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中科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胡化凯教授的学术问题   作者:mfjkst   看到一踏胡涂上关于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一文“科大王昌燧教授致 朱清时校长的鸡毛信”的讨论,使我突起好奇心检索一下这里面的几个人物。没 想到检索到胡化凯时,却发现文中提到的胡化凯教授相当有研究价值。   用google检索到了胡化凯教授在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网页上的个人简 历,后面附了一个很长的论著目录,而且上面说这还只是他60多篇论文中最主要的 部分.初看,这目录的确十分有分量,可细细一看. 发现其中的一些论文的题目相 互相似.于是决定到期刊网上检索一下,结果吓了一跳.   A.先看以下三篇:   A1)马赫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刘正兴、武春华、胡化凯(中国科技大学),1995 04   A2)马赫原理与广义相对论的建立,胡化凯,大学物理1995 11   A3)爱因斯坦与马赫原理,胡化凯,自然杂志,1997 03   仔细对照以上三篇论文,内容基本没多少改动,只要比较参考文献,一目了 然,有兴趣大家上期刊网稍加阅读即可明白,一篇论文前后发表三次,要说这是 一稿多投,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三投可能也还能让人承受,令人奇怪的是:   在1995年《安徽大学学报》4期 发表的作者依次是:刘正兴(安徽大学物资 科)、武春华(安徽省淮南公路局)、胡化凯(中国科技大学),这篇文章第一 次发表时,胡化凯是排名第三,但以后发表的两篇是胡化凯作为独立作者。   B.再看下面两篇的同样问题:   B1)对应原理在矩阵力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林静、胡化凯,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6 04   B2)对应原理与矩阵力学的建立,胡化凯,大学物理 1997 12   比较这两篇的内容,也是基本没怎么修改,看其参考文献,除了参考文献格 式不同外,出处基本相同。这一次,胡化凯再次是利用他人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重 新投稿,后面的这一篇内容中标有“收稿日期:1996-04-29,修回日期:1997 -06-02”,这说明在1996年第4期《安徽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到1997年6月没有 放弃发表。且抛开了以前的第一作者。   C.再看下一篇:   C1)五行体系唯一性的数学证明,胡化凯,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1   C2)五行说的数学论证,胡化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5 05   这两篇内容也是存在内容重复,一稿多投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期刊网。   D.“科大王昌燧教授致朱清时校长的鸡毛信”中提到:张秉伦和别人发表在 《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一文,被 有关专家痛加批驳,以致“让人怀疑到学术良知(引自作者原话)”。   无意中发现文中的“别人”也正是胡化凯,参考其论著目录。   再看看网上简历,再看看上面这些文章的出版时间,对于胡教授一稿多投的 原因就很清楚了:胡化凯教授是1995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9年12月晋升教授, 一稿多投的文章在提职中不仅可以被一稿多用,而且还能一稿再用了!   这种事情出现在一个教授+博导的身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的网上简历 有几篇文章还值得追踪,尤其是题目相似在海外发的中文论文,只可惜身边没有 台湾、加拿大的中文期刊。此仅提供线索。抱歉的是,我没有时间去仔细查对胡 教授的其他文章,哪位不怕花时间,可以继续研究研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胡化凯教授的论文目录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约 15篇左右)都是关于“五行”学说,我不敢评论五行学说的科学价值,但作为科 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常务副主任,却是以五行研究为主,只能令人纳闷。 又想起前段时间网上批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谈佛教,巧的是朱清时就是任 胡化凯所在系的主任,这不一定是巧合,难道在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古代的神秘 主义真的这么繁荣吗 ?   注意:上面提到胡化凯的几篇重复论文在他个人网上简历中有的没有出现 (特别是《安徽大学学报》上的文章),一般只列了其中的一篇。做贼心虚吗? 附胡化凯教授主页: 胡化凯 男, 1954年10月15日生,教授,博士导师。1978年安徽大学固体物理专 业大学毕业;1988年安徽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 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9年12月晋升教授;任系副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 院长。主要从事物理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等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 及科研工作。 网上简历中提供的论著目录: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其中代表作有: 1. 论先秦社会对工匠技术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93.8(4) 2. 从五行唯一性看中医理论的合理性 《中医研究》94.3(1) 3. 五行配位理论的科学价值初探 《大自然探索》94.6(2) 4. 金生水说考辩《中国史研究》95.12(4) 5.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符号体系《自然辩证法通讯》95.6(3) 6. 中国古代对火的认识《大自然探索》95.12(4) 7. 马赫原理与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大学物理》95.11(11) 8. 五行说的数学论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95.10(5) 9. 五行说与四元素说比较研究《中国文化月刊》(台湾)96.4(4) 10. 中国古代的五元化科学分类理论《大自然探索》96.6(2) 11. 相对主义哲学与相对论物理学《文化中国》(加拿大)96.12(4) 12. 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中国哲学史研究》96.9(3) 13. 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的物理学认识基础《大自然探索》96.12(4) 14. 五行起源新探《安徽史学》97.3(1) 15. 论五行说的历史批判《社会科学战线》97.2(1) 16.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通讯》97.8(4) 17. 爱因斯坦论科学理论基础的虚构性《自然辩证法研究》97.4(4) 18. 对应原理与矩阵力学的建立《大学物理》97.12(12) 19. 爱因斯坦与马赫原理《自然杂志》97.6(3) 20. 简论五行说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文化月刊》(台湾)97.5(5) 21. 行说对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影响《管子学刊》97.9(3) 22.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原因的几种观点《大自然探索》98.9(3) 23. 从中西近代差异看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文化中国》(加拿 大)98.9(3) 24. 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物理学家的回答《中国文化月刊》(台 湾)98.10(10) 25. 试论技术正负面效应的并存性与控制《科学学研究》98.8(4) 26. 中西方古代对物质不灭性的认识《自然辩证法通讯》99.12(6) 27. 爱因斯坦坚持场纲领的原因《大学物理》99.8(8) 28. 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物理认识的影响《管子学刊》99.2(1) 29. 中国古代循环演化思想探讨《大自然探索》99.11(4) 30. 中国古代运动观念探讨《中国文化月刊》(台湾)2000.6(6) 31. 简论科学史与科技人才素质教育 《教育与现代化》2000.12(4) 32. 是运动不灭还是物质不灭--王夫之运动守恒思想质疑 《自然科学史研 究》2001.2(1) 33.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8(4) 34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念研究 《物理》2002.2(2) 35.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科学批判情况探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 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壬午瞻顾: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出版社,2002年。 36. 亚里士多德时空观与牛顿时空观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1) 37. 中国古代“气”的基本属性探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2) 参与撰写出版的著作: 1.《科技文明的代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主要作者之一。 2.《人类认识世界的五个里程碑》席泽宗院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暨南大学 出版社,2000年12月,主要作者之一。 3.《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中《科技集粹》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作者之一。 4. 《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编委和作者之一。 5.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 年4月。编委和作者之一。 (XYS20040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