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郝柏林关于理论物理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通过终期答辩的说明及方舟子的答复   方舟子先生:   听同事说你最近在《新语丝》网页上评论理论物理研究所史华林博士通过 “百人计划”终期答辩的鉴定,也点到我的名字。找来看了一下,不知你为何不 了解情况就急忙发表意见。   《孙子兵法》云:“强弱形也,勇怯势也”。我们在评估一个科学工作者时, 特别是涉及年轻人在较短期间的成绩时,更要看到“形”和“势”两个方面。只 有了解历史发展,才能作出较为合适的判断。   史华林在1995年8月23岁时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取得硕士学位,方向是原子 核理论,在那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和3篇会议论文中有两篇Phys. Rev. C的文章。   1995年9月他成为理论物理研究所郑伟谋和我的博士生,而我们两个人都不 是做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史华林的研究方向必然会有很大改变。我1994年底卸 去所长职务,1995年用很多精力组织了7、8月之交在厦门举行的IUPAP第19届国 际统计物理学大会,12月开始sabbatical leave。1995年的大事是实验证实了中 性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我应杨振宁先生邀请到达Stony Brook的第 二天,杨先生就到我的办公室来,兴奋地谈起BEC问题。当时许多工作都只是电 子或纸面预印本和电话消息。我并没有因为杨先生的谈话改变自己的计划,而是 把杨先生给我的全部材料和我自己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信息,立刻用电子信传给 史华林。(理论物理所的LAN是在我的任期里通过高能所与Stanford的专线接到 Internet的,早于国内许多单位。)   1996年底我回到北京时,史华林已经进入问题,开始得到新结果,从1997到 1999在Phys. Rev. A上发表了4篇论文,Physica A上1篇,史都是第一作者。在 同史的讨论中,我明白他对于BEC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刻。这就引出以下一段往事。   我在组织统计物理大会的前后,曾经协助厦门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开 辟新的研究方向。最初曾试图选取我比较熟悉的非线性动力学,但与厦大同事们 的背景不大衔接。这时我明白BEC才是更合适的课题,但我本人并没有实际的研 究经验。于是1997年初我把史华林带到厦门,请他这个博士生为老师们讲BEC的 最新进展。厦大的教师们确实从此开始BEC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在国际刊物上发了不少文章。这些情况可以向厦大理学院院长陈金灿核对。   1998年史华林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Delaware大学做博士后,继续 BEC研究。他可以在国外继续工作几年。然而,鉴于研究所长远发展的需要,我 们希望史华林做完两年博士后,就回来应聘“百人计划”,开拓新方向。他的年 龄、经历确实比一般申请人要“嫩”。出于对他的爱护,与他本人商量,暂聘为 副研究员。“百人计划”其他条件不变。当时这可能是中国科学院整个“百人计 划”里的例外。史华林并没有讨价还价,从2001年开始另一次研究方向的大转变, 而且在短短3年里做得很好,已经开始在新的领域出文章。   这不妨同我自己改变方向的过程做比较。我从1991年开始,在从事符号动力 学研究的同时,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了解生物数据库和软件的情况。1997年夏 完成同郑位谋合著的Applied Symbolic Dynamics and Chaos (World Sceintific, 1998)一书,全力转入生物信息学领域。从1997到1999,在新领域中一篇文章也 没有发表。2000到2003年,只在国际物理或非线性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与生物 沾边的论文,同时和国际生物学刊物的审稿人打架。直到2004年才开始在“入流” 但并非第一流的生物学杂志上出文章。这一过程可从我的个人网页 (http://www.itp.ac.cn/~hao/)上的文章目录看到。   我想你作为生物化学家,也能想象原子核理论、BEC理论和理论生物这三者 的差异和距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两次方向转变,是需要能力和勇气的。史 华林的实际表现,说明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勇气。这比3年内在原来熟悉的方向 上继续出几篇文章,要难能可贵得多。这就是我在前面讲到的“势”。年长一些 的学者在评价年轻人时,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形”,更要注意长远发展的“势”。   事实上,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大部分人都认识到要发挥“百人计划”的作用, 培育开拓理论物理新方向的年轻人,才有希望独辟蹊径赶上世界一流水平。然而 这又谈何容易。我很尊重那些目前实际水平可能不如滯留国外的尖子学者、但在 这片土地上创造条件坚持奋斗的年轻人。归根结底,中国的事情是中国人自己认 识、自己推动的。投身火海奋力扑救的凡夫,同隔岸观火漫发议论的高人,在我 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我虽然很不同意你写那段文字的口气和用语,但并不想同你争论。媒体或网 页自有“曝光”的功能,但借它抹黑一个人或单位也很容易,却少见有人或存在 有效手段予以洗雪,致使抹黑者认为可以不负责任甚至可以恶意伤人而不必付出 代价。   我只希望你能把我的这封信也放到你的网页上。   郝柏林   2004年12月23日 方舟子按: 以上是郝柏林院士针对我对《理论物理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通过终期答辩》 的评论(XYS20041220)的说明。郝院士批评我不了解情况就急忙发表意见,从他的 说明中我还真的获悉了一点新情况:原来史华林博士是郝院士指导的博士,那么 史华林以自学生物学和打杂做为“百人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通过鉴定,也就不 奇怪了。至于郝院士介绍的其他情况,如史博士在入选“百人计划”之前在理论 物理方面的工作很出色,在“百人计划”期间毅然改变研究有胆有识等,在《理 论物理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通过终期答辩》中都已提到了,它们都没有回答我 的问题:当初史华林博士申请“百人计划”时是怎么写他的研究计划的?莫非 他写的是一个用3年时间自学生物学和打杂计划?难道国家花这200万经费是用于 培养一位不拿学位的跨学科研究生的? 据我所知,“百人计划”招的是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条件之一是 “能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用于入选后放弃本学科改行学习其他 学科的,200万元经费是科研经费,而不是培训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入选者终期考核评估表》中,要求报告的是“研究工作进展总体情况(包括 已完成科学目标、成果在该领域所处地位、发表论文论著、获奖和经费情况、实 验室环境、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评估的是“入选者研究方向与内容在该研究 领域的地位与意义,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发表论著的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经费、 实验室情况,以及入选者的科学品德等”,请问史博士自学生物学和打杂,符合 这些要求的哪一条?请郝院士扪心自问,如果史博士不是你的学生,有可能通过 考核吗?如果别人也要求以“百人计划”的名义给他提供200万元经费到你们所 自学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可能吗?如果别人不可能,你的学生就可能,这不 是徇私舞弊、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腐败是什么? 虽然郝院士说不想同我争论,但是我还想对他最后两段蕴涵着对我的批评的 感慨说几句。“隔岸观火漫发议论的高人”固然比不上“投身火海奋力扑救的凡 夫”,却又比煽风点火者要好得多。“滯留国外的尖子学者”或许不如“回国创 造条件坚持奋斗的年轻人”,却胜于回国糟蹋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例如,即使 在国外多待3年读一个其他学科的博士或做跨学科的博士后,也要比回国拿着200 万的科研经费却不做本学科研究强得多! 如果一个人、一个单位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自然不怕媒体或网站抹黑, 也不愁无法洗雪。反之,如果做事不正当,也怪不得别人的质疑、批评,那不叫 恶意伤人。如果自己本来做事就“黑”,怪不得别人要“抹”,自己反倒会是越 抹越黑。 (XYS200412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