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 我给质疑于建嵘学术成果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于建嵘便要对我骂娘。我给 质疑“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女权主 义者”不敢骂娘,改为造谣了,说方舟子“早就说过女权主义是‘胡说八道’”, 而且还“确实”。请问“女权主义者”吕频,我在哪篇文章中、哪个讲话中,说 过女权主义都是“胡说八道”?怎么中国这些“女权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 都是一个德性,真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了,别人质疑你们的某些做法,就是在 反对“女权”、“环保”,还都喜欢造谣,而且还都喜欢做怨妇装,自己不争气, 却要怪环境如何如何。 (方舟子) 突围与困境 ——关于“千名妇女争评诺奖”风波的思考 吕频 中国妇女报2005年11月16日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以下简称“妇女争评”活动) 发起者维尔莫-文高女士致大中国区和平妇女及网友的公开信中文版于11月9日发 表,最早质疑此活动的《文汇读书周报》11日报道称“妇女争评”已经“疑云渐 散”。然而,就在同一天,《南方都市报》和《瞭望东方周刊》又分别发表关于 此活动的质疑性报道,看来,由10月上旬高耀洁在网络上发表退出“妇女争评” 活动声明所引起的风波,并未由此平息。   关于“妇女争评”活动的宗旨,戴锦华女士曾在多个场合做过阐述,我捕捉 到的是三个关键词:“象征”、“挑衅”和“别样”。象征——用999名加一个 空缺的数目象征万千在男性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权力格局中从不被看见的顽强妇女; 挑衅——用“小写的历史”挑衅关于“和平”与“价值”的既有定义;别样—— 脱出权力者主导、规范化、等级化组织秩序的评判标准与行动方式。同时在我看 来,这一活动还是高度艺术化的,是一场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共同出演,以富 于想象和激情的设计逼入权力者视野的当代抵抗,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在 乎说它是“闹剧”——主流价值观下的“闹剧”。   “妇女争评”活动对全球妇女联合以及世界和平的呼唤,带有明显的乌托邦 色彩,这是它最激动人心之处,然而也是它的天真之处,就是这天真使它在中国 遭到了挫折。妇女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108人同被选为和平妇女,但她们 的文化背景、阶层、身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却是各个不同,其中包括高耀洁 那样对活动的观念拒斥的人。至于“什么是和平”和“什么人才能评诺贝尔奖”, 以“妇女争评”活动之微薄力量所进行的新阐述,还远不足以清洗绝大多数人头 脑中根深蒂固的陈见。   如果“妇女争评”活动还像其他的民间女性行动一样,只限于学院和女性主 义群体内部,估计它还会一样被漠视而波澜不惊,但它却立志面向公众,而且还 挑动诺贝尔奖这根中国人非常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于是,这场天真的试水无可避 免地遭到了密集的、众口铄金式的围剿。昔日的漠视和如今的围剿都属于同一套 男性主流思维,后者之严重更清晰地警醒出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真实境遇,然 而这也诡异——囿于“小圈子”、“自说自话”本来就是不约而同地惯于加给女 性主义者的外部指责,当她们终于初露锋芒,那以“质疑”为名的围剿来得又是 那样不约而同。   确实,早就说过女权主义是“胡说八道”的方舟子,以及连最基本的功课都 不做就津津散布“疑云”的部分媒体从业者,不管其本人是男是女,其价值标准 都是彻底的主流加男性。其质疑看似问题丛生,其实关键还是在于价值观的无法 沟通,从最草根的农村妇女到董秀玉再到大学生志愿者,一连串的“跟和平有什 么关系” 问下来,“荒诞”、“不合情理”、“超级幻想”种种判词抛出,表 示这些人就是不能领会用千名妇女的争评行动重述和平的深意。戴锦华、陈顺馨、 刘健芝本来都是受尊重的学者,但在这个问题上她们却如鸡同鸭讲,哪里是女性 主义者们言辞无力,分明是听众们的封闭顽固,让他们根本听不进,听不懂。   舆论一边倒,很多人相信这活动必是闹剧,必是骗局,必有“黑幕”或“关 系网”。怀疑一切的逻辑,夸大的受害想象加暴力语言,整个风波魇足了正义斗 士的幻觉快感,却败坏了“妇女争评”组织者的苦心,尤其是伤害了无辜的绝大 多数和平妇女和志愿者——在这场风波中,没有一家媒体认真采访这些人,真正 的受害者是他们。   毋庸讳言,“妇女争评”活动有诸多不足之处,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 那都是经验和资源匮乏导致的操作缺憾,在人力财力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这样 的公益行动,志愿者们精神可嘉本该更令人感动。中国的民间的妇女活动不过刚 刚有所发育,空间逼仄,资源窘迫,举步维艰,这种时候,是体谅扶持还是恶意 摧折,见出对社会公义的大判断。在这方面,最令人心寒的是有些一向标榜以推 动改革进步为己任的媒体,甚至“未纳入官方管理”都成了其“调查”的入口, 这种“调查” 一时哗众取宠,却和其公信基础自相矛盾。   这是一场可叹的风波,但可叹的不是女性主义者还抱持“超级幻想”,而是 当她们试图突围出边缘化处境时,面前的环境却是如此不利:从大众媒体到小众 媒体,绝大多数人对女性主义于情于理都十分隔膜,男性主流思维仍然顽固得不 容撼动。然而,这就是她们肯定还要继续碰撞的真实环境,香港《信报》写道: “‘妇女争评’,实际上已经不是一场争夺诺贝尔奖的活动,而是一场‘批判知 识女性’倡导华人地区女性运动的探索”,探索不必“成功”,探索可能受伤, 但由它向前,民间女性运动必将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前台,在对公共议题的答辩中 赢取空间、获得成长,并逐渐改造这个社会。 (XYS20051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