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3.com)(xys10.dxiong.com)◇◇   傅聪,选择自由的“钢琴诗人”   记者:AMY QIN   2021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   出生于中国的钢琴家傅聪以对肖邦、德彪西和莫扎特的细腻诠释闻名,其父 是著名翻译家及作家,他写给傅聪的信影响了一代中国读者。周一,在生活多年 的伦敦,傅聪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6岁。   1987年与傅聪结婚的钢琴家卓一龙(Patsy Toh)说,死因是新冠病毒。   1955年,傅聪在华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成为第一批获得世 界性声誉的中国钢琴家之一。他对肖邦马祖卡舞曲的演绎还获得了一个特别奖。   几乎一夜之间,他成了民族英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政府来说,傅 聪在著名国际比赛中获得认可,证明中国在艺术方面可以同西方分庭抗礼。采访 傅聪的中国记者蜂拥而至,还有很多记者向他的父亲、法语文学翻译家傅雷请教 儿童教育方面的建议。   但官方的友好并没有持续太久。   两年后,毛泽东发起了反右运动,包括傅雷在内的数十万中国知识分子受到 迫害。许多人遭受折磨、被流放到劳改营。当时在波兰华沙音乐学院(Warsaw Conservatory)学习的傅聪被要求回国接受几个月的“改造”。   回到华沙后不久,他发现自己陷入两难境地。目睹国内日益动荡的政治气候, 他知道,如果毕业后他像政府期望的那样回到中国,他会被要求谴责自己的父亲, 这样的事令人难以想象。   因此,1958年12月,傅聪逃离共产主义波兰,来到伦敦请求政治避难。   “关于我的离开,我总是感到遗憾和痛苦,”他在采访中回忆。他说,中国 有那么多知识分子遭受苦难,但他却逃跑了。“我很不安,好像亏欠了所有的朋 友,”他说。   叛逃后,傅聪与在上海的父亲保持着书信往来——这项特权据说是经中国总 理周恩来的批准。   然后,在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颠覆中国社会的十年 动乱。激进的红卫兵指控巴尔扎克和伏尔泰等作家的译者傅雷有“资本主义”的 艺术品味等各种罪行,对他们夫妇进行了数天的羞辱和折磨,最终这对夫妇像当 时许多中国人一样被迫自杀。当时仍在伦敦的傅聪直到几个月后才得知父母的死 讯。   1981年,毛泽东统治结束后的中国政府为傅聪的父母恢复了名誉,傅雷写给 以傅聪为主的家人的书信在中国出版。《傅雷家书》中充满忠告、鼓励、人生教 诲和严厉的父爱,成了中国的畅销书。   对很多人来说,傅雷关于音乐、艺术和生活的论述,与文化大革命的宣传形 成了一种乐见的对比。在文化大革命中,儿子反对父亲,学生反对老师,邻里反 目,一切都是为了政治。   “你想象一下我们成长的环境,那是非常刻板的,”政治分析人士徐曦白说, 他在北京上中学时第一次读了傅雷的信。他还说:“所以读《傅雷家书》的时候, 你就会意识到人可以过得多么体面——一种非常细腻和艺术的生活,有真实的人 类情感,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   傅雷的话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在他去世后,这些话依然在收信者心中产生长 久的共鸣。   “我爸爸的名言就是,‘第一做人,第二是艺术家,第三是音乐家,最后才 是钢琴家,’”傅聪在采访中回忆。“这个次序,我现在认为就是这样,应该这 样。我就是这样的。”   傅聪于1934年3月10日出生于上海。父亲除了从事翻译工作,还是一位艺术 评论家和策展人。母亲朱梅馥是丈夫的秘书。   在父亲的严格监督下,傅聪和弟弟傅敏接受了中国古典传统的教育,并且在 中西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傅聪从小学习艺术、哲学和音乐,经常利用父亲的留声 机和大量唱片收藏。   傅聪从小就喜欢古典音乐,7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他后来的老师之一是上海 交响乐团的意大利指挥梅百器(Mario Paci)。   但战时中国的混乱使他无法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1948年,少年傅聪随家人 迁往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据他说十分叛逆的时光。回上海几 年后,他才开始全心投入到钢琴上。   傅聪第一次登台是在1952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 曲》。这场音乐会引起了北京官员的注意,于是选派他去东欧比赛和巡演。   傅聪很快搬到波兰,得到奖学金,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1955年,为了准备 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比赛,他刻苦练习,结果在第一轮比赛中伤了手指,险 些被淘汰。   1966年父母去世后,傅聪留在国外,成为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以演绎肖邦 而闻名,但他对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和德彪西作品的诠释也赢得了赞誉。《纽 约时报》的伯纳德·霍兰德(Bernard Holland)在评论他于1987年在纽约的一场 独奏会时写道,傅聪有着“对色彩的敏感听觉”和“难以捉摸的旋律天赋”。   “我们应该多听傅聪的演奏,”霍兰写道。“他是一位艺术家,他把自己极 高的钢琴天赋用来追求音乐目标,而不是用来表演。”   毛泽东去世后,文化大革命也随之结束,1979年,傅聪在时隔20年后首次获 准回国,与弟弟重聚,为父母举行追悼会。   在随后的访问中,他做了表演和演讲,因其对音乐的抒情演绎被誉为“钢琴 诗人”。后来的新版《傅雷家书》中收录了傅聪写给父亲的部分书信。   傅聪去世之际,中国的民族主义正在抬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一些极端民 族主义评论人士因为他在几十年前的叛逃,称他是中国的叛徒。1950年代,傅聪 定居伦敦后也面临类似的指控。   “我跟他们说什么呀,没有什么可说,”傅聪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些批评人 士时说。“并不是我是真的向往西方。”   “我选择自由,”他还说。“没有那么简单的事,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许多中国人都怀念他,包括著名的钢琴家李云迪和郎朗,他们称傅聪为“古 典音乐里的一股清流,我们精神的灯塔”。   “傅聪的遗产向人们和音乐家展示了正直、品格和音乐的重要性,而不仅仅 是技术,”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学院的指挥兼院长蔡金东说。   傅聪的第一任妻子是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的女儿 扎米拉·梅纽因(Zamira Menuhin),两人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他与玄禧晶 (Hijong Hyun)的短暂婚姻也是如此。傅聪的遗属除了妻子卓一龙,还有第一段 婚姻所生的儿子傅凌霄,与卓一龙的儿子傅凌云,以及弟弟傅敏。   傅雷在晚年仍然热衷音乐,每天都要弹几个小时钢琴,即使手指日渐衰弱。 他在采访中一再提到这种热爱,以及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智慧。   “小时候,我在波兰给父亲写信,说我感到悲伤和孤独,”他回忆。“他回 信说:‘你永远不会孤独。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   “这就是我的感觉,一直都是,”傅聪说。   Amy Chang Chie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Amy Qin是《纽约时报》中国记者,负责报道文化、政治和社会交叉议题。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 @amyyqin。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XYS20210103)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3.com)(xys10.dxiong.com)◇◇