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如此“学术”价值几何? 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兼评《云南省志第25卷温泉志》 作者:愤怒的北大人 据《地热能》杂志报道:《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新闻发布会于2004年12 月在北京召开。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国内优质能源资源不足、能源环境 问题突出等严峻挑战,该套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在内共计11本。中科院王大中院士在丛书的序中指出:“在我国能源领域中, 这套丛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司士荣、刘时彬, 2005)。本文所评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后简称为《刘书》) 就是丛书之11本之一,由刘时彬编著,全书310页,装帧漂亮,图文并茂,售价 42元。但就其学术水平而言却只能用3字概括:低水平。它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 剽窃之大作 低水平首先表现在: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了“编著”的“编”字,剪刀加浆糊, 拼成了他的大作。当然,现在是处于计算机时代,剪刀与浆糊都不必用了,只要 一台计算机就行。总体来说他的剪切是相当大胆的,相当数量的段落是从别的书 中一字不拉、一连数页地照搬过来,而且不注明出处。如该书中3.4.1‘什么 是地热田’一节从P.102-104,基本是抄自阿姆斯特德1973年所写的《地热能》 一书的中译本(1978)第54-56页。该书中3.4.2节‘高温地热田形成特征和条 件’,基本抄自黄尚瑶等1986年所写《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81页。3.4.3 ‘著名高温地热田’一节从105页至108页基本抄自《地热能》一书的第60-62页。 其中美国盖色尔斯地热田和日本大岳地热田图文完全一样。3.5节‘板内地热活 动带的形成和分布’抄自《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89-90页。3.6节‘世界 著名的中低温地热田’中介绍了3个实例,其中匈牙利潘诺宁盆地一段是抄自 《地热系统》,而巴黎盆地和西西北利亚盆地抄自《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 92-94页。5.4.4节‘微地震观测’一节从第173-178页抄自《腾冲地热》第200 -208页。5.4.5节的‘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成果示范’其中‘美国加里福尼亚梅萨 地热异常’一小节是照抄克鲁格尔和奥托于1973年合作的《地下热能(资源,生 产,人工激发)》的中译本(1978)第70-75页。9.3.3节‘腾冲水热活动今昔’ 一节分数段抄自《腾冲地热》第四章的64-67、69-70、74-79页。仅此节就抄 了12页。 除了上面所说的大段大段地抄袭之外,一些章节是从数篇文章组合而成。如 9.4节‘地热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抄自2002年《北京地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三篇文章,即由宾德智等的《北京地热资源》(抄自《论文集》169-175页)、 高建柯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简介》(抄自《论文集》145-146页)和徐光辉的 《北京奥运公园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地球物理论证》(抄自《论文集》180-185 页)组合而成。 另外一种抄袭方式则是将几篇文章选择一些段落交替着抄。如1.7节火山喷 发一节是交替抄袭黄尚瑶等所著《火山温泉地热能》和廖志杰所著《中国的火山 温泉和地热资源》的有关段落组合而成,其中提及世界火山的分布那一部分,所 用插图是采用《火山温泉地热能》的,文字描述是采用《中国的火山温泉和地热 资源》的。 仔细看来这本书90%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抄袭分量之大在近年来是罕见 的,特别是现今强调“尊重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依然大胆犯案,是可忍,孰不 可忍? 《刘书》的最后也有参考文献,共49件,至于正文中那些段落参考了那些文 献,作者是讳莫如深,由读者自己去猜吧! 二、陈旧的资料 低水平还表现在资料的陈旧。现在是21世纪了,本书属于“21世纪可持续能 源丛书”的十一本书中之一本,可是所用的资料基本是70年代的。例如,高温地 热田所用的三个实例:美国加里福尼亚的盖色尔斯地热田、日本九州的大岳地热 田是全文抄袭1973年阿姆斯特德的《地热能》一书的描述;至于对于意大利拉德 瑞罗热田的认识在90年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1995年出现的最新认识是有人认 为该热田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有关,而本书作者则丝毫未提及。关于低温地热田 本书中介绍了三个实例:匈牙利潘诺宁盆地、法国巴黎盆地和俄罗斯西西佰利亚 盆地,潘诺宁盆地的资料摘自1981年出版的《地热系统》一书,而巴黎盆地和西 西佰利亚盆地的介绍则完全抄袭自1986年出版的《火山温泉地热能》的第91至95 页。在该书中,巴黎盆地的资料是引自1974年的《巴黎地热》,而西西佰利亚盆 地的地热资料是引自1971年玛夫林茨基所发表的《苏联褶皱和地台区的热水》一 书,因此,其原始资料都是70年代的。 加上前节所述该书第5.4.5节地球物理勘 探应用成果示范一节中范例之一美国加里福尼亚东南部梅萨地热异常一段连图带 文字则照搬自克鲁格尔和奥托在1971年合作的《地下热能(资源,生产,人工激 发)》的中译本的第70-75页。 三、低劣的知识 作者知识水平的低劣最充分地反映在第5章《如何找地热资源》这一章内, 一方面表现在作者不了解当代应用地热学的发展现状;另方面暴露出作者缺乏一 些最基本的地热知识。这一章的基本架构雷同于黄尚瑶等所作科普著作《火山温 泉地热能》的第四章,同时也参考了《地热系统》一书中由伦贝所写的第三章 “地热资源勘探”。现表列如下: 《火山温泉地热能》 《地热系统》 《刘书》 1、地热资源与地热异常 1、引言(勘探目的) 前言(地热异常和地热田) 2、勘探战略 1、寻找地热的标志 2、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3、水文学方面 2、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一、构造控制是关键 4、勘探方法 一、构造控制是关键 二、区域地层剖面 一、文献调查 二、区域地层剖面研究 三、完全和地热显示调查 二、地质学水文学矿物学研究 三、地热显示调查 四、地植物地震地貌第四纪 (含构造火山侵入及渗透率) 四、地震活动地貌第四纪研究 3、地球化学勘查 三、地球化学(含同位素化学) 3、地球化学勘查 一、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1)化学取样 一、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二、汞蒸汽勘查 (2)地下温度(各种温标) 二、汞蒸汽勘查 三、地球化学温标 (3)地球化学的其他观测 三、地球化学温标 四、环境同位素研究 四、环境同位素研究 4、地球物理勘探 四、地球物理方法 4、地球物理勘探 一、测温勘探 (1)热流量测量 一、地表浅孔测温 二、电法 (2)电法和电磁法 二、电法 三、重力勘探 (3)微地震及其他“被动”地震观测 三、重力勘探 (4)折射及反射地震测量 四、微地震观测 (5)重力和磁法 五、成果示范 5、钻探工作 5、勘探钻进 5、钻探 从表看出,表中的1、3列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在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圈定地 热异常区一段,《刘书》基本将《火山温泉地热能》中的相关段落节录了,同时 《刘书》中“表5-1”还抄录了《火山温泉地热能》中的表16“湖北省某地热矿 水与常温水主要化学成分对比表”,对比两表,两者的数目字完全一样,但是, 表头八大主要离子的量化单位则不同。在《火山温泉地热能》中,是用“毫克当 量百分比”表示,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据此才能确定水化学类型。可是, 《刘书》则改为%(摩尔),恰当的写法是(摩尔)%。显然,这种改动是错误 的,因为,“摩尔”不等于“毫克当量”,这是化学的基本知识。 在《刘书》的“地球物理勘探”一节中的开场的七段,基本是抄录了《地热 系统》第三章3.4.4节“地球物理方法”中的前九段。而《刘书》的5.4.2“电法” 的起始四段文字基本是抄录了《地热系统》第三章3.4.4节“地球物理方法”中 “电法和电磁法”一节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自然段。但是,《刘书》的 “电法”一节只谈直流电测深法,其实电法在地热勘探中作用很大,也发展很快。 如果热储层存在于新生代松散层,直流电测深方法在圈定地热田范围和确定热储 层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当是基岩裂隙型热储,它就无能为力了。而必须采用电 磁法和高频电测测深。它们在《刘书》中丝毫未提及。 《刘书》在“地球物理勘探”一节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谈“微地震观测”, “地球物理勘探”一节共22页,“微地震观测”占6页,达27%;而极其重要的 “电法”仅占4页;“重力勘探”占了2页;“示范实例”占了5页;“浅孔测温” 占了3页;地球物理方法概述占2页。而“微地震观测”方法在地热田的勘探中并 非关键的项目,而《刘书》作者则本末倒置,将其奉若神明。其实,“微地震观 测”这6页基本是抄录自《腾冲地热》一书的第十二章中的第五节“腾冲地区微 地震观测”,该节分6小节:1、仪器和台网;2、地震记录的分析和处理;3、震 级和频度的关系;4、地壳和介质状况;5、小震所反应的平均应力场;6、水热 活动和微震活动。《刘书》作者将上面6小节中5个小节一字不差抄袭过来,唯一 删除的是第5小节。其实,第5小节是最关键的结果,对地热勘查是最有用的信息。 例如腾冲地区地震所反应的平均应力场的压应力方向为南北向,就意味着南北向 断层为张性断层,是钻获地热流体的对象,虽然微地震观测不能确切告知这些南 北向断层在哪儿。而《刘书》作者不辨菽麦则删除了它,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 瓜。 四、糊涂的概念 前节中提到的将“摩尔”与“毫克当量”等同,就是概念糊涂之一例。在书 中绝非仅此一例。在《刘书》的第97页,有这样一段奇文:“高温地热区都集中 分布在相对比较狭窄的地壳活动带附近,而低温地区则集中分布在板块内部。不 过板块内部区域也偶见一些高温地热区的出露,这是由于板内局部存在有特殊热 源—岩浆囊等所致,诸如我国西藏羊八井热田,美国夏威夷群岛等。”请问作者: 西藏羊八井是归为板缘还是板内呢?羊八井与夏威夷有着同样的构造背景吗? 在《刘书》的第99页作者探究了“板缘地热活动带的形成和分布”,把全球 的板缘地热带划分为4个大带和3个亚带,即: 1、环太平洋地热带,包括:东太平洋中脊地热亚带;西太平洋岛弧地热亚带; 东南太平洋缝合线地热亚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 3、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 4、大西洋中脊地热带。 这个划分是抄袭自《火山温泉地热能》的第78页,该书的作者不是学构造地 质出身,错误的将东南太平洋的只有大洋壳的纳兹卡板块与具有陆壳的南美洲板 块的聚敛带称为缝合线,而《刘书》的作者丝毫不察,照样抄来,也不可原谅。 至于所谓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是冈瓦纳古陆上的阿法尔三联接点发育 成的三条裂谷,它们并非连接成带,而是排列呈“Y”字形。红海和亚丁湾是将 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开的两条裂谷。而东非裂谷则是从三联接点向西南伸的 一支,发育在非洲板块之内,怎能说是板缘地热带呢? 五、错误千出的专著 这是刘时彬的另一本大著,但不归他一人负责就是了。《刘书》的参考文献 第6条为:“吴光范,任湘,刘时彬,梁乃英主编,云南省志·温泉志。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该书的正确名称应该是:《云南省志·卷25·温泉志》(简称《滇温泉 志》)。需要说明的是,该书第一作者吴光范当时是云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后 为省人大副主任,无疑是出版该书的财东;任湘是中国能源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的主任,当时正主持“八五科技攻关”中的地热研究项目,常到云南工作。因此, 能够出版此书应赖于此两人的筹划与拍板。而主要的执行人应该是刘。因为《滇 温泉志》全书304页中有242页(即80%)是照抄佟伟等主编的《腾冲地热》和 《横断山区温泉志》。为了剽窃的方便,在《滇温泉志》的作者名录中也将佟伟 拉入其中。 说《滇温泉志》是一本错误千出的专著,绝对没有贬低之意。现将主要问题 列举如下: 1、大的硬伤有8处之多。 (1)《滇温泉志》第166页第18-23行为重印物。其中第18行至第21行的前半节, 已经见于第165页的倒数1-4行,它们是描述石竹坝温泉的,不应该在描述硫磺 塘老滚锅段落中再出现。 (2)《滇温泉志》第166页第21行后半段至第23行则是第15-17行的重复。不过 第15行是以“据《光绪腾越乡土志》云:”开始;而第21行后半段则改为“光绪 《腾越乡土志》:”开头。 (3)《滇温泉志》第167页第18-21页与第24-27行是完全一样的。讲的是热海 第4区的“种磺地面”的一片不毛之地。而第18-21行是放在热海第3区硫磺塘大 滚锅的末尾,根本放错地方。 (4)《滇温泉志》第167页的第13-17行与第28-30行是重复文字。第13-17行 描述的是硫磺塘大滚锅温泉水的化学分析结果。而第28-30行则是描述热海第4 区种磺地面的温泉水化学组分。真是乱点鸳鸯谱,种磺地面是一片蒸汽地面,无 法取水样,那来的分析结果。就把大滚锅水样的分析结果搬来了。为何第13-17 行为5行而第24-27行只有3行呢?因为后者只有元素符号,没有元素名称。 (5)《滇温泉志》的腾冲温泉名录中丢失了“玛玉窝澡塘”温泉。须知玛玉窝 温泉是腾冲四大名泉之一,在明朝的《景泰云南图经金腾两指挥使司志》和稍后 的《天启滇志》就有报道。《滇温泉志》的作者在抄录《腾冲地热》的第三章时 将“玛玉窝”抄丢了,而没有发现。 (6)。《滇温泉志》第163页瑞滇地热田第三区项目内,将“温泉水化学组分: 水样温度、酸碱度、矿化度、钠、钾、钙、镁、锂、铷、铯、铵、碳酸根、重碳 酸根、氯、硫酸根、氟”等组分全丢光了,只剩下“溴、碘、二氧化硅、偏硼酸、 砷和水型”诸项。 (7)《滇温泉志》第270页福贡县罗底热水塘条目,其泉水化学组分项目中,只 剩下:水样温度、酸碱度、矿化度、钠、钾、钙、镁。余下(锂以后11项)的都 抄丢了,抄袭的东西也丢三拉四。 (8)《滇温泉志》的第272页的第8-19行的“红石岩温泉” 条目与第273页 第20-31行的“河西澡塘”为同一个温泉。它们除了名字不同外,经纬度、描述、 化学组分都是一样的。此外,不同之点还在:第272页“红石岩温泉” 条目末 尾两行云:“1994年《横断山区温泉志》把温泉区定名为“河西温泉”,本书据 1991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文,将它更名为红石岩温泉。” 第 273页的“河西澡塘”条目中没有这两行字,但是,在泉水化学组分栏目中增加 了地球化学温标温度,遗憾的是将“TNK(钠钾温标)”写成为“TNK(克氏氮 量)”,真是令人难解。 2、不该有的错误 (1)“硫酸根”变成为“硫酸”;“二氧化硅”变成为“氧化硅”。 前面曾经提及,《滇温泉志》的温泉条目百分之八十是抄自《腾冲地热》和 《横断山区温泉志》,但是为了去掉抄袭之嫌,不得不有所变动。变动之处在于: 《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两书中的温泉水化学组分栏中只有化学元素 符号,没有化学元素名称。《滇温泉志》就在每个化学元素符号之后的括号中加 入元素名称。这样一加就露馅了。《滇温泉志》全书收录的水化学数据达600多 套,其中大约有608套含有SO4和SiO2,它们的元素名称都写成“硫酸”和“氧化 硅”,因此,在书中的错处就达1216处。所以,说本书“错误千出”,绝不冤枉。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书的首页“编纂说明”中谈到水化学分析结果的表示时, 其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是完全对应的,是书中唯一没有错误的一处,意味着“编 纂说明”是由另一作者起草的,只是正文的作者并不依从。也应当指出“编纂说 明”也有毛病:没有说明水化学组分的单位为毫克/升,矿化度单位为克/升;另 外,重碳酸根(HCO3)写成NCO3,未予校正,也不应该。 (2)书中多处将硫磺气味和硫化氢的分子式写成“HS气”。(见于第20页、39 页和302页)。恐怕这是初中的孩子们都不会犯的错误。 (3)作者对什么是“游CO2”和“CO3”是分辨不清、搞不明白的。有时将“游 CO2”的名称标为“碳酸根”(见于14、40、41页);有时将“游CO2”的名称标 为“碳酸”(见于第15页);“CO3”之后大部分未标中文名称(与其他元素的 表示方法相背);有时在“CO3”之前加“游”字,变成“游CO3”,(见于64、 73、74、82、92、93、212、217、638、642、644页);更为奇特的是,有时 “CO3”的中文名称标为金属“钴”,(见于268、578、579、580、583、584、 585、586、598页)。将《横断山区温泉志》中的某些泉的“CO3”抄袭时改成 “游CO2”(50页)。 (4)错字太多,未加校正。有的影响文章的性质。如第168页热海地热田的狮子 头的酸性水酸碱度实为3?1,书中则写成“8?1℃”。第244页的小定西沸泉温度 为95℃。书中则写成“59℃”。许多地方将河岸写成河岩。不通的句子太多,如: 泉水系石灰系灰岩(9页)、泉水之东北向断层系导热断层(33页)、水清澈见 底为石灰岩(102页)、泉口喷涌的泉水饱和温度似沸水(132页)、泉水沿安山 应为玄武岩缝隙溢出(280页)、地下水的来源为C级Cm1l与D3zg灰岩补给,受西 部构造影响而成(289页),上面这些话,你懂吗?不一一列举。 (5)地质上非规范化术语比比皆是。如:石炭系灰岩写成石炭纪灰岩(应该写 “系或统”的地方写成“纪或世”,数不胜数)、泉水出露于正常(应为长)岩 断裂带上(35页)、储热层时代为砂岩(40页)、受N字型地层之阻后溢出(41 页)、围岩性质为岩性砂砾岩、基岩粉砂岩(42页)、地热北高南低(45页)、 中温断裂型温泉(56页)、砂岩积石奠砂岩(66页)、围岩性质为绢英片岩变质 岩(93页)、三叠世石灰岩(120页)、围岩性质为断裂带(299页)等等,不一 一列举。此外地质年代的符号乱写;水化学类型有的用汉字,有的用英文,有的 干脆不写,体例不统一。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作者似乎未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 训练。 (6)“编纂说明”中云:“任湘教授和刘时彬教授于1993年3月向云南省人民政 府提出报告。指出温泉志的编纂必将为云南省的新能源领域提供一份翔实的资产 清单…。”“于1996年4月初稿完成,编辑的温泉名录共905条。”“概述”一节 中云:“全省温泉区1015处。”可是在《刘书》的附录的“表1 云南省各县市温 泉分布和分类统计表”中,总计856处。三个数据中,到底哪个数据对?真把人 弄糊涂了。 这样的错误其实都是低级的错误。作者们的责任何在?责任编辑的责任何在? 出版社领导的责任何在?到底谁该负责呢? 六、一点闲话 呜呼!像这样满目疮痍的学术著作,近年来实属罕见。何况是“志书”,要 流芳百世的呢!笔者真不知道作为地方当局父母官的《滇温泉志》第一作者看过 该书的草稿否?当他手捧装帧漂亮、图文并茂的成果、细读之后察觉漏洞百出后 真不知是怎样的感觉。笔者也敢于相信被列为《滇温泉志》作者之一的佟伟教授 是绝对没有看过该书的草稿的,因为这位被公认为治学严谨北大教授绝对不会让 这样稀松的烂稿过关。其实该书的操作者真正想要的只是“佟伟”这两个字,而 不想要真神来把关。有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将《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 两本书的其他作者撇掉;有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将横断山区地热调查的组织者中 科院综考会晾到一边。这样就可以将众多人的成果为少数人所占有。笔者倒是不 知道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看到他们的产品是怎样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奇怪: “北大的教授怎么是这样的水平?” 《滇温泉志》最终弄成这样。北京大学的刘时彬教授到底要负多大的责任, 我们局外人不得而知。从《滇温泉志》的“编撰职名”中撰稿人共10人,其中: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刘时彬、佟伟;中国能源研究会:任湘;云南省地质矿产厅: 丁建博;云南省地名委员会:梁乃英等二人;云南师范大学两名;云南省人民政 府两名。在主编中作为第三位,在撰稿人中作为首位的刘时彬,难免其咎。据闻: 刘时彬中学毕业之后就到北京大学工作,70年代起为北大地质学系地热研究室成 员,1976年起参加青藏高原科考队,吃苦耐劳、工作积极、累有著述。90年代起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先后担当副秘书长和秘书长,在任湘主任的麾 下,车前马后,积极努力,敢于负责。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将其职称提为“高 级实验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总是有所长,也会 有不足之处。刘时彬的缺点在于研究水平不高,而又不肯下功夫去钻研。科学是 来不点半分取巧的,是要经过长期的工作一步步积累的。当然,今天的社会太过 浮躁,人们又都过于注重名声。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 足,必然导致缪误百出的编抄。而如此学术专作,又有何价值?只能令人齿冷。 望诸位学者同仁,做文做事做人意在专心如一,方不为虚名所累。 (XYS200511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