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失魂的大学 董健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随笔,题曰《失魂的大学》。我所说的"失魂",就是指 大学本义、大学精神的质变,也就是腐败的意思。当时有人说我对大学教育的腐 败估计得重了一些,现在看来,不是重了,而是远远没有说到事实已有的程度。 一方面,中国的大学在 "欣欣向荣"地大发展,另一方面我却亲眼看到、亲身感 到大学那种高度的文化品格,那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在萎缩,大学里的知识分子的 精神状态在严重恶化!   前些年我还一直抱定一个信念:哪怕社会上每一个领域都浸染了腐败之风, 大学校园还是会坚守住一块"最后的净土"。譬如在国民党统治下最腐败的上个世 纪四十年代,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官方色彩重一些的中 央大学等,都始终作为腐败社会中的一股强大的"清流"而存在着,它们标志着一 个民族之文明与良知的不可磨灭,标志着一个民族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即使在 十分艰难的时日也没有放弃。然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教育与学术腐败,把我这个 信念彻底粉碎了。清流难抵浊浪,净土已被污染!   不久前问世的长篇小说《桃李》中,一位法学院的邹教授,把自己手中的专 业知识作为获取金钱和美女的资本,他既搞"教学"、做"学问",又办公司、揽生 意,完全是一个挂着"教授"、"博导"头衔的当代市侩,但他深得院方赏识,也颇 受学生的崇敬。有人说,这是当代高级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快乐"原则而世俗化、 市民化的结果,是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之下必须的"转型"。显然,这是十足的胡 说。这"转型"恰恰是腐败的代名词。知识分子如果要这样"转型",那不过是以前 极左专制路线下叫他们"改造"实即毁灭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中国大学的失魂并非市场经济造成的,而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教 育规律的结果。这一管理体制的根基正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官僚作风与 市场经济时代市侩式实用主义的结合上。   这样的管理体制,它既要坚持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控制教育的惯性,又要把 教育当作"产业"推向市场,这就恰如"吃热的冰淇淋",自相矛盾。掩盖"名"与" 实"的矛盾的惟一办法,就是造假。因此,中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造假行为恐怕 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鲁迅当年痛斥中国是一个"游戏国",就是深切地感到了中 国人造假的厉害。中国人造假是颇有文化根基的,譬如玩弄一个修辞上的小计谋, 就能堂而皇之地掩盖事物的丑恶本质。记得一九九二年我访美时,美国同行向我 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不少小学、初中都有高额收费,这是犯法的--违反了 九年义务教育法,教育当局为什么不被起诉?"我回国后向有关方面汇报此事, 一位领导竟然批评我没有把洋人的"攻击"顶回去。他煞有介事地说:"那不叫'收 费',那叫'赞助',赞助教育在各国都是提倡的嘛!"我去查问,果然,你不说" 赞助",人家就不收你的钱,小孩子就入不了学。明明是硬性规定的收费,是犯 法的事,但名目一改,天下太平。这样的"逻辑",这样的"修辞",在我们这个文 明古国里不知掩盖了多少丑事!还记得有一年原国家教委一位司长来我校"视察" 工作,我当面向他反映:"现在评博士学位点,有的校长带头四处活动,贿赂说 情,严重干扰了评审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位司长很不以为然地说:"主动出去疏 通疏通,使评委了解情况,还是很必要的嘛。"你看妙不妙,"贿赂说情"一下子 就成了"疏通情况"。十多年来,博士学位点评定工作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屡禁不止, 不就是因为现行体制下的"逻辑"和"修辞"还在支持着它,掩护着它吗?   许多"繁荣景象"也在类似的造假中被制造出来了。诸如科研基地、重点学科、 科研项目的评审,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奖的申报与评定,博士生、 硕士生、本科生的培养……一切看起来从未如此"正规"过。然而人们并不把心思 真正用在教育与学术的本身,而是将此作为谋取直接的经济或政治利益的"敲门 砖 "。只要"门"一敲开,"砖"即丢之不惜。于是走过场、讲形式、重包装等诸多 虚假不实的东西越来越多。在这当中,不仅"量化"的评估体系严重地损害着质量 的保证,而且某些掌握着实际权力的人物也趁机大捞"好处"。北京大学王铭铭抄 袭丑闻曝光之后,社科院一位前辈告诉我:"王铭铭虽然很不光彩,但他不过是 一位小小的'窃钩者',更大的剽窃者自有体制保护,谁也抓不到!"我知道这指 的是某种大项目的"领导者" --他利用手中之权,"申请"到一个"大项目",手上 就有一大笔钱,于是就有不少人投到其门下拿这笔钱去运作;终于砖头一样厚的 "学术专著"出版了,这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权势者便是"主编",大名赫然印在 书上。再说说博士学位点吧。在西方大学里,指导博士生本是极平常的事,教授、 副教授、讲师均可为之。但在中国却把"博导"当成了比教授更高一级的头衔。上 一世纪八十年代刚评"博导"时,还有一批老学者把关,确实从众多教授中选拔出 了一些优秀者,但在后来腐败之风的浸染之下,"博导"便泛滥起来。抄袭造假、 贿赂说情等种种丑行越来越猖獗,而且各校护短,捂盖子,于是揭发愈加困难。   我是大学失魂的见证人。我觉得,发生在大学里的腐败,最可怕、最令人担 忧的,还不是虚夸造假之风,而是一种深层的质变--大学染上了官场、商场的恶 习,科学与人文创新的锋芒断了、钝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严重恶化。今天的 教授们在"利"的诱惑下,在"体制"的驱赶下,他们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与追求真理、护卫良知的精神几乎化为灰烬。他们比上一世纪四十年代的大学教 授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但精神状态却远远不如后 者。他们为了一己之名与利,对不合理的现行体制不惟毫无批判的精神,反倒是 "习成软熟",非常善于适应与迎合"体制"的要求。   记得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我在清华大学纪念闻一多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上发 言,其中讲道:"闻一多是在黑暗的年代被杀害的,倒下的是肉体,站起来的是 他的精神。而我们这一代活过来的知识分子,与闻先生恰恰相反,肉体是站着的, 精神却往往部分或全部地倒下去了。"此话很不讨好,但它说的是事实。当今, 大学失魂,教育腐败,知识分子精神萎缩,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而且是互动的。因 此,我对大学之魂的归来,寄希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知识分子精神的重铸。 (XYS200308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