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不严肃的治学作风   ——评南京大学盛昭瀚、蒋德鹏的《演化经济学》   作者: 网络过客   最近新语丝揭露了南京大学管理研究院院长盛昭瀚、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马军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贴子,我感到很震惊。前一段时间是北大的人类学教 授、“学术新星”,现在又是国内著名高校管理研究院的院长,而且据说后者还 获得过国家大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专家。在这样剽窃成风的学术环 境里,受害者绝不仅仅是方锦清等人,更是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学术事业。   作为一位经济学研究生,盛昭瀚这个名字并不怎么耳熟,但关注国外经济学 动态的人大概知道“演化经济学”这一概念。2002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盛昭瀚、 蒋德鹏的新书《演化经济学》(以下简称“专著”),封面上写着盛昭瀚、蒋德 鹏著。出于好奇,我买了一本。阅读过程中,隐隐感觉某些章节的内容似曾相识, 仔细回忆。又看了每章后所附参考文献,才发现该书的部分章节的关键性内容与 清华大学常志霄的论文《“演进经济学”的新演进》(载《经济科学》2000年第 四期,以下简称“常文”)和南开大学贾根良教授的论文《进化经济学:开创新 的研究程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3期,以下简称“贾文”)有严重的 雷同之处。出于好奇,我将有照搬嫌疑的部分文段如实摘录下来,并做一下对比, 以正视听。具体比较见附录。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专著中的相关内容是对常文和贾文的照搬和微乎其微的 改动,有大大的剽窃嫌疑。既然是严肃的学术专著,而且号称是国内第一本相关 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应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收集材料深入研究,而不能把他人 的研究成果稍加改动就据为己有。如果大段甚至整篇整篇地引用了他人的成果, 就应该做出郑重的说明,而不应只是在参考文献部分含糊而暧昧地注出相关文献, 这只会更令人感到困惑。由于精力有限,我没有进一步考察专著中其他章节是否 也是按照类似的方法“撰写”而成的,我们对此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盛昭瀚、 蒋德鹏的这种做法至少是不严肃的,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学术剽窃。   附录一:专著与常文的比较   (1)常文导言第二段:   “…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旨在解释经济 变迁和进步的演进经济学框架。他发展了一套关于资源重新组合和扩张的创新理 论,并用“内生性变迁”和“创新推动的自我转换过程”来纠正马歇尔经济学在 市场均衡分析方面的缺陷。此后,熊彼特分别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 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著作中对上述理论加以发挥和运用。”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一段(p104-105):   “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旨在解释经济发展 和技术创新的演化分析框架。他发展了一套关于资源重组和扩张的创新理论,并 用“内生性变迁”和“创新推动的自我转换过程”来纠正马歇尔(Marshell)经 济学在市场均衡分析方面的缺陷。此后,熊彼特分别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和 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著作中对上述理论加以发挥、改进和运 用。”   (2)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第一段:   “熊彼特理论的最初用意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循环运动。他发 展了一个企业家创新的理论,并据此认为经济波动源于特定时间企业家活动的不 同型态。他把企业家所运用的资源的创造性组合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动机, 并提出了经济变迁是由经济内部所系统地造成的论点。”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段(p105):   “熊彼特理论的最初用意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循环运动。他发 展了一个企业家创新的理论,并据此认为经济波动源于特定时间企业家活动的不 同形态。他把企业家所运用的资源的创造性组合视为经济发展的推动机,并提出 了经济变迁是由经济系统内部造成的论点。”   (3)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1)“创新”与经济波动: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所谓企业家,并不是指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创造性 地运用资源组合地独特能力,即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 函数”,即把从未有过地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 熊彼特确认的五种创新情况包括:(1)引进一种新产品;(2)引进一种新生产 方法;(3)开辟一处新市场;(4)开辟一项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一种新 的企业组织,就像创造一种垄断地位那样(Schumpeter,1934)。”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 105):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经济系统变化的主要动因来自于一群特定的经济行为 主体(即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所谓企业家,并不是指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创 造性地运用资源组合地独特能力,即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 生产函数”,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熊彼特除把 引进一种新产品和一种新生产工艺当作创新外,他还把开拓新市场和实现一种新 的商业组织形式亦看作为创新。”   (4)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1)“创新”与经济波动:   “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 新”,引进“新组合”,而所谓“经济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整个经济体系不断地 实现上述创新和新组合地过程。“创新”是一个“内生因素”,“经济发展”也 不过是经济体系自身内部具有地创造性所导致的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类似于 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 新地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恰恰是这些“创 新”、“新组合”、“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 105-106)   “熊彼特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 新”,引进“新组合”,而所谓“经济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整个经济系统不断地 实现上述创新和新组合的过程。“创新”是一个“内生因素”,“经济发展”也 不过是经济系统自身内部具有的创造性所导致的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类似于 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系统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 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造成了一种“创造性破坏”。恰恰是这些“创新”、 “新组合”、“创造性的破坏”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5)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1)“创新”与经济波动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家的活动就是一系列创造性行为。正是它们造成 了不间断的竞争性经济重组活动和经济增长。因为,创新的引入不是一个连续平 稳过程,相反,它有时密集,有时稀疏。恰巧是创新引入的时高时低,造成了商 业循环或经济周期波动。于是,按照熊彼特的这一解释逻辑,经济体系变迁的内 生性主要动因就是一群特定的经济行为主体(即企业家)的特殊个体动机。换言 之,企业家心理的变化导致创新活动的变化并进而导致总体性经济波动。”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 106)   “熊彼特认为,经济体系变迁的内生性动机主要就是企业家的特殊个体动机, 企业家除了努力搜寻经济利润外,还有争取更好的社会声誉方面的动机。企业家 的活动就是一系列创造性行为,这些行为与企业家的心理变化紧密关联。正是他 们的行为造成了不间断的竞争性经济重组活动和经济增长。创新的引入不是一个 连续平稳过程,相反,它有时密集,有时稀疏。恰巧是创新引入的时高时低,造 成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波动。”   (6)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1)“创新”与经济波动   “既然商业周期的根源在于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周期波动,那么,后者是如何 发生的呢?熊彼特认为,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难,而这又要求 不同的企业家才能加以应付。惟有那些最具才能的企业家才会作为一个先驱者克 服一个全新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旦这些初始困难被克服,就不太需要过多的 企业家才能了,因为,更多的人会通过模仿效应(即模仿创新性企业家的行为) 而完成此任,并且,这种模仿行为会通过“乘数效应”而使总体经济趋于高涨。 当创新周期消退后则会出现一个稳定状态或静止状态(Schumpeter,1934)。为 了摆脱这一静止状态,创新性企业家就会利用自己的独特能力进行新一轮创新。 如此一来,经济体系又会重复上述从高涨到稳定状态的周期性波动。”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 106)   “熊彼特认为,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难,而这又要求不同 的企业家加以应付。只有那些最具才能的企业家才会作为一个先驱者克服一个全 新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旦创新型企业家实现创新以后,他就获得高额利润。 更多的任看到这种利润机会后便会模仿这种创新,这种模仿行为会通过“乘数效 应”而使总体经济趋于高涨,当模仿者增多时,创新的利润下降。当利润下降到 一定程度时,经济发展进入萧条阶段。为了摆脱这种萧条阶段,创新型企业家就 会利用自己的独特能力进行新一轮创新。如此一来,经济系统又会重复上述从繁 荣到萧条的周期性波动。”   (7)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2.熊彼特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不难发现,熊彼特的这种解释受到了关于企业家心理动机和社会背景 这样一个假说的影响,而该假说又受到了迈克莱兰德(Mcclelland)自我实现动 机的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从理论渊源来看,熊彼特对心理因素的强调在很大程度 上也受其求学经历的影响。熊彼特早年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他 曾是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门生。作为“边际 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奥地利学派独立地提出了所谓 边际效用论并强调主观价值论思想。例如,奥地利学派地奠基人门格尔……断言, “人类意志决定着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人类欲望和自由支配着满足欲望所需的 生产资料,是人类经济活动地出发点和目标”……”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2.熊彼特理论的局限性:(p107)   “不难发现,熊彼特的上述创新理论受到了关于企业家的心理动机和社会背 景这样一个假说的影响,而该假说又受到了迈克莱兰德自我实现动机的理论支持。 从理论渊源来看,熊彼特对心理因素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学术经历和知识 结构的影响。熊彼特早年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他对历史、社会 学、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但他对自然科学和工程问题知之不多,他曾是奥地利 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门生。作为“边际革命”中涌 现出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奥地利学派独立地提出了所谓边际效用论 并强调主观价值论思想。奥地利学派地奠基人门格尔曾断言,“人类意志决定着 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   (8)常文第二部分“熊彼特传统”2.熊彼特理论的局限性:   “其次,熊彼特早期理论因将企业家阶层的作用过分的推到不适宜程度而带 来一些令人费解和难以接受的误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熊彼特 过分夸大了大型创新的作用,而忽视了小规模创新的积极意义。实际上,技术与 产品的重大创新活动与小规模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互替代性;(2)熊 彼特对企业家角色的过分宣扬易导致对市场制度的忽略,并且他也未能详析市场 结构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3)熊彼特理论中所暗含的新知识随出可得的假 设不仅无法解释经济变迁的最终来源,而且也未能很好的解释新知识究竟如何产 生和为何产生。”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2.熊彼特理论的局限性:(p107-108)   “熊彼特的早期理论因将企业家阶层的作用过分的推到不适宜程度而带来一 些令人费解和难以接受的误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熊彼特过分 夸大了大型创新的作用,而忽视了小规模创新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技术与产品 的重大创新活动与小规模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互替代性;(2)熊彼特 对企业家角色的过分宣扬易导致对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因素的忽略,例如对制度 的忽视,并且他并未曾详析市场结构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3)熊彼特理论 中所暗含的新知识随出可得的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经济变迁的最终来源,而且也未 能很好的解释新知识究竟如何产生和为何产生。(4)熊彼特理论未能就技术传 播展开理论探索。他并未阐明……的关系。”   (9)常文第三部分:“自然选择”与产业层次的创新   第一段:   “熊彼特强调了大企业规模在创新上所具有的优势。例如,熊彼特指出,大 的企业在R&D支出、管理上的规模经济、风险分散能力及财务方面都有比小企业 具有优势。这就是熊彼特所谓的“组织的垄断水平”。根据这一分析,熊彼特在 其后期理论分析中曾认为,产生创新的活动的累积将必然产生垄断(Schumpeter, 1942)。”   专著3.5.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 107)   “熊彼特的后期理论特别强调大企业规模在创新上所具有的优势。他指出, 大的企业在R&D支出、管理上的规模经济、风险分散能力及财务方面都有比小企 业具有优势。这就是熊彼特所谓的“组织的垄断水平”。熊彼特的后期理论认为, 产生创新的活动的累积将必然产生垄断。”   附录二:专著与贾文的比较   (1)贾文第一部分“经济学为什么需要一个新范式”第一段写到: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开始陷入持久的危机,自贝 尔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的《现代经济理论的危机》(1981)出版以来,西方一些高级 学术杂志对危机的实质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场危机的主体是自上世纪70年代兴 起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危机是:第一,简化论。例如,为了有效地进 行均衡分析,引入代表性企业之概念,抹煞了企业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企业被简缩 为一个点,通过类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供求力量进行原子化的质点分析,这非 常类似于牛顿力学,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作黑箱的根源。又如把技术简化 为生产函数,是一种生产的蓝图,增长是通过新的生产函数引入所导致的,但技术 的起源、性质和变化过程却被束之高阁了。虽然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企业黑箱, 但它仍受简化论思维所支配(如企业与市场两分法),忽视了丰富的多样性现实,而 技术至今基本上仍处于黑箱状态,虽然罗森伯格等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第二, 还原论。新古典经济学遵循经典科学之方法,把复杂的经济整体还原为部分之和, 以致于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不存在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结构。凯恩斯革命之后, 新古典主义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宏观分析之方法,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但却丢 弃了凯恩斯革命的精髓,以致于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重建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 础。这种还原论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排斥对非线性和报酬递增的研究,从而不能对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给予更深刻的说明,它不仅使肯德里克等在进行国民 经济核算时产生了生产要素无法说明的“余值”,而且也无法解释非线性正反馈 与金融危机之关系等问题。第三,决定论哲学观。新古典综合派形成的一个重大 后果是丢掉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性与预期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这种理论结 构通过给定参数的结构(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通过系统各部分之间可描述的 关系,排除了随机和偶然因素,以一种决定论的过程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   专著在第一章1.3.1“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危机”(p27-28)写到:   “为什么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如此蹩脚呢?这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 一,在说明行为和事件的特点时缺乏描述上的现实主义。正统理论顽强地固守它 的极端的抽象,迫使经济学与对它能有很大价值的信息来源和真知灼见。例如, 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心理学、组织理论和商业史,越来越隔离。各种严格的抽 象和它们造成的隔离可能是一种有正当的代价,主要是为了完成便利分析复杂体 系的功能。在教科书中,这些抽象起到简化的作用,便于理解。例如,为了有效 地进行均衡分析,引入代表性企业之概念,抹煞了企业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企业被 简缩为一个点,通过类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供求力量进行原子化的质点分析, 这非常类似于牛顿力学,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作黑箱的根源。又如又如把 技术简化为生产函数,是一种生产的蓝图,增长是通过新的生产函数引入所导致的, 但技术的起源、性质和变化过程却忽略了。虽然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企业黑箱, 但它仍受简化论思维所支配(如企业与市场两分法),忽视了丰富的多样性现实,而 技术至今基本上仍处于黑箱状态。第二,还原论。新古典经济学遵循经典科学之 方法,把复杂的经济整体还原为部分之和,以致于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不存在 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结构。凯恩斯革命之后,新古典主义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宏 观分析之方法,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但却丢弃了凯恩斯革命的精髓,以致于许多 经济学家提出重建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这种还原论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排 斥对非线性和报酬递增的研究,从而不能对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给予更深 刻的说明,它不仅使肯德里克等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产生了生产要素无法说明 的“余值”,而且也无法解释非线性正反馈与金融危机之关系等问题。第三,决定 论哲学观。新古典综合派形成的一个重大后果是丢掉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 性与预期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这种理论结构通过给定参数的结构(给定偏好、技 术和制度),通过系统各部分之间可描述的关系,排除了随机和偶然因素,以一种决 定论的过程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面对着不确定性和变化这些事实,它把 巨大的解释力量归给偏好和主观概率的精细的、假设的结构。”   (2)贾文第一部分“经济学为什么需要一个新范式”第二段写到:   “新古典经济学上述理论结构,按照Mirowsk的说法,是19世纪经典物 理学给其打上的出生胎记。18世纪法国的拉普拉斯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其信条是,只要给出足够的信息,我们就能预先确定宇宙中每个质点 在任何时间的位置,这就是科学史上有名的“拉普拉斯决定论”。受经典物理学 伟大成就的影响,19世纪初许多社会哲学家开始谈论“社会物理学”,试图把社会 科学建立成类似于数学物理学一样精密的科学。这种思潮在科学哲学上的反应就 是实证主义,孔德写道,在知识的每一分支上,若要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实证性,那就 必须把它们的范围加以限制,只去研究实际存在的事实,而不必努力去了解这些事 实的初始或最终结果。新古典经济学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不变等假定就是这种 科学哲学的反应。从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物理学的 这种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如瓦尔拉写道,“纯经济理论在每一个方面都是一类似于 数学物理的科学”,帕累托也把决定均衡的方程看作是合乎情理的力学方程。即 使对马歇尔来说,虽然“经济学家的目标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学,而不是经济力学。 但是由于生物学概念比力学的概念更复杂,所以研究基础的书对力学上的类比性 必须给予较大的重视;并常使用‘均衡’这个名词,它含有静态的相似含意”。现 在的问题是主流经济学目前仍滞留于力学或机械类比的状态,并通过经济学“帝 国主义”向其他社会科学输出这种方法。虽然凯恩斯革命受到量子力学发展的影 响,在其理论架构中引入了整体性和不确定性思想,但仍不足以对新古典范式产生 根本性的革命,反而被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简化论和机械论思维所同化,因此经 济理论的危机势不可免,借用X-效率理论创始人莱本斯坦的话来说,不存在危机 也应有危机。”   专著在第一章1.3.3“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演化经济理论的形成”(p31-32) 写到:   “ 一般认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而在这一时期正是经典物理 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经典物理学 的显著影响,在理解和处理经济学问题时很自然的借用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即原子本体论和机械论隐喻.18世纪法国的拉普拉斯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到了登 峰造极的地步,,其信条是,只要给出足够的信息,我们就能预先确定宇宙中每个 质点在任何时间的位置,这就是科学史上有名的“拉普拉斯决定论”。受经典物 理学伟大成就的影响,19世纪初许多社会哲学家开始谈论“社会物理学”,试图把 社会科学建立成类似于数学物理学一样精密的科学。这种思潮在科学哲学上的反 应就是实证主义,孔德写道,在知识的每一分支上,若要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实证性, 那就必须把它们的范围加以限制,只去研究实际存在的事实,而不必努力去了解这 些事实的初始或最终结果。新古典经济学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不变等假定就是 这种科学哲学的反应。从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物理 学的这种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如瓦尔拉写道,“纯经济理论在每一个方面都是一类 似于数学物理的科学”。. 即使对马歇尔来说,虽然“经济学家的目标应当在于 经济生物学学,而不是经济力学。但是由于生物学概念比力学的概念更复杂,所以 研究基础的书对力学上的类比性必须给予较大的重视;并常使用‘均衡’这个名词, 它含有静态的相似含意”。 虽然凯恩斯革命受到量子力学发展的影响,在其理论 架构中引入了整体性和不确定性思想,但仍不足以对新古典范式产生根本性的革命, 反而被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简化论和机械论思维所同化,因而经济理论的危机 势不可免.”   抄袭特征:换掉原文的头,删除个别语句。专著删除了“帕累托也把决定均 衡的方程看作是合乎情理的力学方程”、“ 现在的问题是主流经济学目前仍滞 留于力学或机械类比的状态,并通过经济学“帝国主义”向其他社会科学输出这 种方法”、“ 借用X-效率理论创始人莱本斯坦的话来说,不存在危机也应有危 机”等三句话。   (3)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一段写道” 试图以进化范 式研究经济过程在经济学中并不是新的东西,它明确存在于对新古典经济学持不 同见解者的著作中,一般认为凡勃仑、熊彼特、马克思和马歇尔是进化经济学的 先驱。”   专著中第一章1.1.1“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演化思想”第一段(p2)写到 “试图以演化范式研究经济过程在经济学中明确存在于对新古典经济学持不同见 解者的著作中,一般认为凡勃仑(Veblen)、马克思(Marx)和马歇尔(Marshall)是 演化经济学的先驱者。”   (4)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二段写到“凡勃仑最早提 出进化经济学这一术语,并创立制度学派,进化这一术语随后也被旧制度学派所采 用,但凡勃仑的传人未能很好地继承这一传统。凡勃仑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把进化隐喻看作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对新古典范 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经济学应该抓住演化和变化这个核心主题,而不是新古 典经济学从物理学中所借入的静态和均衡思想”。   专著中第一章1.1.1“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演化思想”第二段(p2)写到 “凡勃仑最早提出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并创立制度学派,演化这一术语随后也被 旧制度学派所采用,但凡勃仑的传人未能很好地继承这一传统。凡勃仑深受达尔 文进化论的影响,把进化隐喻看作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 方法,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经济学应该抓住演化和变化这个核心 主题,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从物理学中所借入的静态和均衡思想。”   (5)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二段写到“马克思关于技 术演进的思想深受达尔文的影响,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物种共 同演进及其相互转换的论断显然是进化论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 信中曾指出,达尔文进化论构成了他们学说的自然历史之基础。但马克思的制度 变迁大纲拒绝达尔文的“渐进”观点,强调了社会制度以革命形式表现的突变,这 与达尔文的思想有异,但却与现代生物学关于“突变”和“渐变”是进化形式的 框架相一致。”   专著中第一章1.1.1“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演化思想”第三段(p2)写到 “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同演进及其相互转换的论断显然 具有进化论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达尔文进化论构 成了他们学说的自然历史之基础。但马克思的制度变迁大纲拒绝达尔文的“渐进” 观点,强调了社会制度以革命形式表现的突变,这与达尔文的思想有异,但却与现 代生物学关于“突变”和“渐变”是进化形式的框架相一致。”   (6)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二段写到“熊彼特的经济 发展理论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认为资本主义 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借用生物学,他把不断地从内部彻底变革经济 结构,不断地毁灭旧产业、创造新产业称作“产业突变”,认为这种创造性毁灭之 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这种观点非常类似于生物学中古尔德等“间断均衡” 的生物进化理论。熊彼特经济发展的质变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与 马歇尔不同,熊彼特认为,自然界确实能发生飞跃,非连续的质变导致系统形态发 生一种格式塔式的(或整体)的转变,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我们会发现熊彼特这一思 想似曾相识,当然前者更系统和更完备。”   专著第一章1.1.2“熊彼特理论及其对演化经济学形成的贡献”(p5)第一 段中写到“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 均衡和质变,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借用生物学,他把不 断地从内部彻底变革经济结构,不断地毁灭旧产业、创造新产业称作“产业突变”, 认为这种创造性毁灭之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这种观点非常类似于生物学 中古尔德等“间断均衡”的生物进化理论。熊彼特经济发展的质变可以是渐进的, 也可以是非连续的。与Marshall不同,熊彼特认为,自然界确实能发生飞跃,非连 续的质变导致系统形态发生整体的转变。”   抄袭特征:(3)(4)(5)(6)相应文字在贾文中是作为一个段落放在一 起的,而在专著中则分拆成不同的段落,并冠以不同的小标题。   (7)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三段写到: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在于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首先,在一个物种 的成员间必须存在变异,无论这种变异是盲目的、随机的或有目的的,如果没有这 种变异,进化过程将无从谈起。其次,必须存在某种遗传机制,借此后代更象他们 的父母而非同一物种其他成员。第三,自然选择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致新物 种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但达尔文当时不了解孟德尔所做的工作,未能提供一 个遗传机制的理论,曾考虑是否采用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在拉马克看来,生 物对环境的适应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生物学未能为拉马克主 义提供例证,但拉马克进化机制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应用,许多学者在研究文化基 因及其传递上借用了这种隐喻。”   专著第一章1.2.1“ 生物演化理论的共性和多样性”第一段(p11)写到:   “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有三个核心概念: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首先, 在一个物种的成员间必须存在变异,无论这种变异是盲目的、随机的或有目的的, 如果没有这种变异,进化过程将无从谈起。其次,必须存在某种遗传机制,正是这 个遗传机制使得后代更象他们的父母而非同一物种其他成员。第三,自然选择对 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达尔文当时不了解孟 德尔所做的工作, 虽曾考虑过采用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但未能提供一个遗 传机制的理论。在拉马克看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 给后代。生物学未能为拉马克主义提供例证。”   (8)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三段写到:   “然而,许多生物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主要的批评是,第一,新达尔文主义把 基因看作是选择的唯一单位,仍不能解释新物种形成的机制等问题。与生物简化 论相反,一些学者提出了选择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淘汰过程可以在整个物种水 平上发生,而不仅仅发生于对基因型的选择。第二,新物种的形成不仅仅是突变的 累积,环境的快速变化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由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 古尔德和尼尔斯·埃尔德里奇提出的“间断平衡”进化理论。他们认为在环境巨 变之后,进化速度放慢,一直到生物群体再次面临环境的挑战。上述隐喻在研究社 会经济系统进化时,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引起日本 经济体制的突变,调整之后,体制演进速度肯定会慢下来。生物学中争论的问题很 多,很难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生物学理论,这是进化经济学在借用生物学类比时必 须加以鉴别的。”   专著第一章1.2.1“ 生物演化理论的共性和多样性”(p12-13)写到:   “许多生物学家对新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主要的批评有:第一, 第一,新达尔文主义把基因看作是选择的唯一单位,仍不能解释新物种形成的机制 等问题。与生物简化论相反,一些学者提出了选择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淘汰过 程可以在整个物种水平上发生,而不仅仅发生于对基因型的选择。第二,新物种的 形成不仅仅是突变的累积,环境的快速变化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由古生 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和尼尔斯·埃尔德里奇提出的“间断平衡”进化理论。 他们认为在环境巨变之后,进化速度放慢,一直到生物群体再次面临环境的挑战。”   (9)贾文第二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第四段写到:   “虽然生物学为进化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笔者认为物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布鲁塞尔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意义更大,这是因为它对人类思想中进化这 个统一范式的最终确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当牛顿经典力学完成其 综合之时,就受到了经典热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与经典物理学不同,这两 种理论或学科都强调了自然演化及时间的重要性,但“时间之箭”的方向却是相 反的。整个19世纪人们陷入了这两种对立方向时间之箭的困惑之中。这个问题经 由耗散结构理论一定程度得以解决。普利高津等对物理规律很少谈及时间、进化 和不可逆现象深感惊奇,深信自然界遵循统一的规律,他们从濒于死亡的热力学第 二定律入手,挖掘这一定律关于时间和不可逆过程的深刻含义,提出了耗散结构理 论。从热力学观点来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均衡态之下,热力学系统可能出现的 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基于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区分。 经典热力学研究的是处于或接近均衡的封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果最初不是处 于均衡,热力学第二定律将驱使系统达到以最大可能混乱和随机为特征的均衡态 的形成。但如果系统是开放的逐渐远离均衡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在接近均衡 的区域,如果内部和外界引起涨落的因素是线性的,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组织结 构。相反,如果系统处于外界各种因素的强制作用之下,具有非线性动力机制,系 统行为就处于在多重稳定态(分叉)之间进行选择的相变过程,这种新的分叉的增 加代表着系统演进的多样性和组织结构趋于复杂。一个非常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 非线性机制有可能导致系统从偶然事件走向必然,使系统从不稳定态走向新的稳 定有序状态。系统的发展可以经受突变,系统在分叉点之前的驻留和犹豫,呈现出 混沌之特征,因此,约瑟夫·福特说:“进化是具有反馈的混沌”,分叉点区域系统 行为的非决定性,表明了大自然所具有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混沌理论把这种因素与 系统内在的决定性机制巧妙地结合起来,说明了在秩序和混沌的边缘,大自然创造 性演化过程的内在本质。耗散结构是在开放、非均衡条件下,通过非线性、自动 催化(正反馈)和系统的涨落而形成的自维生系统。这一理论目前已被社会科学工 作者运用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等许多问题的研究。无疑它对解释中国历史和改革、 中日及中俄制度变迁的路径等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专著在第一章1.3.3“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演化经济理论的形成”(p32-33) 写到:   “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布鲁塞尔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人类思想中的演化 这个统一范式的最终确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当牛顿经典力学完成 其综合之时,就受到了经典热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与经典物理学不同,这 两种理论或学科都强调了自然演化及时间的重要性,但“时间之箭”的方向却是 相反的。整个19世纪人们陷入了这两种对立方向时间之箭的困惑之中。这个问题 经由耗散结构理论一定程度得以解决。普利高津等对物理规律很少谈及时间、进 化和不可逆现象深感惊奇,深信自然界遵循统一的规律,他们从濒于死亡的热力学 第二定律入手,挖掘这一定律关于时间和不可逆过程的深刻含义,提出了耗散结构 理论。从热力学观点来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均衡态之下,热力学系统可能出现 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基于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区分。 经典热力学研究的是处于或接近均衡的封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果最初不是处 于均衡,热力学第二定律将驱使系统达到以最大可能混乱和随机为特征的均衡态 的形成。但如果系统是开放的逐渐远离均衡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在接近均衡 的区域,如果内部和外界引起涨落的因素是线性的,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组织结 构。相反,如果系统处于外界各种因素的强制作用之下,具有非线性动力机制,系 统行为就处于在多重稳定态(分叉)之间进行选择的相变过程,这种新的分叉的增 加代表着系统演进的多样性和组织结构趋于复杂。一个非常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 非线性机制有可能导致系统从偶然事件走向必然,使系统从不稳定态走向新的稳 定有序状态。系统的发展可以经受突变,系统在分叉点之前的驻留和犹豫,呈现出 混沌之特征,因此,约瑟夫·福特说:“进化是具有反馈的混沌”,分叉点区域系统 行为的非决定性,表明了大自然所具有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混沌理论把这种因素与 系统内在的决定性机制巧妙地结合起来,说明了在秩序和混沌的边缘,大自然创造 性演化过程的内在本质。耗散结构是在开放、非均衡条件下,通过非线性、正反 馈和系统的涨落而形成的自维生系统。”   (10)贾文第三部分“进化经济学的方法”第二段写到:   “那么一个明确的进化分析框架由哪些因素组成呢?笔者根据对文献特别是 制度进化专题的了解,归纳为以下三要素。第一,基因类比物或选择单位。进化经 济学家对此存在争议,一般认为选择单位应与环境相区别,具有某种有机连贯性和 相对不变性。博尔丁提出选择单位应是从汽车到知识的人类人工制品,但批评者 指出由于汽车等物质产品不具有有机之品质,且与人类知识不处于同一逻辑地位, 因而不应做为选择单位。虽然把知识做为基因类比具有启发意义,但知识不构成 选择单位,并且它可以脱离其创造者存在于图书馆和计算机之中。大多数现代进 化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或组织具备选择单位的条件,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仑, “社会结构的演进,(却)是制度上一个自然淘汰过程)。凡勃仑观察到制度和 惯例具有相对稳定和惰性的品质,因此可以历时传递其重要特征,它是社会有机体 的基因组织,扮演着生物学中基因进化的作用。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那本名著中 讨论了类似于基因的企业惯例的作用:它是企业的组织记忆,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 息的功能,但惯例并不是新达尔文主义严格意义上的基因,它具有学习效应的获得 性遗传特征,因而可以是拉马克式的。第二,变异或新奇性。变异原则强调种类和 多样性的作用,有时等同于已有特征的变化,即系统内新奇事物的创造。经济系统 的新奇事物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是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这种变异或新奇事 物事先是不可预测的,事态的进程因新奇事物揭示出来的特定含义而异,因而社会 经济动态系统不可能存在一个已知的、唯一确定的解。新奇或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凡勃仑把它看作是随便的好奇心之结果,威特(Witt)认为有两个因素起着重 要作用,一是经历新奇的快乐和刺激,这类似于熊彼特创造性欢乐的看法,它与个 人的偏好结构有很大关系,也与社会制度是否鼓励创新有关。二是现实中经受的 挫败推动了对新奇或变异的搜寻。与理性最大化理论不同,西蒙和马奇等认为人 的行为是满意原则。依据这一原理,尼尔森和温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如企业利润 低得无法忍受时,企业被迫搜寻新技术及新的组织形式(新奇性产生),由此导致企 业惯例发生变异。日韩经受金融危机的挫败,被迫对其体制模式加以修正(变异), 但某些遗传特征仍会保留下来,它将经历路径依赖式的演变,不可能完全采用英美 式体制,相反将会具有原有体制更多的相似性。第三,选择过程。按照凡勃仑的看 法,制度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因此新奇或变异必定是新思想和新的做事方法 的出现。生物进化论强调变种和多样性对进化过程的重要性,把微观差异和个体 可变性看作是进化赖以发生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系统来说,个体思维和行为差 异的基础来自人的偏好或知识的主观性质,它是由经验和认知模式的不同产生的。 新奇或变异产生后,它是如何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导致创新和扩散的?从而导致社会 群体思维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制度突变)?进化经济学采用生物学的“群体”观 点对此加以解释。“从群体水平来看,任何个体的决策,无论是创新、模仿或保守 的,都影响到群体中全部行为的相对频率”,这就是威特所谓“频率依赖效应”: 一个个体对创新者是模仿还是反对取决于群体中有多少成员已做了这种选择。不 管创新者主观偏好如何,市场过程将对其加以检验并进行选择。报酬递增作为 “频率依赖效应”的一个重要特性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在创新阶段,如果 大数定律发挥作用,创新很可能被扼杀;但如果系统是开放和远离均衡的,由于自 增强(正反馈)的作用,创新就会通过系统的涨落被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 的阈值而进入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相变过程中,大数定律失效了。但当新结 构形成后,自增强又会启动大数定律,新思想和新的做事方式进入扩散阶段,逐渐 成为社会流行的状态,这就是凡勃仑关于思想和行为的惯例化过程,亦即新的制 度结构最终确定之过程。”   专著在第一章1.2.3“经济学中的演化理论”(p16-18)写到:   “那么一个明确的演化分析框架由哪些因素组成呢?一般归纳为以下三要素。 第一,基因类比物或选择单位。演化经济学家对此存在争议,一般认为选择单位应 与环境相区别,具有某种有机连贯性和相对不变性。博尔丁提出选择单位应是从 汽车到知识的人类人工制品,但批评者指出由于汽车等物质产品不具有有机之品质, 且与人类知识不处于同一逻辑地位,因而不应做为选择单位。虽然把知识做为基 因类比具有启发意义,但知识不构成选择单位,并且它可以脱离其创造者存在于图 书馆和计算机之中。大多数现代进化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或组织具备选择单位的条 件,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仑,“社会结构的演进,(却)是制度上一个自然淘 汰过程)。凡勃仑观察到制度和惯例具有相对稳定和惰性的品质,因此可以历史 传递其重要特征,它是社会有机体的基因组织,扮演着生物学中基因进化的作用。 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那本名著中所讨论的企业惯例具有如下作用,它是企业的组 织记忆,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但惯例并不是新达尔文主义严格意义上的 基因,它具有学习效应的获得性遗传特征,因而可以是拉马克式的。第二,变异或 新奇性。变异原则强调种类和多样性的作用,有时等同于已有特征的变化,即系统 内新奇事物的创造。经济系统的新奇事物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是新的行动可能 性的发现。这种变异或新奇事物事先是不可预测的,事态的进程因新奇事物揭示 出来的特定含义而异,因而社会经济动态系统不可能存在一个已知的、唯一确定 的解。新奇或变异是如何产生的?凡勃仑把它看作是随便的好奇心之结果,威特 (Witt)认为有两个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经历新奇的快乐和刺激,这类似于 熊彼特创造性欢乐的看法,它与个人的偏好结构有很大关系,也与社会制度是否鼓 励创新有关。二是现实中经受的挫败推动了对新奇或变异的搜寻。与理性最大化 理论不同,西蒙和马奇等认为人的行为是满意原则。依据这一原理,尼尔森和温特 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如企业利润低得无法忍受时,企业被迫搜寻新技术及新的组织 形式(新奇性产生),由此导致企业惯例发生变异。日韩经受金融危机的挫败,被迫 对其体制模式加以修正(变异),但某些遗传特征仍会保留下来,它将经历路径依赖 式的演变,不可能完全采用英美式体制,相反将会具有原有体制更多的相似性。第 三,选择过程。按照凡勃仑的看法,制度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因此新奇或变 异必定是新思想和新的做事方法的出现。生物进化论强调变种和多样性对进化过 程的重要性,把微观差异和个体可变性看作是进化赖以发生的基础。对于经济社 会系统来说,个体思维和行为差异的基础来自人的偏好或知识的主观性质,它是由 经验和认知模式的不同产生的。新奇或变异产生后,它是如何在经济社会系统中 导致创新和扩散的?从而导致社会群体思维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制度突变)?进化 经济学采用生物学的“群体”观点对此加以解释。“从群体水平来看,任何个体 的决策,无论是创新、模仿或保守的,都影响到群体中全部行为的相对频率”,这 就是威特所谓“频率依赖效应”:一个个体对创新者是模仿还是反对取决于群体 中有多少成员已做了这种选择。不管创新者主观偏好如何,市场过程将对其加以 检验并进行选择。报酬递增作为“频率依赖效应”的一个重要特性近年来得到了 更多的讨论。在创新阶段,如果大数定律发挥作用,创新很可能被扼杀;但如果系 统是开放和远离均衡的,由于自增强(正反馈)的作用,创新就会通过系统的涨落被 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的阈值而进入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相变过程 中,大数定律失效了。但当新结构形成后,自增强又会启动大数定律,新思想和新 的做事方式进入扩散阶段,逐渐成为社会流行的状态,这就是凡勃仑关于思想和行 为的惯例化过程,亦即新的制度结构最终确定之过程。”.   抄袭痕迹最明显:全段中除了将“进化经济学”改为“演化经济学家”,将 “历时”改为“历史”,将“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那本名著中讨论了类似于基因 的企业惯例的作用”改为“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那本名著中所讨论的企业惯例具 有如下作用”之外,其余部分完全雷同。 (XYS200403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