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新语丝上“全同量子点” 的争论 beem 我不是很经常看新语丝网站,但是今天有朋友告诉我最近新语丝上关于“全同量 子点”的争论,其中引用了我的文章作为论据。因此不得不出来说几句话。 冬梅先生在《宗科的一厢情愿与物理所的学术不端》,以及《热力学现象:吹捧 的理直气壮与打假的步履维艰》 中,攻击中科院物理所的薛研究员等人在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 Appl. Phys. Lett.80, 3186(2002)上发表的关 于全同量子点的工作。认为该项工作完全错误,而薛研究员以此错误的工作骗取 了诸多荣誉等等。 冬梅先生在其在《宗科的一厢情愿与物理所的学术不端》中说道:“当此结果出 来后, 许多人都迅速重复了这个结果, 并看到了问题。 日本的T. Sakurai教授, 香港的 X. Xiao教授把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冷却, 一步一步冻结那些跳跃的原子。 均匀全同量子点的漂亮外衣剥落了, 那些包含6个亮点的完美的三角形变成散乱 的形状了。” 而在《热力学现象:吹捧的理直气壮与打假的步履维艰》中他说道:“至于 T. Sakurai 小组的文章, 会读的自然能看到其中的物理。钠在大覆盖率下能形成量 子点地球人都知道。关键是, 你让它形成全同的量子点试试? T. Sakurai 是薛 研究员的导师, 乔山先生是知道的。人家老先生是即顾及人的面子, 又不昧学术 良心, 倒是大家风范。关于全同量子点的有无, 只要看到人家自己都不在同行圈 里提起了, 乔山先生就不必替人着急上火了。” 本人就是T.Sakurai小组的文章(Phys. Rev. Lett. 91, 126101(2003))的第一 作者。对于冬梅先生的上述说法,我感到非常惊讶。 关于纳在Si(111)7x7上的吸附,在我的文章中已经讨论了,低覆盖度下Na形成的 是二维原子气,当覆盖度增大时则形成全同团簇,或者说全同量子点。这些结果, 和薛先生的工作没有矛盾。第一个你不能拿不同体系来比较,因为不同元素的吸 附原子和表面的作用力不一样,其物理行为可以相差很大。薛先生他们的工作是 III族元素(Al, Ga, In),而我的工作是碱金属。第二个是覆盖度不同,就纳 而言,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薛先生也是我这篇文章的合 作者,我们的低温试验开始就是他们帮忙做的。这些事实他是非常清楚的。 冬梅先生在文章中错误地引用了我的结果。“一步一步冻结那些跳跃的原子…… 含6个亮点的完美的三角形变成散乱的形状了。”事实上,对于包含6个Na原子的 团簇,冷却到低温(80 K)仍然毫无变化。 至于冬梅先生说“你让它形成全同的量子点试试?” 似乎也在question我的结果。 如果你有别的看法,我不介意你在PRL上comment我。 冬梅先生引用的另一个论据(Xiao关于银的工作),我也知道一些。肖先生那边 的工作,是薛先生的一个姓刘的学生(也恰好是我的校友)到那边开展起来的, 他怎么会不清楚?银在室温低覆盖度下也是跳个不停。最近有些文章报道了(如 Surf. Sci. 537,L442(2003) )。但正如我所说,不同体系是不能直接比较的。 要验证薛先生的结果是否正确,很简单,直接重复他的III族元素吸附实验就行 了。 薛先生小组的那篇关于III族元素全同纳米团簇的文章(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至今被引用30 次,没有一篇文章提出过质疑。其结果并得到其 他小组的直接重复(Phys. Rev. B 66, 165401(2002))以及Nature, Science等 杂志的报道。冬梅先生既然认为这些引用者、重复者、还有报道该工作的Nature, Science编辑都是傻瓜,那么大可以直接往学术性杂志如PRL投递comment文章, 展开学术批评。让我很不以为然的是冬梅先生根据自己主观臆测,在没有确实证 据的情况下即对有关人员大加挞伐。其言语颇具煽动性,可惜却没有建立在事实 的基础上。 2004.7.5于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 (XYS200407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