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方舟子按:杨锐的这五名学生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老师的抄袭行为辩护,令人想 起当年为王铭铭的抄袭行为辩护的那几位学生。这些中国名牌大学的学生是真不 懂什么叫抄袭,还是装不懂?】   杨锐老师的学生们对那篇“揭发抄袭”匿名文章的署名意见   网络是个自由的世界,但也是鱼目混杂的地方。因为这个自由的世界里,人 们的身份是匿藏起来的,所以也给那些心底阴暗、想发泄私愤的人提供了绝佳的 场所。“揭发抄袭”文章的作者(下面姑且简称其为匿名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善 良的人们对事情真相的不了解和对当前国内学术腐败的痛恨心理,采用了偷梁换 柱的办法,混淆视听,甚至严重诽谤一个正直的学者的清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 位匿名作者是如何实现其伎俩的:   1题目 “揭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锐副教授的抄袭问题”   还好,匿名作者没有使用“罪行”两个字,否则人们会以为又回到了文革时 代。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抄袭:(1)《辞海》中对抄袭的定义是“窃取别人 的文章以为己作”(2002年1月第一版,第186页)。(2)《辞源》中,抄袭的 定义是:“剽窃他人著作以为己作”。(1998年修订本上册,第1220页)而事实 是,杨锐老师并没有把LAC理论作为他自己的学术观点(比如叫“杨氏理论”什 么的)来发表,而且在引用LAC理论时清楚地注明了出处。那么,抄袭一说,从 何谈起?【方舟子按:大段大段地抄别人的文字,没有明确注明是照抄(即既要 注明出处又要用引号把照抄的话括起来),当然是抄袭。并不是“没有做为他自 己的学术观点”就不算抄袭。介绍别人的理论,也应该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莫非 这些学生在写论文的前言部分(不属于自己的学术观点)时,都是拿别人的论文 照抄的?】   2“清华大学杨锐(建筑学院副教授、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所长)发 表于《中国园林》2003年第3期19-21页的《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 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一文,主体内容系抄袭自Pamela B. Davis发表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6, No. 3, pp. 516-533, 1999之上的"BEYOND GUIDELINES:a Model for Antarctic Tourism"一文。… 杨锐当然没有全文翻译,每一部分都是选译段落。但是他所有"引用"的翻译段落 已经超过他自己所发表的文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并且,更为恶劣的是,他所列 举的参考文献中竟然没有出现Davis的那篇文章。这算不算作抄袭?”   根据匿名作者的索引,我们查到了Pamela B. Davis的这篇文章。Pamela B. Davis是英国人,这篇文章是他的博士论文,文章的发表时间是1999年。这篇论 文只是介绍LAC理论的应用,其核心内容并不是讲LAC理论。而事实上,早在1963 年美国人就提出了LAC理论的概念,并由美国人Stankey于1984年整理出LAC理论 的9个步骤。   Pamela B. Davis的文章对LAC理论的描述也是9个步骤,引用的也是Stankey 的文献,其介绍LAC理论部分的主体内容与Stankey文献中没有什么不同。问题来 了,是不是如果某一个理论被引用过了,那么别人就不能再引用了?如果你引用 了原文,我也引用了原文,因此我们俩的文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相似之处,这就 叫我抄袭你?各位对LAC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用GOOGLE查一查,关键词用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其结果是2620篇。匿名作者不会认为除了 Davis之外别人都是抄袭吧。   在这里,匿名作者的“逻辑”露出了马脚。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吧,马克思在 1848年写的文章里面有一个精彩的论述,三十年后无数的人引用了这个论述,其 中包括小A。然后小B也引用了相同的内容,但是没有提到小A。然后有人就推出 结论说,小B抄袭了小A。是不是很可笑?【方舟子按:人家揭露的是杨锐抄袭 Davis的文字,这几名学生却来辩解成果的首创权问题,牛头不对马嘴。】   3“一眼即可看出杨锐拙劣的障眼法:分明就是同一文献,却偏偏要故弄玄 虚:Davis给出了明确引用页码(pp.215-239),杨锐却只给出全书总页码 (464p)”   引用文章,标明整本文集就是“障眼法”,就是“故弄玄虚”,标明具体页 码就是规范,这种说法未必太过偏激,甚至让人怀疑是否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4“非常不幸,此文发表之后半年,杨锐又将它改头换面叫做《从游客环境 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发表于中文刊物《旅游学刊》(国 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006国内统一刊号CN11-1120/K)2003年第5期62-65页。 因该文尚未上传到中国学术期刊网,故此次未能提供电子版本。一旦找到电子版 本,我即刻可以发送过去。”   那篇发表于《旅游学刊》的文章——《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 容量概念的新发展》与后来发表于《中国园林》上的文章——《LAC理论:解决 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相比较,虽然主体内容都是介绍LAC 理论及其应用,但由于面向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内容和结构都有相当大的改变。 最重要的是后者比前者增加了三部分的内容,即“前言”、“LAC理论的衍生技 术”和“LAC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是不是这也算匿名作者所说的 “改头换面”?难道在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两篇文章中都应用了一部分相同的必要 性内容就叫做“改头换面”?   5“实际上,杨锐近年在《中国园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多在介绍(而 不是分析研究)美国国家公园及其环境管理方面内容。联系到他曾经有去哈佛大 学研修的经历,我不能不怀疑他利用手中掌握的外文资料,翻译整理之后,直接 作为个人学术成果加以发表。这在国内也是学术腐败的普遍形式之一。如果方舟 子先生需要此处提到的杨锐发表的更多文章,我即刻可以将电子文本发送过去。”   想请教一下匿名作者,究竟有什么根据认为杨老师的文章多在介绍而不是分 析研究美国国家公园及其环境管理方面内容?能否具体说出哪一篇是介绍性的, 哪一篇是分析研究的?我们希望看到对每一篇论文提出具体的、负责任的意见, 而不仅仅是“莫须有”式的“怀疑”来混淆视听。   最后说一句,我们相信杨老师的学术成果不是这种“匿名作者”通过“学术 恐怖”的方式就可以随便加以否定的。国内外的同行已经对杨老师的学术研究给 予了充分的肯定,时间将最终对于杨老师的研究和杨老师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   庄优波、袁南果、罗婷婷、崔宝义、刘晓冬、王萌 (XYS200311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