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2004年4月22日召开的科技普及与科教兴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透视某些“科普新见”的背后   章道义   随着科普的升温,各种有关科普的理念和新见不时地见诸报端,其中确有一 些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从实践中总结提升出来的真知灼见,或从 世界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与传播手段的发展趋势,对今后与未来社会的科 普提出的一些设想和预测。但也有一些则是在对国内外的科普事业和科普活动, 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的情况下,出于某种目的,在所谓理念“创新”的旗号下, 对我国以往的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普,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以偏概全的手 法,全盘否定,或称其为“在科学主义的笼罩下”,“居高临下地”向人民大众 “灌输”,把科学“神圣化”,甚至把科学变成了“迷信的对象”;或贬其为 “概念过于狭窄”,崇尚“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和科学的“教化“功能,现已 “日趋衰落”。这股在少数文人学者笔下涌动的质疑科学、排斥技术、取消科普 的暗流,目前虽然还处于若明若暗、欲言还休阶段,但却混淆了视听,干扰了科 普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服务,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大方向,切不可以等闲视之。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些 评述:   一、何谓科普?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或科学和技术普及的简称。这是我国一个多世纪 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工作的实际领域。也是我国宪法总纲(见宪 法总纲第 2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所认定的。也就是说,它既包括科学的 普及,也包括技术的普及;既要重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要重视提高公众的 劳动技能和就业谋生能力,二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团体、任何 一个单位和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权也无理作出这样或那样不符合我国科普实际的随 心所欲的片面的认定和曲解。否则,它不仅已为我国的科普史实所否定,也必将 为我国亿万人民群众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实际需求所否定。这是我 国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也是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几代 科技工作者,从梦想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实施科教兴国所得出的历 史经验的总结。但某些“科普新见”却只讲“科学普及”而不提“技能”和“技 术知识”的普及,这绝不是偶尔的疏忽或省略。在他们看来,技能和技术知识是 低层次的,是不屑一提的,或只能推广不能普及的。殊不知我们所要普及的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技术,这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而只是那些应当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了解和掌握的实用技术,推广到它应当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不就是普及了嘛! 更有甚者,他们从根本上就反对普及技术,说什么“科学的技术,已经造成了全 球性的环境污染,已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负面效应,并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 会后果”。这种把技术和技术应用不当混为一谈的高论,就好比把人类所不可缺 少的水和火,看成是可以毁灭人类的大敌,从而就不去利用、甚至远离水和火一 样的可笑。如此导向,势必使我国的科普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急迫需要,也必然会使缺失了“技术”的“科学”发挥不了“第一生产力” 的作用。这在我国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更是十分有害的。   二、为何科普?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和着重点。   如孙中山在1895年提出的“...著成专书,以教农民,照法耕种。再开设博 览会,出重赞以励农民”等主张是为了促使我国“转弱为强,反衰为盛”。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是为了评击顽固派的保 守思想,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等变法纲领。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成立的 科技团体是为了推进“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开展“科学 大众化运动”。陶行知创办“自然科学园”,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是为了把科 学下嫁给工农大众,推进平民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成立的科技团体,是 为了“普及防空防毒防灾防疫、医药卫生等必须的科学常识.并反对复古盲从等 一切反科学反进步的封建残余毒素”;“从自然科学方面推进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运动”;“回答当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许多有待科学解决的实际问题”。 统而言之,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急迫需要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协助培养大量的近代熟练工人 和大量的有科学知识的农民大众。正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普及与提高》一之中所 描这的: “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科学。普及也要,提高也要,技 术也要,理论也要。差不多是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双手一齐伸出来向着科学了。” 怎么办?办法就是“普及一步,提高一步;提高一步,又普及一步”。1950年成 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四项任务提得就更为全面些:“1.使劳动人 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 发挥力量;2.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3. 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借以在人民中培养新爱国主义精神; 4.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以保卫人民的健康。”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提法是:“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 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 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劳动者只有 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 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上为邓小平讲话)“要大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要做好对各级干部的科 学技术宣传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要在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形 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以上为方毅讲话)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 见》的提法是: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措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 步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迫在 眉睫的工作”。此后,在1995年、1996年、1999年的有关文件和会议上又反复强 调了科普的这些历史使命。上述史实,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尽管在不同历史时 期,对为何科普的提法不尽相同,但却有着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为了我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为振兴中华服务。这是我国几代科教文工作者热心 倡导科普的根本出发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与神学作斗争和争取社会对 科技事业的重视及本门学科的支持乃至推销某种产品,有很大不同。因此,它就 不能局限于“让公众理解科学”,还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喜 爱科学技术、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 这个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这里且不说什么叫“与 国际接轨”),用“让公众理解科学”或仅以“科学传播”来取代“科普”,显 然是一种误导。   三、为谁服务和 四、普及什么?   明确了为何科普,为谁服务和普及什么也就迎刃而解。   在我国一向是把工农大众和青少年作为科普的主要对象,新中国成立后,又 增加了广大干部,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工农大众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是 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通过他们的掌握和应用才能充分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明天的建设者,而干部则是各项工 作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普除应为主要对象服务外,当然也要为其他社会成员服务,但要有主有次, “宣言”把“白领阶层”、“学者”和“一般文化人”摆在突出的地位,作为科 普的主要对象,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科普当然也可作些锦上添花的事,但从我国的实 际出发,从整个科普的经费投入和力量配置来说,更主要的还应是雪中送炭。至 于科普的内容,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域十分广泛,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交叉 科学;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到高新技术;从信息、知识、理论到方法、技艺; 从最新成果、产品应用到发展态势;从人物、事件到史话、故事;从思想、观念 到精神、态度;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 分别轻重缓急而普之。这就是说,科普的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多视角、多层次 的。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应各有侧重,但绝不是片面地 渲染某一些方面,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另一些方面。   根据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 指导思想,我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科普工作的战略 重点,应当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谋生服务。这是我国当 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巨大的历史使命,各行各业都应为此作出自 己的贡献,科普工作也不应例外。这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 化素质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使他们进入城市以后能够有工做、 有饭吃,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兑现不了的空话。这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证明,科普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这 两个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早在50年代,全国科普协会就与全国总工会联合 召开过全国职工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就有很多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分子 是通过科普的系统讲座、培训班、技术夜校等一系列小型多样的科普活动的启迪、 引导、培养、训练,从而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不少人还当上了先 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华中工学院的赵学田教授,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学家,并因此而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和众多工人学员和读者的尊敬与爱戴。   现在,许多部门已行动起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 科普工作也必须紧紧跟上,否则将落后于时代步伐并为社会所冷落。   二是为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进一步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服 务。这方面可做的事就更多,历史经验也更为丰富。80年代,中央每年发一个 “一号文件”,科协在农村科普方面就紧跟着采取一项或几项重大举措,效果十 分显著。许多深入到农村从事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工作者,包括大学教授、科研 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能手,被广大农户像请财神一样 请到家里或村里,传授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乃至手把手的进行技术指导,对开 阔农民群众的视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 “三农”为对象的《湖南科技报》、《山东科技报》,每期发行量曾高达180万 份和200万份。对更新柑橘新品种,传播普及柑橘种植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华中 农大教授章文才先生,在80年代曾因此受到了中国科协的重奖,之后又在90年代 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90年代开始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更造就了许多为“三农”服务 的先进典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连云港市合作,开展了“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 一百多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一百多个村子的科技顾问,并不时地以科技大蓬车的 形式送科技到农村、田头。几年来已为当地引进开发了139个项目,并开设各类 实用技术培训班20多个,讲座40余次,面对面、手把手地向3800余名农村干部和 养殖专业户传授先进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项目做一个成一个,成一个 带一片,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欢迎与好评。如今“南农技术”已成为苏 北和皖北农民竞相争抢的“金钥匙”。   又如,内蒙古一个地区的牧民,就是从当地流动电影放映队放映的农业科教 影片,学会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了牛羊养殖技术而脱贫致富的。有 人也许会说,你这是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科普。“科普法”第20条说得很清楚: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结合推广先进 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科普法”第15条,也明确规定:“科学 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 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 传;......”特别是各地建立的以农村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其 人员构成和宗旨任务就是研究开发与交流、推广、普及相结合;科普组织、推广 机构与企业、农户相结合;生产与经营、管理、销售相结合;科普宣传、技术培 训与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你说,这不是科普,那就请你说说,还有什么 农业科普?   科技普及与技术推广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概念,应当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把它们截然分开,各干各的,既不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也不利 于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当然,这些,都得按照“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 的精神,针对当时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以他们可以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进行宣传、普及,并力求作出成效来,不能摆花架子,或走走形式,作点表面文 章,那样是会遭到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冷眼相对的。值得高兴的是这几年已有不少 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除上述南京农业大学外, 还有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都为当 地或友邻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及培养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技队伍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这些不正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科普”所取 得的骄人业绩吗!怎么能够说“传统科普”都已衰落了呢?   三是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创业服务。这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必须面 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科普不仅应当而且也有能力在这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从80年代开始,就与有关方面联合,在全国各地 举办了大量家用电器维修培训班,培训出数以百万计的家用电器维修人员,不仅 缓解了家用电器维修难的问题,还帮助了一大批城镇青年和待业人员走上了工作 岗位,有的已创业致富。   现在我国的社会情况是,一方面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做,一方 面又有大量的技术岗位找不到可以胜任的技工。这是由于我国多年来忽视职业教 育以及十年动乱中,大批青少年被迫“上山下乡”耽误了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而 返城后又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就匆匆走上工作岗位所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 看,科普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现在连一些慈善团体都 在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学会一技之长,以便有个生活出路,“科普” 更是责无旁贷。   四是为公共安全服务。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装修安全、集 会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性传染病,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和纵火、爆炸、投毒等恐怖事件。这是关系到我国亿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大问题, 也是今后城乡生活中,必须经常提醒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些大问题。不仅各级政府 和公共安全部门要下大力气去做,媒体要反复宣传,“科普”也应当主动地自觉 地从科普的角度宣传、普及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仅以煤矿安全来说,80年代,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编、煤炭工业出版 社出版的十种《煤矿安全知识丛书》,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每种最少的发行70万 册,其中的《入井须知》一书,更多达110万册,创造了煤炭工业出版社建社以 来的最高发行纪录。说明这类读物确实是社会需要的。这几年各地的矿井事故不 断,难道就不需要了吗?其它方面的安全问题,也都不容忽视,科普在这方面的 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五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就是说,要大力宣传普及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技术,促进我 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四个协调”(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 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一个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深远意义和任务要求, 这次“两会”和总书记、总理的讲话已阐述得十分清楚,科普工作者比一般干部 和群众应当更能理解、接受和应用这一战略思想。那我们就应当更加自觉地在这 方面发挥我们的积极作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从众多题材中 选取他们应当理解、接受和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观念,不失时机地进行宣 传普及,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和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思想的自觉性和科学态 度。   六是为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特别是预防和遏制各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 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和多发病服务。如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艾滋病、性病、‘非 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及吸毒、酗酒、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它的道理和重要 性无需多说,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卫生宣传或健康教育。是的,从卫生部门来 说,这确实是卫生宣传,或曰防疫宣传,或曰健康教育,而从“科普”来说,它 就是医学科普。它们可说是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叫法。这类事物, 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面向“三农”,除应着重普及 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发挥科学技术这个 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外,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也不容忽视,现在有许 多农民就是因为家中常年有人生病或得了疑难大病而致贫或返贫的。   七是为破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愚昧、迷信、陋俗等不良行为,揭穿形形色色 的巫术、骗术和伪科学以及披着时尚外衣的洋迷信提供思想武器。这项任务的紧 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众所周知,无须多说。问题是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并且要贯穿到各种精神产品、大众传媒和科普活动之中。一些迷信、邪说、伪科 学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蛊惑人心,甚至坐大为一种危害社会安定的邪教、黑势 力,同一些领导的熟视无睹,一些地区的放纵不管,一些热衷于猎奇志怪的媒体 的炒作是分不开的。   科普在这方面的任务,必须和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政治文明建设,紧密 结合,并争取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做好。把迷信说成科学,科学 说成迷信,岂不是有意把水搅混。   八是为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钻研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方法,提高 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乃至树立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的远大志向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服务。这既 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任务,应当贯穿在各种课外和校外科 技活动之中,融入到各种面向青少年的大众传媒和精神产品之中,特别是科普作 品之中。但这些思想、观念、方法、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应当和科技人物、科技 史话和科技知识的宣讲介绍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科技人物的所作所为之中, 特别是他们的发现和发明的过程之中,而不是简单地说教。这方面我们已有很丰 富的经验,并引进创作出版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 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故步自封,不求进取是会落后于 时代发展的;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否定过去一切行之有效的传统经 验,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五、怎样科普?   积一百年之经验,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对诸多发达国家考察交流的经验,科 学技术要较快地走向“普及”,必须在“提高”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通过 多种途径,广泛深入地进行。   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四条主要途径,即:科普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服 务和群众性科技活动。   所谓科普宣传,是指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书籍、报纸、刊物、资料等 文字宣传工具,电视、电影、录象、广播、录音、光盘等视听手段,画廊、展览、 表演等展教演示方法,以及讲演、报告、说唱、讲解、答问、对话等口头宣传方 式来传播、普及科学技术。除面对面的口头宣传外,大多可以远距离传播,并能 长期保存,从而可以深入到广大城乡,甚至家家户户,成为人们的朋友、老师和 顾问。有些内容还可采取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和易 于理解,从而有助于较快地传播、普及。   所谓技术培训,是指通过课堂讲授、现场示范或操作训练来传授知识、方法 或技艺。它较之科普宣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 讲求实际效益,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培训一般多侧重于技能或技艺的传授,要 求把培训的对象教会,使他们不仅懂得而且会做,以便学了能用。由于培训的对 象各种各样,培训的内容十分广泛,群众的需求各不相同,各地各企业的条件也 有差别。因此,必须因对象、因内容、因地区、因企业制宜,分别不同层次,采 取适当形式,长短结合,以短为主,逐步系统提高。   所谓技术服务,是指为群众学习、采用某种技术或产品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 导和具体帮助。如提供有关信息,协助引进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回答疑难问题, 以及帮助解决一些必要的技术用品等物资条件,如良种、农药、工具、设备、材 料、样品等等,使群众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实际应用。这是科普、特别是技术 普及有别于一般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能否落到实处,产生实际效益 的一个关键。否则学了用不上,也就没有人愿意再学了。   所谓群众性科技活动,包括青少年的校内外科技活动,工矿企业的技术革新 和技术交流活动,农村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种田活动,城市、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 等。如中小学生中的各类兴趣小组、爱好者俱乐部和大学生中的各类社团所组织 的天文观测,气象观测,环保调查,地质旅行,小试验、小制作,航模、船模、 车模等的制作与竞赛,数、理、化与信息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工厂中的各种 对口赛、表演赛,以及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技术交流等活 动;农村中的引种试验、良种繁育、高产栽培、动物饲养等专业技术研究活动, 一帮一、一带二等科技扶贫活动,以及上级有关单位组织的科普大集、科普大蓬 车、科普之冬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城市的各种科技日、科技周、 科技节,和社区的科普园区、科普俱乐部、科普一条街等。   以上四条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科普网络,一个全国 性的科普系统工程,加上最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 的传播普及就会更加快捷、深入。可见,仅从科普的方式方法和走向普及的途径 来说,也绝不是一个“科学传播”所能包含和代替得了的。   六、靠谁科普?   这首先要得承认,不同人群之间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作为科技知识载体的科技人员,在科普工作上理应成为它的主要依靠力量。尽管 现在各色各样的大众传媒很多,影响力和渗透力也很大,但在这些大众传媒的科 普栏目或科普节目中,唱主角的仍然是那些科技人员扮演的特邀嘉宾、作者和被 采访者。当然,这些媒体的记者、编辑、编导和主持人等等,也很重要,他们的 思想、观念,学识、修养和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科普的认知和热心程度, 往往决定着这些栏目和节目的水平与成败。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 养一大批理文兼备的职业科普工作者,包括那些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的领导管理人 员,以及各类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展教、设计和辅导人员等。 对此,我们历来的提法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社会的方方面面,依靠 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广大科教文工作者以及工农群众中的技术骨干同心协力来开 展科普工作。那种认为今后可以不依靠我国的科技队伍,只需依靠媒体的职业科 普工作者,就能搞好科普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只能导 致科普质量的下降和科普事业的削弱。以上所谓的“传统科普理念”,难道不是 “与时俱进”的,都统统过时了?要为他们的所谓“新见”所取代。   不看事实说话的人,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动机。现在可以清楚了,因为他们 把这些看成是“在科学主义的笼罩下”,“居高临下地”向人民大众“灌输”, 是“把科学技术神圣化”的观念强加于民,当然是要不得的。在强调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些质疑科学,排斥技术, 用“科学传播”取代“传统科普”的所谓“科普新见”,究竟是为了发展和繁荣 科普,还是变着法儿从实质上取消科普,反对科学技术为人民大众所掌握,难道 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所谓的“传统科普”,被说成是“国家和政府立场”, 而他们所宣扬的“科学传播”则是所谓的“公民立场”,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是对我们国家和政府性质的严重歪曲,难道我们的国家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 家,我们的政府不是人民政府?再说,上个世纪的前半叶,我国的科普工作主要 是由我国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爱国人士和留学归来的科教文工作者及其团体组织推 动的,与国民党政府没有多大关系。用他们的话来说,主要是些科学共同体人士, 但他们确实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人民大众,当然也包括争取“科学 共同体”自身的发展,这三者是统一的;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 持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科普组织,依然是“科学共同体”唱主角,直到1994年 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政 府才直接出面领导推动科普工作,这三者也仍然是统一的。   那种把国家利益、公民利益和科学共同体利益对立起来,似乎只有他们才是 站在公民的立场上,平等地对待公民,如果不是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是对我国国 情的历史与现状的无知。依靠这样一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壳里空的炒作,能 够使我国的科普面貌焕然一新吗?实事求是地继往开来,不失时机地与时俱进, 坚定不移地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 众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服务,才是发展我国科普事业的正道。 (XYS200405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