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3.com)(xys10.dxiong.com)◇◇ Nature Energy公开质疑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李美成的研究论文 作者:PN结 方先生您好,   贵站发表了多篇文章揭露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李美成的 学历工作经历造假,挪用科研经费,以及论文数据不合理(论文标配文章修定) 等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想象,一个佩戴多种学术帽子的学者不断通过美化个人经 历和学术造假侵占学术资源。   最近,2020年12月Nature Energy在第12期发表了Thomas Kirchartz(德国 亥姆霍兹联合会Juelich研究中心光伏研究所有机与杂化太阳电池研究部门主任,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和David Cahen(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材料系教授,该 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前主席)两位业界专家对李美成于2019年在Nature Energy发 表的关于平面p-n同质结钙钛矿电池效率超过21.3%的论文提出严肃质疑。 两篇Nature Energy文章具体信息如下: Thomas Kirchartz & David Cahen Minimum doping densities for p–n junctions Nature Energy volume 5, pages 973–975(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0-00708-2 Peng Cui, Dong Wei, Jun Ji, Hao Huang, Endong Jia, Shangyi Dou, Tianyue Wang, Wenjing Wang & Meicheng Li Planar p–n homojuncti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y exceeding 21.3% Nature Energy volume 4, pages150–159(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18-0324-8   在Thomas Kirchartz和David Cahen的Matters Arising文章中,作者文章第 一段就抛出三个问题:   与未掺杂的相比,所报告的掺杂密度是否足够高以改变器件中的静电势分布? 掺杂密度是否足以使p–n结在典型的光伏工作条件下保持不变?考虑到卤化铅钙 钛矿的典型特性,PN结是否对光伏性能有利?   Kirchartz和Cahen从器件物理出发,p–n结的两层的掺杂密度必须满足的第 一个标准是确保由掺杂引起的耗尽宽度比吸收层的总厚度小得多。很明显,李美 成的电池无法满足这基本条件。即使使用李美成等人报道的最高掺杂密度8× 1012cm-3,也仅能获得约20μm的耗尽层宽度,该宽度比卤化物钙钛矿薄膜的厚 度大得多。这样的耗尽层宽度也比其他(非Si)薄膜太阳能电池要宽。   第二个标准,在太阳能电池的典型工作条件下,产生的光生电荷载流子的浓 度n和p超过掺杂浓度,则PN结将消失。而由李美成的论文实验数据推导出,测得 的掺杂密度远低于超过np值所需的掺杂密度。   作者随后用严格的证明充分证实了三个李文中所提的平面PN同质结,在此不 一一列举Kirchartz和Cahen的论文内容。文中给出的支撑材料更是有趣,直接指 出李美成一文中的掺杂浓度差了超过4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差了超过10的4次方。 请问李长江你的数据到底是怎么获得的?文末中作者提到:我们已经证明,所描 述的器件中不存在功能性的PN结。虽然最后作者收笔前客气了一下:其他因素可 能导致报告的器件效率得到改善。   我们不得不问,李长江和你的学生们,你们敢拿出您的超薄钙钛矿电池器件 出来在公证人员的证明下测下效率和相应的性能图吗?不会马上又来个同事交流 问题的原因校正重要数据吧? (XYS20210208)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3.com)(xys10.dxi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