记本、餐巾纸、打印纸、复印纸 为例,非要举一些和一般人无关的例子?   综上所述,“减卡救树”的行动缺乏合理性,也就缺乏可行性。所以我坚持认为, 这种盲动不但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d)我们不应该不屑于“减卡”救树甚至反对“减卡”救树,而是应该基于“减卡”救 树,进一步反对所有不顾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我国资源状况的错误的消费行为。 评:林易的煽情,一直持续到文章的最后。我还是不明白:反对所有不顾自然环境承受 能力和我国资源状况的错误的消费行为,为什么就一定要基于“减卡救树”而不是“减 餐巾纸救树”或别的什么?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只见煽情,而不见一句能说服人的论 证,堪作证明“自然之友”是如何煽情的佳例之一。 2005.04.20  (XYS2005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