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媒体不要宣扬不科学的“科学研究”   文有仁   近期媒体连续出现赞赏“农民造潜艇”、“农民造飞机”、发明“永动机” 之类的报道,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农民造潜艇   首都某报1月12日刊载半版长篇通讯《潜艇农民造》,全面介绍农民李玉明 造潜艇情况。通讯说,武汉蔡甸区63岁的农民李玉明希望制造一艘真正的游乐潜 艇,让 “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到水下看一看”。尽管三次试航,三次失败,负 债累累,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农民无助的执著。李玉明说:“真正的科学是 反对不了的”;“总有一天,历史会证明我的成就。”   福建某报1月13日转载了这篇通讯。广州一家电台1月13日摘报了这篇通讯, 最后议论说,“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农民,有理想、有恒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持不一定胜利,但是坚持就有意义。”   某信息报1月26日刊登报道说,“武汉蔡甸区农民李玉明花费9万余元制造 ‘生铁潜艇’,欠下一亿屁股债依然痴心不改。”   另一些媒体则对这项报道提出了批评。   《中国青年报》2月2日刊登了题为《农民造潜艇不值得赞赏》的文章。文章 引用了某信息报赞赏农民李玉明造潜艇的报道后说,“早前,有媒体报道了农民 造飞机、汽车和机器人的消息,面对部分媒体的赞赏有加,笔者有不同看法。”   文章作者说,“李玉明们所做的劳动,比如潜艇、飞机、机器人等,都是重 复劳动——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发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经有非常 成熟的商品供应,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原始的发明过程。”“如果他们将自己 的聪明才智用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机械的改进上,或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大众舆论对待此类‘创新’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稀里糊涂助长盲目的 热情,误导旁观者,迷惑当事人。”   《成都商报》1月25日说,“农民造潜艇,在大众看来是个稀奇事,因此社 会空前专注。”武汉大学陆健认为,这种拔高农民在造船意义的社会关注,助长 了李玉明的偏执心理。   二、农民造飞机   石家庄某报2月2日刊登题为《唐海一农民的倾家荡产造飞机》的长篇通讯。 通讯说,唐海县农民郑盛来1998年夏日喷农药时想到,“要是能有一架小飞机喷 洒农药就好了”;“天性倔强的郑盛来”“从此走上了制造飞机的道路”。通讯 最后引用一位大娘的话说,“人还是有点想法好。”   三、发明“永动机”   首都另一报纸2004年12月4日头版报道,“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 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在不需要外加 任何能源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负273°C ,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 流电流,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   《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8日刊载著名反伪学者方舟子文章《“永动机” 重现江湖》指出,“无偏二极管”实际上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 “永动机不可能存在,这已是科学常识,我们还能在报刊上不时见到这类‘新 闻’,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拿人报酬替人宣传的有偿新闻,一是记者科学素质 不高。”何祚庥院士及诸多科研人员也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又一个“改头换面” 的“永动机”。   《中国青年报》2月2日刊登文章《“永动机”永不休》说,方舟子文章刊出 后,有关记者多次打电话至中国青年报编辑部,要求有一个“平等的话语权”。 徐业林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研究,曾在《潜科学》杂志发表有关 论文,并且获得了俄、英、美、中4国的发明专利。何祚庥在谈到科学界认定一 项科研成果的一般程序和原则时说:“首先,必须在正规的学术刊物发表,《潜 科学》不是科学界承认的正规杂志。其次,实验可以被别人重复,科学界有认同 的声音。”方舟子举出实例说,“有专利知识的人都知道,获得专利并不等于成 果就是真实可信的。”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张开逊认为,徐业林所描述的 “发明”是不可能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应重复永动机的错误。   这些年,各种各样不科学的“科学研究”屡屡见诸报端,并受到热情赞扬。 农民造潜艇、汽车、飞机、机器人等,完全是重复已有的发明,凭手工劳动想超 过用高科技和现代化大型设备制造的潜艇、汽车、飞机、机器人等,是不科学的 “科学研究”。这些年媒体多次炒作这人或那人研制永动机、破解了“歌德巴赫 猜想”、搞成了“水变油”、“耳朵认字”、“万里外发功改变原子结构”等等, 也都是不科学的“科学研究”。媒体刊发对这类“科学研究”的赞赏性报道,误 导了公众与社会。近些年,某些单位和企业及有关人员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 力搞这类“科学研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损失。教训是十 分深刻的。媒体之所以会宣扬这类“科学研究”,正如方舟子所说,一是搞有偿 新闻,一是记者科学素质不高。还有一点是追求轰动和“卖点”。为了避免今后 再出现这类误导舆论的“科技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确立正确的新闻观;媒 体必须制止有偿新闻,看到其对社会的巨大危害;记者必须加强科学知识学习, 掌握识别真假科学的能力。 (XYS200502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