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可疑的《科学的历程》(二) ——这是本什么书?该如何评定? 陶世龙   “对于了解一般科学史,该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原创中文读物。第二版则更 为完善。今天的社会确实需要一本这样的读物,但是这样的读物偏偏非常缺乏, 此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畅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者吴国盛教授曾表示,这 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当然是自谦之辞。”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 系江晓原主任的评价。(据:2002我的科学文化阅读,光明日报2003年1月16日)   我同意江主任说的头一句话。   因为中文原创的一般科学史,或者说科学通史,据我所知,除了《科学的历 程》,只有一本,把它比下去就是最好的了。   我说的这一本,是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申漳的《简明科学技术史 话》,也得过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论销路,很可能比《科学的历程》还大得多。 听说申漳因而受到上面的重视,调到一个领导科技工作的单位中去了。不过从网 上搜索发现,他后来热中于搞特异功能,没再见到有科学史方面的成果,使我感 到有点遗憾。   由于还没有看过《科学的历程》,两本书我无法比较,但想得出,就出版质 量而言,后出的肯定大大超过前者,在北京时听人说过这本书,只是说图又多又 好,文字内容可能还没有人去推敲。江主任读书多,应该是比较过的。   不过如果同类书就这两本,犹如参赛的运动员只有两个,仅仅用得第几来说 明,话是不错,意义不大。吴教授说的“世无英雄”如是这层意思,倒是有可敬 的自知之明。   我读书少,如果有没见到的,欢迎大家指出。   不过我估计,即便还有也不会多。   人文学科功底好的自然科学家并不很少,特别是在老一辈中,但少有人去写 科学史,固然科学家太忙没时间写是个原因,但时间是人支配的,他真要写就会 有时间。不去写,很大一个因素,是他们认为要写出一个学科的历史已很难,写 整个自然科学的历史,更不敢轻举妄为。自然科学家写科学史,是当成科学著作 来写的。   《科学的历程》包括那么多内容,两年时间就写出来了,一般科学家没这个 本事。   我注意到《科学的历程》最初不是作为自然科学史出现的。   这本书的出名是从得到中宣部第五届(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开始的, 而这个奖评选好书的范围明确规定为社会科学方面。后来得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 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和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也都是作为社会科学学术著作来评的。   当然,讲科学和技术的历史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两边评都 可以,但在作为普及自然科学的图书来评判,还应有他自己的要求。我注意到 “五个一工程”中着重评的是政治文艺产品,科学技术方面的很少。我推想,在 评选委员会中,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不会很多。很可能在科学上把关不够。紧接 着的两次得奖也是社会科学方面评出的。   再后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选入, 和得到“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书奖(2002年度),是作为科普书来评定了, 但是否有人从头到尾认真地看过一遍?我有点怀疑。因为像这种篇幅有728千字 (据吴国盛个人主页)的书,看一遍是要花很多时间的。科学家的推介是怎样作 的不清楚,科学时报那次评奖,从他们公布的工作日程来看,评委会最后阶段的 工作为:2002年12月26-28日:阅书、讨论、填写评比表;12月29日:投票。   是不是认真审查过了,值得怀疑,总不能因为作为社科著作在“五个一工程” 得了奖,就必然是最佳科普书吧。而且这次评奖还有些说不清的问题,作者吴国 盛也是评委吴国盛,并且是这次评奖的发起者。吴国盛倒是要求回避的,可是江 晓原、刘兵等评委等坚决不同意,也就勉为其难地留下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话 柄。我习惯于有话就说,写有几篇文章,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这个评奖,没有 什么公信力。更重要的是这本多次得奖的书,内行人可能没有人去认真地看过。   我在国内的时间少,许多评奖的情况不知道,参加过一次牛顿杯2001年科普 书的评选,那次的主持者接受多数评委的意见,采取了回避的原则。准备也较周 到,但安排给大家看书的时间仍是少,没足够的经费,大家也能体谅。评委一般 都是拣自己熟悉的专业来看,看得还是比较仔细;别的就主要听其他评委的介绍。 因此有本《美梦与噩梦》在刘兵先生做了介绍后,包括我在内,都赞成入选,那 时至少我是相信刘兵先生的,对刘我并不了解,但知道他是许良英先生的研究生, 名师应该出高徒。   后来从海外传来方舟子对这本书的评论,说里面有问题,大家再找来一看, 方舟子的意见值得考虑,结果是在只淘汰两本书的情况下,《美梦与噩梦》被淘 汰了。这次评委中“退役”的多,大概是受科学主义的毒害太深,有的简直就是 顽固的科学主义者吧。容不得科普书中有搅乱科学的东西,因此后来的科学时报 读书杯,采取了他们自己的作法。也许《科学的历程》在科学上是合格的,但这 种作法只能增加人们对它的怀疑。   所以这次方舟子查出一批“硬伤”,即便认为对作者态度不好,但对作者提 高本书的质量总是有好处的,古人把校对错字,称为“校雠”,就是说要把错别 字当仇人来对待,才能消除。如果真是对读者负责,就该欢迎才是。现在意见一 出来,有些人便离题万里去围攻,实际上是给作者帮了个大大的倒忙。   说来说去,作为一本普及科学的图书,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里面把科学讲 得怎么样?像河北大学出版社韩建民副总编这样的介绍:   “好久没有这样激动了。今天去了徐家汇美罗城,不经意间又上到了五楼思 考乐书局。刚进门就看到一幅令科学传播界激动的场景,吴国盛的新作《科学的 历程》被摆在了中央位置,门口有大幅广告,十几人在那里留恋翻看。更令人赏 心悦目的是,其中居然有几位风致娟然的女小资,用她们的纤纤素手认真捧读这 本大而重的书近半小时——真想上去替作者向她们问好!”(据北京大学科学传 播中心)   看后,我感到并不能说明这本书的质量如何,倒是使人有点肉麻。 (XYS200308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