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从文风看学风——评“武松”的言论   纤云飞星   在各网络论坛上,我一直都是一名合格的潜水员,大概属于王小波说的“沉 默的大多数”。但近来有种说法,称为“沉默的螺旋”,大意是指在网络上,持 理性和温和观点的人,大多不愿站出来说话,以致极端和狂热的言论充斥于网路。 单因为这个缘故,我也未必会浮出来冒这个泡。署名“武松”的人对王梅祥先生 的攻击,所持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这中间的事实,我恰好知道,对此比我了解 更清楚的人,应大有人在,他们大约只是对此文一笑,或者还未看到。我工作很 忙,本也不愿为此浪费时间,但连我朋友都问及此事,新语丝毕竟在学界有些影 响,这让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话,以正视听。   “武松”攻击王梅祥先生的第一个理由,是后者在入选“百人计划”期间, 却又在英国呆了四年。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里混淆了“访问学者”和 “博士后”,又在后一段中明指王先生于1998~2001年间在英国是做博士后,这 严重误导了读者,让人误以为王先生这四年一直在英国。其实“访问学者”与 “博士后”之间的区别,学术界的人大都清楚,盖在时间长度上,前者的时间可 长可短,短则一月,长则数年,而博士后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一年。舟子对此应该 也很清楚。据作者引用的化学所网页上对王先生的介绍,有“期间1994年7月 -1997年6月在英国Sunderland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1999年,2000年 在英国Sunderland大学,200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Dyson Perrins实验室作访问学 者”一段,可见化学所的网页上对“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这两种不同的经历 是做了严格的区分的,反而是作者将它们混在一起。实际上,王先生在那几年中, 只是每年有一两个月去英国做了短暂的访问,这也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其它时间 都在国内,绝非作者攻击的那样。至于每次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时间具体是几十 天,我并未向知情人士或化学所的人事部门询问,但王先生入选“百人计划”那 年,我正好进科学院读研,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是他的学生,因为这层关系,在 “武松”指摘的那几年中,我经常能见到王梅祥先生,所以可断定这种指责是毫 无根据的。这位同学现在也在英国,另两位同宿舍的同学现在美国,还有很多同 班的同学,当然也还有更多化学所的员工证明这一点,如果该文作者认为同单位 的人会有偏袒,无妨找那两所英国的大学查证。   基于同样的理由,该文作者对王先生担任所长期间还常住英国的指责同样是 毫无道理的。   对于王梅祥先生的研究领域,与我的专业相差较远,并无评价的能力,但发 表王先生论文的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人显然不会赞同该文作者的论调,以JOC为例, 它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顶级权威学术杂志,说本科生选修课的实验内容都可在此发 表,未免侮辱了此刊,也难以令人相信。该文作者在论及王先生的论著时,先把 发表的论文贬得一文不值,然后又称“这些代表性专著其实都是综述文章,只不 过是为丛书写的,不是为杂志写的”,似乎又承认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文章不至 于像其攻击的那样不堪,逻辑如此混乱,难免令人怀疑作者为了攻击而攻击,口 不择言。其实综述的学术价值,并不见得就比论文小,化学方面的权威期刊 Chemical Review上面发表的综述的价值,为化学界的同仁所共知。丛书也是一 样的道理。至于该文作者对“化学生物学”这一名称的评价,更让人想起鲁迅先 生曾经对这类擅长给别人加上称号再开骂的人士的批判。   学者能否参政,是另一个问题,我不想在此讨论。我只想说明,这并不成为 被攻击的理由。照作者的逻辑,马英九也同样难逃骂名。   我也不想揣测作者写此文的动机,那并不重要。但躲在ID后面,借网络之便, 不辨清查明事实,单凭意气来指名道姓的骂人,断非君子之所为。该文作者能准 确使用“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腈水解酶(Nitrilase)和酰胺水解酶 (Amidase)”等专业术语,至少是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学界人士,但以作者的文风 来看,作者的学风未免令人生疑。如该作者对我的评论有异议,大家公开真实身 份来辩论也可以。只是最好先弄清事实,否则我没有时间奉陪。 10/28 (XYS200410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