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人民观察: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 任建民 《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7日   2003年,学术道德继续备受关注。   年初,有人披露,一篇署名“李某某、顾某某”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在 中国学术界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剽窃者是顾某某指导的博士生李某某,而顾某 某的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某著名大学校长。   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的是清华大学的“董某某事件”。有“好事之徒”刨根问 底,揭发这位神奇教师的光环有不少不实之处:学位还没拿到就提前自称博士, 几本专著查不着书,将一般文字说成是论文等等。   临近年底,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场“官司”再一次提高了 学术道德的关注度。   在几大事件性新闻发生的同时,学术界本身对学术违规行为的反思也加大了 公众的关注度。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以坚持反对学术腐败而赢得广泛 尊敬的邹承鲁院士做特邀报告时,将当前存在的科学工作违规行为归纳为七大表 现形式,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 成果,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等“榜上有名”。   两大变化:实名举报 媒体介入   今年反对学术腐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事人敢于挺身而出,实名举报。   8月份,11名教授、讲师联名对河海大学某学院院长提出剽窃质疑。有评价 说,这种现象在中国学术界极为罕见。而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几乎每天都会有揭 露学者剽窃的举报信投向媒体。南京师范大学5位教授及12位教师举报该大学某 学院领导存在学术腐败问题。江苏省警官学院退休副教授艾方白举报该院某系副 主任剽窃他人著作。南京师范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也被指其专著涉嫌剽窃。   媒体也一反遮遮掩掩的态度,直接介入,揭开了更多问题的盖子。一位名叫 方舟子的留美学者在几年前还专门创办了个人网站,接受来自国内各方面对学术 违规行为的揭发与质疑。   时至今日,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媒体的全面介入, 较之以前只在网站上“来函照登”有实质性的进步。报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核实,从而有利于澄清事实。而且,更大规模地将事实在社会上传播,对造假者 本身会形成较大的压力。   与一般意义上“天知、地知”的腐败行为相比,学术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 大部分学术成果要通过公开的形式体现,造假行为迟早会被揭发。如果说以前学 术腐败还只是圈里人心知肚明,媒体的参与则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何 祚庥院士就一直倡导媒体参与,认为这是遏制学术腐败的重要措施。   一种声音:正视问题 着力解决   今年以来,一个声音越来越强:正视学术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科技部 颁发的三大科技奖励,还是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评选,或者是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相关举报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 都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   中国工程院还在今年9月份公布了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对院 士投诉信件的审查结果,共受理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虽然没有公布具体 细节和院士姓名,但大家也都感到,这已经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实质性进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这五 个主要涉及学术界的权威部门还在今年公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 定》。这一决定针对急功近利、浮躁,甚至违背科学道德、弄虚作假事件屡有发 生的现状,决定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着手,提出七方面的改进措施。其 中明确规定,对于剽窃、抄袭、造假和拼凑数据等的单位或个人,禁止直接责任 者在未来一段时间申请政府投资的任何科技项目。   学术问题具有专业性,国外对于此类事件,都有专门的独立机构调查处理, 这也给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应该指出的是,对学术问题规范有 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社会各界都将学术道德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的 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处理机制已经成为可能。 (XYS200312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