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论纳米院士应该缓行   曾选   新一轮院士增选又开始了,既然把候选人名字都贴出来,并号召大家监督。 那么我们就配合一下他们的工作,看看有些人是否够资格。   正好本人有过一些化学的背景,现在也靠业余讨点纳米饭赖以维生。看到科 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中竟有人(李民乾,上海原子核所)挂“纳米技术”的,也发 现复旦大学的赵东元竟也榜上有名。北大的赵新生早就出名了,西北工大的魏炳 波只有39岁,他们近几年也发了几篇纳米文章,估计也是准备靠着这些“成就” “冲击院士”;另外,他们这么年轻就敢参评院士,想必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 在这儿一起批了。   我自己与这些人素无恩怨,这里把他们提出来并不是指他们比其他候选人好 了或差了。他们也不是所有候选人中仅有的几位热心于“纳米科学”的。但是鉴 于纳米研究领域尚不成熟,纳米院士实在应当缓行。   先说说院士资格。院士往往是一个领域的开创者,不是单靠发一些论文就可 以当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候选人发表论文的正面引用次数(有些文章被引用 是因为文章有问题,所有人都想批他)可能是较客观的数据。我想以化学领域为 例,其所有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5000次,对院士来说是一个不高的要求。以项目 负责人身份发表100篇文章,平均每篇被引用50次,这在美国是普通教授水平。 我身边有一位教授,现在60岁,发表了200多篇文章,被人引用了8000多次。是 相当不错,但是要想在美国评上院士,没有什么可能性。文章数量当然不能是唯 一标准。恰好谁品位很高,只写好文章,所以数量不多。但是经典的文章被别人 引用500/篇以上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样的文章再少,你也得有个10来8篇的吧。 但是遗憾的是,如果以这个标准来,非但现在院士不能增选,连现有的院士90% 也要下来。   退而求其次。记得上海的杨院士某日当着数百人的面吹嘘其当年的学生现在 美国表现如何好时说过,在中国你有一篇NATURE或SCIENCE,或三篇 PRL(Phys.Rev.Lett.),就有资格参评院士。考虑到在化学领域, JACS(J.Am.Chem.Soc.)和Angew.Chem.是和PRL相当的杂志,这意味着三篇JACS或 Angew,就有资格参评院士。我承认,这几个杂志都是相当好的。但是同一个杂 志上不同文章的份量完全是不一样的。由于上述5个杂志对于“新,奇,怪”的 实验结果特别偏好,而纳米材料研究往往以电镜照片给予直接证据,能给审稿人 很好的视觉享受,所以这些论文往往给予优先发表而不考虑其在化学,物理,或 者材料应用方面的真正贡献。如同前面争论的郑兰荪在Angew.Chem.上的文章一 样,如果你说合成了几种分子结构,他们不用审稿就把你给拒了;而如果你强调 你是“控制”合成多孔分子晶体,他们会认为很有原创意义。纳米材料合成也是 这样,前几年关于纳米碳管,“最长的”,“最细的”,“排列最整齐的”,等 等等等不知道发了多少篇NATURE和SCIENCE,其实大部份都是技术性活,没有太 多理论意义。北京物理所也有一个组因此而发了不少文章,这次刚好也在评院士, 不知道是否就是靠的这个。不知道他们现在的纳米碳管长得多长了,他们的开发 应用也搞得如何了。因此,在纳米研究领域,特别是有关纳米材料合成的科学家, 最起码的要求是在以上5个杂志上发表20篇以上的文章才可以说在这个领域稍有 影响和地位。   有了以上这些背景,我们来看看上面几位院士候选人到底都作了些什么。通 过web of science搜索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所完成的工作,特列出下表,我也随便 找了几位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美国科学家(好几位是华人),好让大家看看中国特 色的院士在美国能够对应什么样的位置。   Name University Position Publication Nature Science JACS PRL Angew   赵东元 39 复旦大学 Full Prof. 70(59) 0 0 4 0 5   赵新生 45 北京大学 Full Prof. 76(56) 0 0 0 0 0   魏炳波 39 西北工业大学 Full Prof. 26(24) 0 0 0 0 0   李民乾 63 中科院上海核所 Full Prof. 53(46) 0 0 0 0 0   Peng XG Univ Arkansas Assoc.Prof 16 0 0 7 0 1   Feng PY Univ Calif Riverside Asst.Prof. 16 0 1 8 0 1   Yang PD Univ Calif Berkeley Asst.Prof. 42 1 1 9 0 2   Dai HJ Stanford Univ Assoc.Prof. 60 2 3 4 4 1   Lieber CM Harvard Univ Full Prof. 192 13 27 14 12 2   Stucky GD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Full Prof. 373 11 13 30 1 10   Whitesides GM Harvard Univ Full Prof. 733 10 35 132 2 12   *括号中指英文论文数   对上表有几个说明,1:我并不轻看别的杂志,我完全可以列出他们所发表 的所有文章和所有被引用次数;这里不一并列出是因为这样以后大家会发现他们 差得更多;2:赵东元合作过一篇NATURE,赵新生合作过一篇JACS;但均是第一 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项目负责人三不沾,不应作为其主要贡献而写入院士申 请;3:赵东元最近发表了一篇NATURE MATERIALS,是新杂志,尚没有 REPUTATION,最多算一篇JACS(我是该杂志的订户,也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如有 需要,以后另予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4位候选人中,复旦的赵东元发的文章水平最高。但其 贡献相当于美国二流大学助理教授水平;在一流学校是绝对找不到工作的。我身 边有一位科学家,也从事纳米研究,半年在SCIENCE,NATURE上面发了三篇文章, 到现在尚没有找到正式工作。至于其余三位候选人,我也替北大,西北工大,上 海核所难为情,这样的水平在中国当个副教授还可以,千万不要作什么项目负责 人,免得浪费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上述4位候选人在论文数量方面倒不比国外助理教授或 副教授差,这其实是国内这几年重视SCI论文数量的政策引起的---多发论文可以 多拿奖金。因此,象清华大学的SCI数量可以在短短几年内翻了几倍这样的现象 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查查他们的单位论文引用次数是不是也翻了几倍) 进一步 发现,除了赵东元以外,其余3位候选人的论文中有90%是不值得发的。如果需要, 下一次我可以把他们所有论文的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次数给出以证实这点。   这里特别谈谈赵东元,此君1996-1998年期间在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的Stucky GD那儿作博士后,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研究。于1998年回国继续从事这 方面的研究。这个领域最早是由Mobil的Beck JS兴起的,Stucky GD也是较早涉 足这个领域的几位科学家之一,因此很是发了些文章。但是以Stucky这样的贡献, 他在美国也没有当上科学院院士。想不到他的一位不算特别出色的博士后倒是有 可能给他长脸了。Feng PY也是Stucky组里出来的,现在Univ Calif Riverside 作助理教授,也从事类似科学研究。从上表可以看出,她比赵东元只好不差。当 然,坦率地说,作为长江教授,赵东元在国内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想来在此次 院士候选人中也算好的。但是长江教授切不可作为申请院士的跳板,而填补国内 空白也不能作为申请课题的主要理由。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儿所作的所有东西 都可以在国内填补空白,我们这儿的大部份博士生,博士后都可以回国拿个长江 教授,甚至院士当当。   为什么说纳米研究领域不宜增选院士呢?美国应算是该领域研究最先进的国 家了,但据我所知,至今尚无人纯粹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而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 士。Brus LE是纳米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之一,Lieber CM纳米线,纳米电路研究方 面的水平炉火纯青,Stucky GD是介孔材料领域先驱者,等等等等,他们都不能 入选国家科学院院士。原因是纳米研究作为交叉领域产生二十多年,从现有的结 果看,其理论到实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创新。Brus LE的理论拿到凝聚态 物理领域不值一提;Lieber CM的纳米线尚没有细到量子力学作用区间,观测不 到新物理,新现象,本质上只是晶体细丝,玩弄一些小聪明而已;Stucky GD的 介孔材料由于其非晶结构而严重影响其应用前景。更进一步说,他们的工作对于 化学,物理,工业应用的真正贡献至少现在还看不出来。这可能也是美国的学术 界尚不能接收他们进入最高学术殿堂---国家科学院的根本原因。比较来说,诺 贝尔奖获得者Lehn JM对于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比他们要深入,复杂得多。至于 表中最后一位Whitesides GM倒是货真价实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他早在1978 年就当选院士,与纳米研究无关。而事实上他近几年所发表的搭积木式的纳米论 文倒使他成为学术界的笑柄,这可能会影响他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尽管这样,他 那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地位相称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倒是什么方面都希望和美国 看齐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家们所应学习的。   对不起了,赵教授,李教授们。我没有时间把其他候选人的背景也搞个清楚。 看来你们这次当选院士是悬了,不过有个办法,让你们的学生(你们几位少说也 有4,50位学生吧)象我一样到web of science上面去查一下,每位学生派1-2位候 选人的任务,大概不用2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你们能说明别的候选人更差, 从矮个里挑高个,说不定你们还有戏。   最后顺便提一下以上5个知名学术杂志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以2002年为例), 大家能够明白那位杨院士所说的“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总共发表3篇”这样的 文章就可以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论断多么荒谬!   NATURE 889   SCIENCE 987   PRL 2961   JACS 2680   ANGEW 945 (XYS200307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